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导致,为何在古代没有那么多百姓愿意告官的原因。
不过,这样一来,确实杜绝了许多上不得台面的事情。
但这样不好,因为百姓是无法判断事情的大小,所以才会让很多人,以宗族的名义私下解决。
一听要杖二十,武谷氏将自己的儿子紧紧搂住。
“本官宣判,因为被告选择不告了,所以这件案子也就存在。但是,作为父母官还是要和自己的孩子们讲几句话的。武谷氏,因为你两个儿子之言,你确实存在偏心的行为,你可知错?”
“民妇知错。”武谷氏低头认错,心里还想着杖二十的事情。
“是不是心里还觉得没什么,因为这种事情,在任何一户当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本官告诉你,你这想法就是大错特错。要知道,因为你的偏心,就会让兄弟两个的心里产生裂痕,这裂痕一旦大了,重则家破人亡。”
只有往重了说,才会引起重视。
一个家破人亡的词语,就让武谷氏脸色惨白。
要是别人说的,她还不以为然,但这是县令大老爷说的,那肯定是真的。
原来自己做了这么大的错事。
“本官也知道这一碗水很难端平,但是要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这端不平的碗也要尽量去端平,其次,最重要的一点,要时刻关心两个儿子的心理,多和他们沟通沟通,孩子的意见也是意见,也很重要。”陶安安苦口婆心的说道。
想想那些狗血电视剧,这种桥段真是屡见不鲜,但他真的只是电视剧吗,生活中太多太多。
“是,大老爷,民妇知道了,民妇今后一定改,一定多关心自己的儿子。”武谷氏是真的被陶安安的家破人亡给弄怕了。
“武加一,本官也要说你,有些事情你不说出来大家是不会懂的,既然你当时看见了你娘亲的偏心,你就应该跟你娘说,哪怕是跟你爹说也好。”陶安安转头又对武加一说道。
“是,大老爷,武加一知道了。”他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所以现在很是轻松,也没有先前那种恐惧感。
陶安安转头又对武加七说道:“武加七,我要先表扬你,对于你在自己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想到寻求官府的帮助的行为,给予肯定。”
武加七听到县令大人表扬自己,胸脯挺得老高,嘴角上翘到可以悬挂油壶。
他这个样子倒是将陶安安逗笑了。
嗯,严肃。
“不过嘛,本官还是要说你两句的,不要因为这件事,和你的父母,还有你的大哥产生矛盾,首先一点,老二穿老大的衣服,这不是偏心,是因为穷。偏心是什么,是娘亲明明可以对两个儿子做的事情,却只对一个人做。”
该教育还是要教育的。
因为穿旧衣在普通百姓家里,的确算不得偏心,当然,放在富贵人家,就不是这样的。
“回县令大老爷,武加七明白了,爹爹总是跟娘睡,他不让我们跟娘睡,就是爹爹偏心。”
好吧,这里头的道道,我就不教你了,还是让你爹去教你吧。
“武加皮。”
衙役们将武加皮放进来。
“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吴佳平你也听见了,这被告不告,可是要杖二十的,所以这杖刑得由你来受。”
武加皮还以为这件事过去了,没想到,还要受这杖二十的刑罚,但是为了儿子,这个刑罚他也只能认了。
“当家的。”武谷氏担心的看向武加皮。
“不过这个杖刑,本官觉得有些不合理,本官便罚你敲锣打鼓,全城宣传,为了家庭和睦,多和家人沟通。现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送你的儿子去万平县学堂了吗?”
武加皮一愣,随后便摇头。
“why?”
“外?”
“就是理由?”
“没那个钱。”
“没钱是吧,那就强制执行。”
武加皮瘫坐在地上,说起来他们也不是掏不出那些钱来,只是因为觉得上梁没出息,下梁就不用指望了。
陶安安要是知道这家伙的想法,这二十的杖刑肯定就送上了。
“你再替本官宣传一件事,如果不把孩子们送到学堂里认字的,官府将强制执行,并对于与不配合的百姓进行相关处罚。现在,本官宣布,退堂。”
惊堂木一拍,没响。
没响就没响吧。
陶安安跑到后面,姚氏伺候着喝水。
她刚刚得知了自己的丈夫又被小老爷关进了大牢里,居然还认同的点点头。
姚氏已经不是过去的姚氏了。
“全民认字儿这事还真是难,莫愁姐姐已经送去了吧。”陶安安喝了水之后,问道。
姚氏点点头,她自然是响应陶安安的号召。
她也闹不明白了,送孩子去读书认字儿,这不是好事么。
不过想想,也能想明白。
因为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个观念实在是根深蒂固。
再加上很多手艺人都是家传手艺,根本不外传,也导致了这种的现象出现。
戚光朝派人来请县令大人,定下今日开学,所以想请这位县令大人前去和孩子们讲几句话,毕竟万平县学堂的建立,县令大人才是发起者。
人数差不多了,就该开学,肯定是不能等到所有的孩子都入学的。
“行吧,我稍后就去,不过你让戚爷爷,将大门打开,让那些孩子们的家长也都进去,算了,戚爷爷家太少,还是在门口的街道上面的吧。我不仅要对孩子们说几句话,还要对支持孩子们上学的百姓们说几句话。”
陶安安肯定是不可能穿着官服去的,因为她不喜欢这官服,尤其是这颜色。
绿色,绿色,蛤蟆色。
她想穿马面裙。
然后,她就将这个诉求告诉了姚婶婶。
姚婶婶不仅料理是一把好手,女红也是精通的,这可是得到了陶安安好一阵夸奖。
“当不得小老爷这般夸奖,我这手艺也只是寻常妇人的手艺,那手艺真正好的,是大户人家里的织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