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谋明1630 > 第70章 人才培养与挖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石风十分注重现有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这这大堆人里面,真正有点文化的就数赵斗,其余的都是睁眼瞎,打打杀杀、做些安排好的粗活还行,要说记帐,核算,点数等管理方面的事,还真特么的不行。

偌大的屯堡里,都是不认字,不会数数的人,这可要命啊。

培养管理人才,必须得先认字有文化,这在萝卜里面挑花挺累人的,只能往葛峪堡要点文吏来才行。

所以,前不久他又去了一趟葛峪城堡衙门,要了三位小吏来充实赵斗的行政管理署。

“学生钟启荣,见过总旗大人。”

见石风龙行虎步的走进行政管理署,一个留守小吏放下手中的活,很恭敬地站在他面前。

站在石风面前的,是个穿着绿短衫盘领吏服的中年人,年约三十七八岁,高瘦个胡须稀疏,青黄菜色,神情中有些沧桑之感。

他向石风施了礼,静静站在那里,还自称学生,这让年纪比他小上十数岁的石风,都不好意思应允。

这次石风共向衙门要了三人,一个司吏,两个攒典,而钟启荣就是其中那个司吏。

大明在卫所的吏员分为攒典、司吏、典吏、令吏四等,司吏就是吏之倒数第二等级,离官道还差得远。

在大明,吏员升迁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天天侍在衙属里干杂活,哪有建功或立功的机会?

而他们杂七杂八的工作,又是默默无闻,毫不起眼,上官们很少有正眼瞧过他们。

吏员每三年考核一次,做攒典满三年才可以升为司吏,再三年是典吏,又是三年才是令吏。

就算是到了令吏这档,还仍是个不入流的小官,可怜巴巴的年俸才六十石米。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大明官吏升迁之难,可见一斑。

所以,许多人尤其是寒门子弟,都喜欢到边境当兵,碰上运气好不死,那回去就算立功,马上升为官职。

大明卫所各堡的吏员,他们的俸米是由各城堡支给,每月才几斗米,勉强养活自个,可家人呢?

大明官场吏员人多,变得人浮于事,而各城堡连守戍之粮都要克扣,还在乎这些可有可无的吏员?

所以,钟启荣和他的家人,长期处在饱一顿饥一顿,苦日子没个尽头。

他对石风此人略有耳闻,也听纪春生谈起过,对这位年轻的总旗官,敢在关外建堡之胆气很是敬佩。

所以,听说石风需要三个文笔吏员,他毫不犹豫地上前报名,然后带全家老小迁移至关外。

至少,石风承诺他全家人都能吃饱饭。

石风在钟启荣施礼之后,抬眸将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一番,瞧他虽是落魂卑微,倒隐隐有点怀才不遇之感,三十七八岁却功名无缘。

听赵斗说,此人能写会算,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石某这个虎牢屯,今后能得到先生之助,实为幸事,以后你每月的俸米,我会加倍给予,你的家人可参加屯田,屯田归己,若在营建中出力,本屯长都会支付酬劳。”

“多谢总旗大人,学生一定竭尽全力为您效劳,肝脑涂地,若能用得上学生之处,请尽管吩咐。”

钟启荣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地双膝下跪。

“先生请起,今后你就别自称学生了,就以属下或职下自称便是,你要带好另二位吏员,积极协助好赵署长工作,尤其是屯田核算和每户预支的口粮,库存军粮等等,不许出错。”

“请大人放心,小的一定尽力。”钟启荣始终低头承诺。

走出门之后,石风特意去吩咐高进婆娘王氏,在墩内为钟启荣一家找间好房,再为他准备一套桌椅和牛油灯,以便他晚上加班。

石风虽然年仅二十岁,但他的脑袋瓜子接近四十,他要思考的问题肯定细而周全,要未雨绸缪。

眼下建堡开荒等都是重活,除了早食是稀粥,面饼或窝窝头,正午和晚餐都是馒头,粟米饭,面饼等等,还配上新鲜蔬菜,隔三差五的要上些荤菜,不是鸡丁就是红烧猪肉,黄焖羊肉,还有鱼和鱼干,鸡蛋。

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营养跟不上便容易呕血。

这些猪、羊除了墩里喂养的,石风还跟边境缓冲地带上的流民营地里购买,或用粟米去交换。

这些流民放牧是把好手,他们主要的吃食就是牛羊,石风他们提供的粟米很受欢迎。

其实石风在想,倘若将来在边境上搞个易货市场也是相当不错的。

蒙古人放牧是他们的强项,咱们就没必要去跟他们争夺什么草场,而农垦是咱们强项。

彼此收成可以交换,互利互惠,这样还减少些矛盾和边境磨擦。

他在设想,将来如果有一天,他石风有了这个实力,他就让这个边境的缓冲地带,都成为蒙汉人和谐相处的乐园。

话又回到筑堡事务上来。

打水井,这是建堡的第一要务,毕竟人畜都离不开水。

在宣府镇一带,一个屯堡至少需要二三口井,以石风对虎牢屯的规划,要求前后打出六口井来。

三口井民用,二口井军用,留一口井作战备之用,平时不开放,战时应急。

这主要是预防敌谍往井里投毒。

今天,虎牢屯新打成的第一口井,正式对外开放了,加之虎牢台原有的一口旧井,终于有二口井同时供水,解决了近七百人的饮用水和工地用水。

虎牢屯这一带河流多,地下水资源算是丰富的,所以打井一般到十余丈就可出水,最深也就是二十丈的水井,且水质大多清洌甘甜。

这口新井深约二十丈,井壁很宽敞,并用青石修砌,井底铺上碎石和沙子,做工很考究。

新井采用大木桶摇柄装置,出水量大而清澈。

当第一桶水被绞索拉上来时,周边军户们是欢声雷动,品尝一下,井水清洌甘甜,远远胜于其他堡。

军户们欢声笑语,特别是从陕西山西河南来的灾民军户,看到这么好的水井,都感动的热泪盈眶。

在他们那些黄土高坡,水是最宝贵的,打口井得三四十丈,甚至于五十丈以上才有水,而且出来的都是黄泥浑水,要沉甸一夜之后才能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