对于刘备而言,诸葛亮就是重要的人,他怎的可能找诸葛亮与他曹丕商议,关于王兴的事情,就算是商议也是处于两不得罪原则。
刘备也是无奈道:“曹丕,曹丕。你可真能够给我出问题。”
曹丕的反应,也是让刘备难以接受,他怎么可能会放弃诸葛亮,但是如何避免问题,也是时下刘备最大的问题。
刘备也是逐步靠近诸葛亮休息的地方。他也是笑着说道:“军师,你说我大哥不就是喝酒,怎么就不带上我们呢?我们是他带来,他怎么就会独自赴约呢?”
诸葛亮也是笑着说道:“主公,肯定有自己原因,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不存在无缘无故过来,主公与他喝酒,肯定是曹丕的阴谋,曹丕故意邀请我们,好知己知彼。曹丕尽管现在是我们的盟友,可是他的盟友并不可靠,这样的盟友并不值得相信。”
张飞并不是傻子,他也明白曹丕自己不是什么好人,他这个人心里深不可测。
“军师,这个事情我也是这么想的,你说这次我要不要提前出手,以防万一。”张飞也是笑着说道。
曹丕在他们看来是一个性情不定的人,这也就奇怪他们反应如此剧烈。
其实历史上,曹丕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曹丕:那个背了千年骂名的男人,有谁能够真的了解他吗?
相信大家都有了解过,关于曹植《七步诗》的这一名句,“煮豆燃豆萁”。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传播之远,范围之广,让很多人都以为曹植只是一个连亲弟弟都不放过的残暴君王。
自己的弟弟曹植,独占天下80%的才华,能让后世为之哀叹。自己的父亲则是一位奸雄,在三国时期大放光彩。那么作为这二者的亲人,曹丕就真的一无是处吗,难道他的身上永远只有阴险毒辣的标签吗?
曹丕背负了千年骂名之久的男人,明明与其父曹操和弟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却是这建安三曹里最不起眼的一位,真的是如此吗?我们有真正了解过曹丕这一位开国皇帝吗?
一、千年骂名
曹丕之所以会背上千古骂名,其实大部分都源自他与兄弟之间的争斗。古代最是讲究兄弟和睦,兄友弟恭。而曹丕对于自己的亲生兄弟赶尽杀绝这一做法无疑是引起了后世的不满和批判。
读三国,最让人惋惜的就是魏蜀吴这三国争斗得如此厉害,最后居然让司马家成功掌权。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不由得会发现,曹魏之所以斗不过司马家,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宗室人数稀少。
1.曹家子嗣
其实理论上来说,曹操的儿子有20多个,曹魏的宗室力量不可能如此之薄弱。这一切其实都源于王位争权,曹操之所以后世没能留下几个儿子,这一切都是因为曹丕。
大家都知道曹丕并不是曹操最认可的儿子,可以说曹丕在之前并不具有皇室争权的力量,但是为什么他能够当上魏国的开国皇帝呢?这就要从他的争权之路说起了。
2.三位挡路石
曹操能够继承曹家大权的最有力的三位,挡路石都是谁呢,第1位最受曹操喜爱,却天妒英才早夭,一位贵为长子却遭曹丕暗算,还有一位最具才华却被曹丕打压。
我们先来说第1位,也就是那个历史着名人物,小小年纪就懂得称象之道的曹冲。他有多么聪明,自然不用多说。他的才华其实是在曹丕后世所有兄弟里面,最好的一位。
仅仅只有9岁的年纪就能让曹操倍受喜爱,若是让他继续成长下去,未来必定会成为一个有利的争权对手,于是曹丕对他下手了,用了毒蛇之计让曹冲英年早逝。
这第2位是曹彰。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值得曹丕去关注的,但是他却十分英勇,得到曹操的喜爱,甚至给予了他大批兵马,让他自己统帅,这就引起了曹丕的忌惮与不满。
于是曹丕想用毒计毒死这个人,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找来自己兄弟要下棋,然后在枣子里面下了毒,没下毒的枣子都被他自己吃掉了 而可怜的曹彰因为相信兄弟,吃下了那些有毒的枣子。
一盘棋下完,曹彰也就暴毙在了那里,永远闭上了自己不甘心的眼睛。他或许还想着该如何继承父亲的大业,却不料身后的毒蛇紧紧追赶,不放过他任何一个松懈的机会。
这第3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曹植,曹操一直都是喜欢有文化的人,虽然曹丕在文化底蕴上并不差,但是相对于他弟弟那种世人皆知的程度还是略输一筹,曹丕的才华自不用多说。
七步成诗的故事,让很多人看到了曹丕阴辣狠毒的一面,他为了能够尽快挤对走他的弟弟,居然会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这让曹丕的骂名达到了巅峰,但是是真的如此吗?
二、真实经历
那历史上真正的曹丕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对于史书很多关于曹丕都有一些偏差,史书认为他残暴阴狠,不进油盐。但是真实的他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人。
1.幼年经历
幼年的曹丕,可以说是一个爹不疼的典例,不过与他一同的弟弟都不受曹操喜欢,曹操这个人就奉行着不会溺爱孩子,对任何孩子都采用系统而完整的军事教育,这也使得曹丕早年便饱读诗书。
6岁的时候就能拉开大弓射箭,8岁就知道在马上骑射。到后来每次行兵打仗,曹操都会把曹丕带在身边,让他见惯了战场上的风云莫测,也培养了他绝佳的策略能力。
就算是这样,曹丕依旧不受曹操待见,前有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曹冲聪慧机敏,仅仅9岁就懂得该如何称象令众人叹服。后有曹操最欣赏的儿子曹植,天下才华若仅只有一升,曹子建独占八斗。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曹丕并没有放弃,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励志的,越是不被任何人看好,那就越要努力。当我们去对比,魏国的有力竞争对手,蜀国的继承人时,我们就不难发现曹丕是有多么努力了。
2.对比刘禅
刘禅也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他乐不思蜀,千年来也没少背负骂名。与曹丕不同的是,刘禅的骂名是几乎无人为他辩解的,他是真正的不思进取的典范。
这一切都源于刘备老来得子的宠爱,刘禅小的时候,刘备对他并没有过多约束,一切都是肆意而为,这让刘备在之后的遗诏中,还在谆谆叮嘱刘禅要饱读诗书。
但是这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刘禅压根听不进去。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刘禅一切大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也是鞠躬尽瘁,一篇《出师表》可窥见其对于蜀汉的忠诚。
诸葛亮死了以后他又要依靠各类大臣,就这样刘禅硬生生把自己玩成了蜀汉的“透明吉祥物”。国家大事都不需要他出言决策,这样一个刘禅并不懂得治国安邦的道理。
在这个对比之下,曹丕就显得特立独行了,毕竟他是6岁就被要求学会射箭,十几岁就跟着父亲曹操上了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人。这其中固有曹操的教育在,但更多的是曹丕自身的刻苦用功。
在自己的弟弟成就都高于自己的情况下,曹丕仍能做到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为了自己的最终梦想,赢得曹操的嫡长子继承位置而不懈努力。
三、治国安邦
我们对于曹丕的另一个偏见,往往源于他心胸狭隘,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不听大臣的劝谏而坚持出兵去伐吴国。各种各样的例子将曹丕的人设钉死在了不听劝谏,阴狠毒辣的残暴君王身上。
然而历史中的曹丕并不是一个残暴的形象,恰恰相反曹丕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知错能改,善于纳谏,在治国安邦上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和能力,这也使得后期的曹魏能够屹立于其余二国之上。
1.善于纳谏
曹丕在即位的时候,由于战乱长期蔓延,河南人口不足,于是曹丕想要把一些士兵的家属十万户迁徙过去,充实河南人口。但是当时恰逢大汉又闹蝗虫灾害,百姓都食不果腹,朝廷各地都认为这个办法不妥。
但是唯有曹丕的态度很坚决,于是这时就有人去劝劝他,这个人叫辛毗,也只有他敢在曹丕盛怒之下,目若无人地开口道,“陛下这样迁徙士兵的家属,理由又是什么呢?”
曹丕十分不满,他反问道,“那你认为我的做法不对吗?”辛眦居然回答他,“这当然是不对的了。” 这可把曹丕气得火冒三丈,转身走进内室,丢下一句不识趣。
结果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辛眦不仅没有因此丢掉性命,反而还成功劝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辛眦他居然胆大地扯住了曹丕的衣袖,“我所说的话并不是为我自己所考虑的,而是为国家社稷所考虑!”
这曹丕也被他气笑了,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内室,但没过多久,他气消了便走出来,对辛眦说,“你逼我那么急干什么!”便同意了辛眦的纳谏,只迁徙的5万人口去往河南。
由此可见,曹丕并不像历史中所说的,不听纳谏,十分固执。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曹丕或许不是听不进纳谏,而是十分积极,为国家社稷江山所考虑,就是这些考量让他有时会做一些错误的决定。
2.知错能改
曹丕还有一个十分着名的故事,说的是他想追封自己的母亲卞太后的父母。这个决定当然是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一个男子能够封爵也就罢了,但是女子怎么能被封爵呢?
这时候曹丕的上书就站出来说,“我纵观历史典籍里并没有记载,可以分封给妇人土地和爵位的制度。”这时候曹丕有一些不满,但是尚书紧接着又说,“秦朝就是违背了古代的制度,所以他才覆灭了。”
这时候曹丕的眉毛稍稍松垮了一些,尚书现状又说到,“汉朝也是因为继承了秦朝的体制才会覆灭,这都是不符合古代君王的法令的!”曹丕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不再提及此事。
而且他还将少说的建议记录下来,保存到档案里供后人学习和借鉴。这就是最真实的曹丕,他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很快更改过来,还能将自己的错误记录下来,并让后世作为参考和学习。
总结起来?其实当大家纵观曹丕的整个生平事迹而言,都不难发现曹丕并不像历史中那样残暴,恰恰相反,他其实是一个十分励志的人,被人打压,那就努力变得比别人更强。
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与大臣意见不合,那就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来为国家江山做得更好,很多人只知道曹子建曹植,但是对于曹丕的一切都是一概而论的,但其实曹丕也是一位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