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给皇帝们直播华夏发展史 > 第151章 唐宋八大家---苏辙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1章 唐宋八大家---苏辙1

苏洵也是年少成名,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由母亲启蒙,年少学习的师长又都是真材实料,没有一个钓沽名誉的,再加上苏洵自己也是属于天纵奇才开窍的那一类;

年少成名似乎很正常;苏洵对于做学问很是喜欢研究,他并不满足于只在首都汴京安安稳稳地跟着大儒学习;

他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知道那些课本上没办法为他带来解答的问题;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苏洵年少成名,但他为了获得更广泛的学识,毅然决然的背起自己的行囊离开繁华安逸的首都,前往全国各地与不同的学者交流思想;

在这期间,苏洵自己的思想渐渐地完善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与师长二程的思想渐渐地割离出来;

他不仅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擅长诗词文章;

苏洵他的情商也很高,对待政治上的事情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他儿子那种愣头青完全不一样;

曾被任命为起居舍人;他深入研究理学思想,特别注重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据说,苏洵虽然年少成名但也是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二十七岁才奋发的读书,而且还是经过十多年的苦读,苏洵才有所成就。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到达汴京,遇到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特别赞赏苏洵的《衡论》《几策》等这些文章;

欧阳修甚至认为苏洵的文章是可以和贾谊等人媲美;于是向朝廷举荐苏洵,打铁还需自身用,一时间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名声又一次的更加显赫;

宋仁宗召集苏孙去舍人院参加考核,因为一些原因,苏洵托病没有去应召。】

还在街上的苏洵一阵头秃,不会吧,不会吧,天幕竟然把他不愿意入诏都给讲出来了,这会不会得罪官家啊;

这事情不摆放在明面上,那就是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类型;

但被后世之人直接这样拿出来讲了,那不就是纯粹的伤了官家的面子嘛;啊啊啊啊,苏洵发出土拨鼠的尖叫,实际上并没有过于胆怯和害怕,心里还是有底的;

【苏洵他并不是不愿意入世,正相反他是非常乐意于用所学的知识来为百姓服务,他是非常有政治抱负,主张“使之于今”,

苏洵主张一套新的政治,认为要加强吏治,毕竟小吏适合民生息息相关的;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工就曾经说苏洵“颇喜言兵”,这在当时是并不符合潮流的;

苏洵的《六国论》我我们都学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正在忙碌的秦始皇突然听到天幕又在说他的大秦,连忙将手中的事情放下仔细聆听。写出《六国论》的这个名叫苏洵的人实在是不同凡响,虽然最后一句又把大秦给骂了;

但是始皇帝嬴政不得不承认,这个“唐宋八大家”的苏洵确实有两把刷子,有些事情直击其要害和本质;

但是嬴政还是有些想不通,为啥后世的朝代一边骂他们是暴秦还一边老写关于他们秦朝的文章呢?这是不是沐沐姑娘所说的“蹭热度”?

汉武帝一听到天幕提起秦朝他就是有些不乐意,不管好的坏的,他都不愿意沐沐姑娘想起秦朝;

更何况,沐沐姑娘还特别喜欢始皇帝,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就像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始皇帝在沐沐姑娘的心中就是那不可撼动的正宫皇后一样,而沐沐姑娘对其余人的喜欢也就是受宠的姬妾一样;

这让猪猪陛下很不开心,不想当正宫的皇后不是好皇帝,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讨沐沐姑娘欢心;

现在在沐沐姑娘的心里完全就是始皇帝一人独大,不说自己能够将他挤下去;

好歹也可以和他旗鼓相当、分庭抗礼吧!刘彻的小算盘打的飞起,但是见不到沐沐姑娘的人那也是白搭,只能自己生气气;

【相较于儿子苏轼,苏洵他的一生没有那么多的坎坷,没有被贬谪来贬谪去;

虽然有些大器晚成,但是没有被裹在“新法”和“旧法”中间郁郁不得志;

可以说是比儿子苏轼那时要好的多;

接下来咱们就说一说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的最后一位苏辙,他是苏洵的儿子,也是苏轼的亲弟弟;

苏辙是公元1039年--到1112年,字子由,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散文家;

提起苏辙,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和兄长苏轼的亲密良好的兄弟关系,他在公元1057年的时候和哥哥苏轼一起考上了进士!】

“哦豁!”苏洵望着小儿子实在是无法想象,这么小小严肃的人儿竟然和兄长一起考上了进士,兄弟俩真是好样儿的!

同一时间一门双进士而且还是亲兄弟,苏洵光是想想已经了不开支了,像是一个偷了腥的猫既欢快又怕太过得意忘形被人发现;

苏辙听到自己未来会和兄长同一科举中了进士,也有些高兴,不过这些对于现在的他还是有些遥远;

小小的年纪感觉自己肩膀上的压力又重了几分,天幕所说的《六国论》他现在根本就没有什么见解;

就算未来自己确实有很大的成就,但现在的自己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童,总要更加快地闯出名头,也能不辜负天幕的一番期望;

苏洵和苏轼都在为小人儿高兴,但是当事人也就初初听到的时候扯了一下嘴角表示高兴,

接着就开始苦大仇深地思考问题,也不知道小人儿天天为什么会如此谨慎;作为父亲的苏洵又是骄傲又是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