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年轻有为的江医生救下了一个受尽苦难的女孩,随着女孩的身体逐渐康复,江医生却觉得女孩的反应太过于平静。

尤其有时候会看见她一些奇怪的行为,比如自言自语,比如大晚上的坐在窗前看星星,又比如即使躺着,也似乎没有进入睡眠状态。

江医生放心不下,便请来了自己的好友,对方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叫张琳,希望能帮助她走出心里的阴影。

张琳来的时候,江医生站在医院走廊的窗边,望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眉头紧锁。

张琳走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怎么了?你看起来心事重重。”

江医生叹了口气,低声说:“她的身体恢复得不错,但状态让我很担心。

她一个人的时候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人害怕。

我总觉得她心里藏着什么,但我又说不清楚。

同时,有时候她还会自言自语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而且能说很久,但说起那些事,她的眼神清明又坚定,奇怪的是,我总是听不清楚她的话。”

张琳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江医生继续说道:“她经历了那么多苦难,按理说应该会有情绪波动的,但完全没有任何波澜,她也从不提及以前的一切。

我担心她可能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者抑郁症,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张琳沉思片刻,问道:“她有没有表现出典型的ptSd症状?比如闪回、噩梦、回避行为,或者过度警觉?”

江医生点了头:“就是有这些症状所以才叫你过来看看,她……太平静了。

我每次问她感觉怎么样,她都说‘很好’。

她的回答总是简短,但逻辑清晰,语气平静,就像在谈论天气一样。”

张琳皱了皱眉:“这确实有些反常。通常,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会有情绪波动,或者至少会表现出一些防御机制。

她的平静可能是一种情感麻木(emotional numbness),这是ptSd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

江医生也点点头,补充道:“也有一种可能,她之前经历了长期的虐待和忽视,导致她对情感产生了隔离(dissociation)。她可能已经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对痛苦麻木了。”

张琳继续补充:“还有一种可能性,她可能对生死有了某种深刻的领悟,甚至超越了常人的理解。

这种领悟可能让她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疏离感,觉得一切都无关紧要。如果是这样,她的心理状态可能更复杂。”

江医生叹了口气:“这正是我担心的。如果她真的对生死有了某种超然的看法,那她的孤独感可能会更强烈。她可能会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张琳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太担心,我们先去看看她。只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她的心理状态。

无论如何,我会尽力帮助她的。”

说着两人一起走向了林夕的病房。

推开病房的门,林夕正坐在床边,望着窗外的夕阳。

她的侧脸在金色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柔和,但那双眼睛却依旧平静如水。

听见开门声,林夕闻声看去,脸上露出了微笑:“江医生。”

江医生不自然的咳嗽了两声,林夕便注意到他身旁的美女医生了。

“林夕,这是我的朋友张琳,她是一位心理医生。

我们想和你聊聊,可以吗?”

林夕知道江医生是在关心自己,所以微微一笑的回答道:“可以啊!不过,我想我并没有什么问题。”

她没有排斥让两人松了一口气。

“那就麻烦张医生了。”她礼貌的邀请着。

张琳坐在林夕床边,轻声问道:“你感觉怎么样?”

林夕的声音轻柔却清晰:“我很好。”

张琳注意到她的语气中没有情绪波动,便继续问道:“你经历了这么多,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林夕沉默片刻,回答道:“有啊,很多,但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分享的,也不是什么人都愿意聆听。”

“那你现在愿意和我们说一说吗?”张琳试探性的问。

林夕看了看江医生,点了点头:“自然,你和江医生是值得诉说的对象。”

“你想从哪里说起?”张琳引导着问。

“就从此刻吧?我有时候会突然冒出很多问题。

比如,人间到处都是苦难,人类也并不单纯,人性还复杂,可为什么人还是想活着?

比如,生命又带来什么,又为什么消亡?普通人真的有必要活着吗?好像活着也无关紧要,死了也不能如何?

再比如,人为什么会有欲望,欲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等等……”

“那你一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吧?”张琳问。

林夕笑笑:“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啊!”

江医生和张琳对视了一下,也震惊了一下。

于是张琳好奇的问:“为什么这么觉得?”

“你看啊,在古希腊哲学里,苏格拉底人要强调通过自我反思和追求智慧来找到生命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而幸福是通过实践美德和实现潜能来获得的。

在中国的哲学里,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修身养性、贡献社会。

老子则从“道”的角度看待生命,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还有哲学家觉得,意义是自身创造出来的。

比如萨特就认为,人生本身没有预设的意义,但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赋予生命意义。

还有加缪也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提出,尽管人生可能荒诞,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抗荒诞来找到意义。

又相比宗教视角的观点,佛教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苦,但通过修行可以超越苦难,达到涅盘。

基督教则强调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与神的联结,通过爱和服务他人来实现救赎。

对于这些观点,我自然比较偏爱萨特和加缪的,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