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四章帮助辽国(为白银盟主老E先生加更)
而在萧皇后一事上,宋人甚至比辽人还激动,以致无聊文人写成戏剧,希望它传入辽国打动君王。
效果如何先不说,但毕竟是作为兄弟之邦,对辽国政局的不正常情况表示担忧啊。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过听闻太子还有皇孙血脉,不知道能不能请来一见?
耶律洪基似乎有些明白了,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是很快皇孙就被接到了耶律洪基身边,紧跟着大辽政局开始发生悄然变化。
此举让苏辙在辽国士大夫中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士大夫们不再称苏辙官职表字,直以先生称之。
而耶律洪基对苏辙和晁补之的态度也开始回转。
在萧禧的宴请上,萧禧又对苏辙和晁补之提出了宋辽边界问题。
晁补之起身对答,引用了宋辽两国关于边界问题历年来的档案卷宗,将萧禧辩驳得哑口无言。
萧禧恼羞成怒,说要是我查到的内容和三元你说的不一样,休怪我不客气。
晁补之淡淡一笑,如有一字有异,那就请斩晁补之于帐外,算是给冒犯大王虎威谢罪吧。
对了你们辽国对于文书档案的管理方式,不过听闻有些混乱?如果查不到的话,我可以提供线索。
萧禧将国史宬的官员叫来,官员说我们辽国的档案简单,就是按档案签署的年月日来保存的。
晁补之说那就好办了,之后便将引用过的所有边界文书签署的年月日,签署的宋辽两国使臣的名字,都一一抄录了下来。
拿着晁补之给出的单子,国史宬的官员很快找齐了所有卷宗,打开翻阅,一字不差!
大宋大三元的水平,彻底震惊了所有辽人,加上晁补之年轻帅气,风度翩翩,一时间只要宋国使臣出行,街边都会有无数闻风而至的百姓围观。
辽人的风气比大宋开放,年轻女子对晁补之尤其疯狂,每次上街都能听见有女生喊:无咎公子!晁三元!我要给你生孩子!
在庆贺辽国太孙受封梁王的典礼上,耶律洪基做了一首诗,命群臣和使节陪和,自然又是苏辙和晁补之夺了头彩。
耶律洪基大喜,晁补之趁机对耶律洪基说辽国档案管理方式过于落后,导致宋辽来往交涉时花费了不少时间。
据自己所知,以前两国交涉的时候,不少辽国的档案……都不见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就相当于遗失了一段历史,后人想要追怀前代丰功伟烈的时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耶律洪基问那该怎么办?
晁补之说好办,将制度树立起来就行了,将国史馆分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其下又根据各房档案分柜,比如吏房,可以分官,流,政,地各柜,如此建立一个档案目录树,再以年月排序,方可纲举目张。
大宋朝廷的做法,不得朝廷许可他不能说,不过汴京苏家可贞堂,就是用的这种办法,每月借书的读书人不下千余,从来没有出现过资料找不到的情况。
辽国知国史馆萧林远大喜,请求耶律洪基让晁补之入史馆,为辽国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在这上头辽国长期被宋国欺负,一些地方归属权的历史资料,人家宋国那边保存得好好的,然后用脚趾头都想得到,对宋国不利的资料,他们肯定不会拿出来,每次都是那那些对辽国不利的出来打脸。
于是耶律洪基大手一挥,那就麻烦宋国三元了,我给你家陛下去信,多留你们几个月。
三个月后,辽国史馆焕然一新,各类账档条类分明,朝臣们查阅资料方便快捷,资料出入皆有制度,大家众口一词的好评。
耶律洪基大喜过望,可惜这是外国臣子,多的赏赐给了也没用,见苏辙对啥都没兴趣,只对产自北地的一种驮马赞赏有加,干脆选了五十匹作为国礼,送给赵顼,让苏辙带回去。
晁补之入驻辽国史馆,萧林远盯得还是很紧的,片纸都没有让晁补之带出馆外。
晁补之当然也不会干这么下作的事情,每日里除了指导工作就是看书,没事儿还要拉着萧林远请教里边的学问,尤其是关于辽国与宋国不同的风俗,礼仪之类。
比如辽国的春礼“捺钵”,里边包含的东西就很多,晁补之给予的评价也极高,说是虽然与中原典章不同,但是一样历史悠远,这种东西,叫文明积淀。
对辽国文化的尊重,好学好问的态度,让萧林远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啧啧称赞。
要不人家能成大三元呢,看看什么叫洵洵君子,什么叫谦恭有礼,什么叫兼收并蓄!
学渣遍地的辽国,没有人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真正过目不忘之人。
就算有,也不可能在三个月内背下整整一个史馆的资料!绝对不可能!
另一支使节队伍走了够来,那是辽国为了答谢大宋派出的使节。
萧禧对苏辙拱手:“此行能得先生相伴,萧禧不胜之喜。”
苏辙也拱手:“萧大使多礼了,这次无咎帮贵国整饬了史馆,又有很多官司要打吧?”
萧禧嘿嘿笑道:“哪里哪里,陈参政奏报吾皇,说岁币的事情上,我大辽吃了大亏了,这次上京,就是要与贵国再理论理论。”
苏辙大惊:“那我可否预知其详?”
萧禧说道:“我们边走边说吧,不过事先说好,萧禧虽然景慕先生,但是国事归国事,要我大辽让步,恐怕不大可能。”
……
西夏,兴庆府西侧平原,密密麻麻的全是大帐。
诸藩朝觐,大捷献虏,梁氏的声威在今年达到了顶峰。
朝阳升起,号角声此起彼伏,兴庆府城门缓缓开启。
太后銮仪,天子仪仗,之后是丞相梁乙埋的车驾,依次而出。
所有部落都跪伏在通道两边,恭迎这彩旗翻舞,甲兵辉煌,锦衣绣缎的队伍出行。
梁太后的銮仪当先,满脸兴奋之色,秉常的仪仗在后,骑在马上,面无表情。
李清在秉常驾后,小声提醒:“陛下,御帐都总管,枢密副使大振国威,此乃喜事,一会要好生抚喻,莫要失礼。”
秉常扭动了一下甚至,勉强扯出一个微笑,声音里却充满了苦涩:“知道了。”
仪仗停了下来,面向西方,背对朝阳。
一位俯伏在地的蕃人,突然发现自己身前的小水洼,泛起了为不可见的涟漪。
渐渐的,地平线上泛起了一些亮点,接着成为一丝白线,那是从远处反射回来的日光。
轰隆隆的蹄声越来越大,一支马匹包裹着黑色皮甲,骑士全身包覆着雪亮钢甲的盛大骑兵,猛然出现在远方。
甲光映日,士气如龙!
梁太后虽然已经中年,但是今天特意盛装打扮过,容颜依然娇美。
就见她将手举起来:“擂鼓,与我大军更壮声威!”
隆隆的鼓声响了起来,对面当先一名银甲武士对身边另一武士点了一下头,两人将直立的骑枪放平,紧跟着,身后五千甲士开始变阵,加速。
长枪排林,马蹄翻飞,蕃落中已经响起了惊呼惨叫。
鼓声更加激烈,待到重骑大阵离大营尚有一箭之地,梁太后猛然再一挥手。
鼓声戛然而止,当先两名武士猛然将长枪立了起来。
如臂使指一般,所有重骑的骑枪也跟着树立起来,然后在极短时间之内,从横阵转成纵队,灵活得如同两条游鱼,从大营两侧灵活的掠过。
单骑原地转身改换队列!要是种诂见到这样的干货,一定抓狂暴躁,将自己的学员们再赶起来狠狠操练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