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莲谋 > 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锦年(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锦年(二)

隋大业十三年,七月初五日。

晋阳城似乎彻夜未眠,整个城如同一锅煮沸的滚水,大大小小的水泡沸沸扬扬地翻腾着。各坊间皆户门紧闭,寻常百姓少有人知道究竟发生了甚么,便是有知道的,却不敢开门上街去瞧热闹。

这一日的天亮时分要晚过平日,往常这个时辰天已大亮,今日却乌沉沉的,晦暗不定。穆清立在晋阳宫城东面一幢小楼的露台上,举头望了望天,满天浓重的云层堆积,便是天不透亮的原因。太原郡自春分时节开始的晴旱,恐怕是要止于今日了。

她身后的阁子内正襟危坐着三名内眷,几人皆沉默不语,都无意同旁人寒暄问礼,各自有各自的心绪在翻腾。除开相熟的长孙氏姑嫂二人,另一位便是李建成入晋阳城那日,尾随在队伍最后的那位夫人,李家的长媳,出自荥阳郑氏,闺名唤作官影,亲近之人皆唤她一声影娘。

小楼侧对着宽广的乾阳门,两排硕大的唐字大旗已在风中烈烈扬扬地绽开,唐国公正于乾阳门前的城楼上高宣起兵誓文,历数了杨广种种恶行,失德于天下,无非就是“兴甲晋阳,奉尊代邸,扫定咸洛,集宁寓县”之流。

穆清无心去细听,双手覆搭在小腹上,紧盯着唐国公身后那一众人里,一抹熟悉的身影。昨夜他轻抚着她尚平坦无痕的腹部,一遍遍地嘱她莫再四处乱跑,安生在晋阳候着,万不能如在余杭时那样,肆意妄为地跑来寻他。

这一遭她竟肯乖乖地点头应允,倒让他心下大慰。又许下诺,待她生产之时,必定能在身边相陪。岂料她嬉笑道,“又不能替我,要你陪着作甚。”

两人喁喁私语至三更,却一字不提出征的事,直至次日拂晓。穆清替他束发时。他方忍不住问她,“往常要出门,便念叨不住。事无巨细皆要叮嘱过,如今怎的就不提了?”

“要提甚么?你曾许的国夫人,可还记得?滔天的显耀,我且等着呢。”她搂着他的脖颈。歪头戏谑笑闹,又指着自己的小腹道:“你纵然能舍了我。可能舍了他去?人皆言母凭子贵的,现下我可不是要借着他的光,拴勾住你的心魂,好教你时刻念着要齐齐整整地回来相见么?”

杜如晦闻言低头闷声笑起来。她回身去寻一方包发的幞头,背对着他时,暗暗地拭抹了一下潮润的眼眶。

乾阳门前的雷动一下将她自呆怔中震醒。长孙氏不知何时悄无声息地走到她身侧,同她一处凭栏凝神探望。不消说。她牵绊着二郎,自是相同的愁绪。

城楼上的郎将们振臂齐呼,乾阳门外阵列的兵夫士卒们声声高吼,一时间那齐整雄壮的吼声将天地见撑得满满的,确是煽惑得人心中豪情激荡。

天边骤然划过一道粗枝般的闪电,从云层中直劈入地,如同接通了天地。下一刻,轰然巨响融入了兵将们的嘶吼中,直教他们自己都觉着有如神助,所向披靡。

城中各坊间的百姓,原匿于自家宅中不敢出头观望的,及到此时大多开门欢跃起来。晋阳城中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小儿,皆知李太守于晋祠祈雨时,斩杀了谋逆之人,以祭慰上苍诸神。

现如今起兵之日,竟然当真天降甘霖,这场降得恰到好处的雨,使百姓们顿觉唐国公率领的,果然是顺应天命的义军。哪有人敢逆了天,不顺服拥赞的。一时满城民众加入到这锅沸水中,使得军中原就沸滚的情绪,直冲上云霄,竟大有教天地失色之势。

唐字大旗高高地扬举着,行在最前头,以唐国公为首的一众郎将,身披甲胄,随之跃马扬鞭,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兵卒的队列正有序地一一通过乾阳门,豆大的雨点开始啪啪地打落,敲落在兵士的盔衣上头,激发出金铁相击的铿锵之声。

穆清如木雕泥塑般立在原地,似乎全未觉察落下的雨滴,幸而雨点稀稀疏疏并不密集。若此刻有人细看她,不难瞧出她的嘴唇正微微地轻颤,交叠覆在小腹上的手指亦不受控地抖动。只是此时露台上的另几人皆全神贯注于下面鱼贯而出的兵将,无人能见她的沉寂形容之下的风起云涌。

如潮的人群中,早已不见了杜如晦的身影,穆清痴痴地眺望着那个望不见的影子,脑子不知跳脱到了何处,恍若身回东都的东城门,唐国公领命往辽东镇粮那会子,早春凛冽的寒风中,她裹着氅篷扒着城墙垛口含泪目送他行远,他逆着晨光,于马背上回头和煦一笑。

那场景宛如一只轻柔却可依靠的手掌,抚得她的心渐起了暖意,唇边浮起微不可查的笑容。以往她从不将袁天罡的谶语放心上,可眼下她极愿信他,“破军化禄,气势蓄养”,不正暗指他能借着战乱挣出一身荣耀显贵来。

荣耀不荣耀的,倒并不在她眼内,只是既有荣耀那日,至少他能如同以往每一次出征一样,安然归来。穆清挪动了几下麻木的双腿,返身回了阁子内,拣了一张铺了软垫的高椅,安然坐下。

接后进阁子的,正是那位郑夫人。她向穆清轻颔首,“都道顾娘子姿容不凡,今一见才知外头那些人浅薄,这出尘的容色,哪里是他们能胡乱比拟得出的。”

这突如其来的恭维,令穆清略感不适,她心说,外头给予我的各色说辞定然不会少,只有这“姿容不凡”一说,只怕是最少的。此刻她并不愿多说话,转眼瞧见长孙氏从外头进来,便决意将话头甩抛予她,口中作嗫嚅推让,“长孙夫人跟前提及容貌,真真愧煞了七娘。”

郑夫人大约是觉着自己说错了话,讪讪地干笑了几声,坐于一旁不说话了。只时不时偷眼打量着她。就其形貌来看,相貌平平,并无姿色可言,生得却是温顺敦厚,一副慈悲模样,并不似那等心思深沉的人。

乾阳门前的声响渐熄,自阁子内四面敞开的门户向外望去。底下只剩了数十人。簇拥着一名少年郎将。长孙氏顺着穆清的视线一同望去,细声道:“眼下全城的百姓,连同咱们这些女流。全要仰仗着四郎镇守。”

“阿翁忒是胆大,四郎尚不满一十五,如何能守得一座城。”郑氏捏起绢帕的一角,怔忡地盯着底下那半大的儿郎出神。

长孙氏收回视线。亲亲热热地执起穆清的手,“这不是还有顾姊姊在呢么。阿嫂无需过忧。”话头在她那儿转了一圈,又掉转回了穆清身上。

穆清只得打起精神,敷衍过几句。四人在阁子内坐了一会子,各怀心事。无心多应酬,临了还是长孙氏先说了要回府,这便散了。

回宅子的路上。街巷坊市之间的百姓尚未散尽,穆清疲乏地靠在车壁上不愿动弹。阿柳原想同她说说话。不用多想也知她不肯多说的,却又怕她憋闷着胡思乱想。踌躇了良久,忽想起一桩事来,正可拿来分分她的神。

“七娘可觉着古怪?”见她正愣神,阿柳伸手轻推了一下她的手背。

“古怪甚么?”她回过神来。

“那位郑夫人。”阿柳眨着眼,“方才在那阁子里头,她好像总想要瞧你,又不敢正视似的,却在一旁不住拿眼偷偷瞄扫着。”

“有么?”穆清疑惑地回忆在阁子中的情形,那时满脑皆被杜如晦的身影占据,竟丝毫想不起其他来。“她愿瞧便瞧罢,左右与咱们并不相干的。”

阿柳坐直起身子,“怎就不相干了,她不正是,李家那位大郎的正室?”她有些急迫地甩甩手,怎奈却表不清心中的意思。

“你可是想说,她与李大郎本就是一丘之貉?要多防备着她些?”穆清微微好笑道。

阿柳忙不迭地点头,“正是,正是。”

“小心是自然的。”穆清交叠起双手,深吸着气,想要咽下泛上喉咙的恶心感,过了片刻,才缓过气来,“祸事也不是小心谨慎便不来寻人的,世事总是如此,越是惧怕甚么,便来甚么,躲也躲不过,索性随其自然罢。况且,行至今日,我还怕那些个无端生起的祸事不成。”

阿柳歪头想了想,好像是这么个理儿,缓缓点了点头也便不语了。

……

自大军开拔那日天降了水,雨便未曾停歇过。雨点子并不大,悉悉索索地如连线似的直下了半月有余。阿柳在正屋里头陪着穆清说话,手中总捏着一两件针线活,两人从敞开的正屋门望出去,三岁的拂耽延手中挥舞着一柄小木剑,学着他阿爹的样子,一招一式挥得似模似样的。

阿柳扯动了几下手中的杏色软绸,“如今软绸也难得了,这块料子的大小,兴许只能替小阿郎缝一方兜兜。”

“你怎知道就是个小郎呢?”穆清斜睨着她,弯起笑眼,“小闺女也未可知,我倒是盼着个小闺女,细致教养着,不能再如英华那般粗野。”

“七娘小声些,快别提英华。”阿柳向院内瞥去一眼,朝着阿达抬了抬下巴,“喏,他原以为英华这回该随李家娘子往晋阳来,谁料仍是留在大兴城内,这大战在即的,他都叹了好几天,若不是阿郎临行嘱托再三,不教他离了七娘,此时他便恨不能亲往去大兴去助阵。”

说着阿柳自己也叹了声气,更放低了几分声量,“说来英华也有一十七了,按说早该许定了人家,却还成日在军营中厮混,她亲母又那样……自是不会理她那些事了,你做阿姊的,原该替她……”

话未说完,大门上传来叩门声,把正屋内垂眸低语的两人皆惊得一跳。杜齐快步跑去,打开一条门缝,与外头的人说了几句,重新落下门栓,转身回来时,手中多了一份帖子。(未完待续)

ps:是这样的,李建成的正室,出自荥阳大士族,名叫郑观音。因为长孙皇后闺名观音婢,感觉很是类似又犯忌讳。所以作者就自做主张,让她改名为郑官影了,大家不会介意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