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公输仇在乔松的劝说下,毅然决然地上了大秦这艘船。

也不能说他有多理想主义,但在眼下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加入大秦确实是公输家族最好的选择。

更何况乔松那一番劝说确实让他这把老骨头都有些热血澎湃。

事实上公输仇这种已经属于比较务实的那种了,对于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百家中人而言,乔松的这一番话都属于降维打击。

在礼乐逐渐崩坏的乱世中,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掌握了一定学识的人们构想出种种理想的世界试图令其取代现状,让世人的内心能有所依靠。

儒家说克己复礼、天下大同,道家说小国寡民、鸡犬相闻,农家说君臣并耕、人人事农……

诸子百家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行进,或游说诸侯、或默默努力,尽管他们大多都清楚,那终究只是一种理想,但他们依旧在努力,因为那是他们能够想到的最好的世界。

如今,乔松这番话却在现实中挖掘出切实存在的美好,告诉他们世界也许并不需要变成什么理想中的样子——

能够让心灵有所凭依的东西,自始至终都在那里,自三皇五帝至今从未改变。

如今就有一个机会,能够让他们所追求、所研究的东西,与之相容。

乔松当初游历天下时积攒了不少人脉,心里也早有了一份名单,现在随着大秦一统天下计划的推进,他再次游历天下,提出自己的计划一一游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拒绝这份诱惑。

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原本乔松选择加入大秦的儒家代表是一位七十二贤的后人,游说的目标也是对方,结果对方来到咸阳时直接给他带来一个大惊喜。

他直接把曾经的同窗——孔子的第九世孙孔鲋,给拉来了,而跟着孔鲋而来的还有七十二贤的其他后人及弟子,林林总总来了近百人。

按理说秦国作为导致周灭亡的最终因素,孔鲋怎么也不可能加入大秦,但乔松那个计划的诱惑力实在是大——

原本来到咸阳,看到这边重刑法吏治而轻道德君子的现状都打算走了,但看到乔松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嬴政的决策,他还是捏着鼻子留了下来。

不为其他,只为能够给后世子孙留下真正的儒学经典。

至此,由乔松主持,百家参与的修书队伍在国师府正式成立,而这也正是乔松之前和嬴政对话时所说的计划。

那就是编撰一本收纳自三坟五典开始一直到如今百家学说,如今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知识的类书,初定名为《大秦百科全书》。

焚书坑儒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具体一点应该称为:焚诗书、坑术士。

在一统天下后,为了统一思想,除了骗嬴政导致族谱只剩下封面的方士之外,百家学说中除去医术、农牧等技术学科之外的典籍,大多也一起在这次行动中被毁去。

但乔松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要整合思想,未必要焚毁这么极端——

看后世《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类书的编撰,哪一次不是对思想的整合,掺杂众多私货,将不符合君王心意的书籍剔除在外?

如今正是百家争鸣的余晖,天下初次一统的前夕,未来千百年恐怕再也不会有比如今更加学术自由的时候了,因此乔松向嬴政提议,以修书代替焚书。

历史上嬴政没这么做估计有当时纸笔等技术不发达的因素在,要编撰百科全书恐怕十间屋子都不够放竹简的,但现在显然没这个顾虑。

于是,在大秦一统天下的战争进行时,文化的战争也在悄然掀起。

《大秦百科全书》分为四部:典、史、子、集。

典为上古经典,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包括如今尚未失传的《连山》、《归藏》等都在其中。

史为正史,自然是从古至今的史书,其中三皇五帝甚至更早的历史其实神话色彩更重一些,但在这个时代自然是当成正史也归类于此。

子为诸子百家之学,同时也划定了界限,即必须具有成体系的思想或技术的百家之学才能归于其中,前者如道家、儒家、法家等,后者如农家、医家、水家等。

集为文集,天下各种文学作品尽数收纳于此部。

而就像之前说的,《大秦百科全书》的编撰过程并没有那么和平,而是一场战争,一场兵不血刃的战争。

首先,子部之中,诸子百家中多有互相驳斥之言,该如何抉择?

在场众人都明白,秦一统天下已然是大势所趋,如今他们编撰的书籍自然也代表了官方的态度,自然不可能模棱两可。

尤其根据乔松所说,大秦将来会开设官学,并非稷下学宫那样的学术交流场所,而是大秦官方建立的学府,帝国未来的官员想要做到一定的品阶,必须完成并通过官学的课程和考试。

而这本百科全书,将来就会作为官学的教材依据。

或许彼此驳斥的双方诸子各有立场,但对于大秦而言,对于教材而言,必然只会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官方的正统答案。

于是针对这一问题,百家众人险些大打出手,最终被乔松统统镇压,并规定有这方面的问题难以敲定的,双方各自陈述与纸上,交由秦王裁决。

上面那个问题勉强算是有了解决,很快又有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一些典籍该归属于哪一部。

比如《周易》,究竟该归类为典部,还是子部?

大多数人认为《周易》为三易之一,乃周文王所作,成书之时孔子还没影呢,自然是典部。

但儒家一方显然不这么认为,孔子为《易经》作注,发散出的观点都是儒家的思想。

同理还有《诗经》,孔子只是收集这些诗并将其编撰成书者,这些诗是各国的文学作品,许多人都主张将其列为集部。

最终由乔松裁定,《周易》为三易之一,列入典部,而孔子所作《易传》则列入子部。

儒家对此表示满意。

至于《诗经》,其中的篇章列入集部,但保留其在子部中属于儒家的目录,并在其后附加补充为什么这么做的解释。

对此有部分儒生还有异议,但乔松说:如果现在其他百家中人收集儒家经典,根据自家学说进行解释,是否也该将对应经典算入对方的学派?

于是儒家都满意了。

以上也只是编撰过程中微不足道的几个问题,具体的编撰过程只能说要不是有乔松坐镇,否则国师府内早就杀得血流成河了。

而不能动用武力的结果就是战斗方式转变成了口舌之争与笔墨之争,随着战况越发激烈,与某位儒生的一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又慢慢发展成了摇人大战。

今天你请同门,明天我请好友,今天你请师傅,明天我请师叔,有些人数较少的学派就差把祖师牌位都搬来了。

几位曾经彼此友好交流过学问的老先生刚来时还不太习惯,想着借此机会叙叙旧,结果不到半天就开始“老匹夫”、“竖子”地对喷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