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一夜无眠,关羽亦是睡不好,还不知道董卓会对已经怎么下手呢。
唉。
心中叹息一声后,关羽搂着何洁抛开杂念努力睡眠。
直到下半夜才睡早。
赤兔马很快,所以关羽并没有太急,睡了个够,又吃饱喝足之后才开始赶路。
因为带着何洁的缘故,是以关羽也敢太快,接连赶路8天才到徐州。
而在这八天里,洛阳也发生了大事件,司徒杨彪莫名被罢免,新任者是王允。
那么董卓和王允无亲无故,为何会重用王允呢。
这一切说来话长。
很早之前王允就从董卓的种种倒行逆施中,敏锐地意识到董卓将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隐患,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遏制和除掉董卓。
不过,董卓手中掌握有强大的西凉军队,并且拉帮结派党羽众多。
董卓本人凶残毒辣,如果主动出击,只能是以卵击石。
于是,王允表面上一味听任,甚至顺从董卓,让他放松对自己的戒备,实际上却在细心计划,周密布置。
董卓进入洛阳后,为了站稳脚跟和扩大势力,曾极力拉拢朝中有影响的官员。王允不动声色,顺势归顺,尽量迎合。
有时,王允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来换取董卓的信任。董卓见王允不但具有才识,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毫无二心,于是便把王允当作自己的心腹亲信,对王允不生丝毫疑心,无论朝政大小,都托付给王允处理。
身为董卓谋士的李儒,见董卓如此宠溺王允,自然是心中酸溜溜,于是便各种找茬想办法让董卓不用王允。
可惜的是,此时的董卓以前不是以前的那个听话的武将了。
他现在是掌控者,上位者,董卓自以为以后肯定是要成为一方之主的。
所以又怎么会只用李儒一人呢?
简单的人,李儒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朝堂之中比李儒蹙眉的人可别太多。
就说说这王允吧,黄巾之乱时曾领兵参战,如今处理起政务也是有模有样。
王允在朝廷中有威望,有利于自己统领百官,更难得的是忠心自己。
反观李儒了?
董卓其实很了解李儒,李儒和他是一类人,喜欢阴谋诡计。
但是现在,他有了绝对的实力,所以还要那些阴谋诡计干什么呢?
从掌控朝廷之时,董卓就已经不再那么重用李儒了。
不过,一个王允还不够,董卓又封被宦官陷害的朱儁为车骑将军。
朱儁自然不会助纣为虐,原本也想抗旨不遵隐居山林的。
但是一想到死去的汉灵帝,以及天下百姓之时,朱儁毅然决然的穿上了官服。
朱儁其实已经对汉室不抱什么希望,他是军人,不太懂政治。
但是就因为他是军人懂军事,才明白天下遍地虎狼。
他不像傻乎乎的文官,还以为控制董卓等少帝成年就行。
不不不,这样是绝对不行的。
虽然知道事不可为,但是老将军还想在奋力一搏。
其实董卓也知道找朱儁来自己吃力不讨好,因为朱儁的大名众所周知。
这就是一个性格刚毅,不会屈服的硬骨头。
但是贪图朱儁的威望名声,董卓又不得不征召朱儁。
你想啊,连朱儁都跟着董卓,别管朱儁心向着谁。
反正朱儁是跟着董卓了。
所以现在董卓名义上文有王允,武有朱儁。
接下来的事情里董卓尽力和朱儁拉近关系,就算热脸贴冷屁股也无所谓。
董卓今日志得意满,他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了,如今朝中还敢对着自己说话的唯有袁隗和朱儁。
至于朱儁直接可以忽略不计,给点面子就行,若是逼急了自己,随时可以处置。
不过在洛阳之中,和袁隗一个级别的还有袁绍和袁术。
别看袁绍和袁术是小一辈,但是正所谓年纪越小潜力越大。
不过话说回来,袁绍和袁术也都二十好几了,也不算小了,只是官职小罢了。
但是两个小辈的力量依旧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董卓要换帝就要过三人这一关,首先去找袁术。
很好,这小子很知趣的选择无视。
之后又满心欢喜的去找袁绍。
然而,袁绍胆子不小,当即就是拒绝了,并且态度坚决,还和董卓乱七八糟的说了一大堆的道理。
董卓听的心烦意乱,恨不得杀了袁绍,但是顾忌袁绍家室,于是气呼呼的走了。
摔门而去的董卓缓了缓气,又一脸平静的来到袁隗这儿。
几番争执后,袁隗担心董卓一气之下杀死袁绍和袁术。
于是只好同意。
得到批准的董卓有多高兴?
反正睡到半夜都能笑醒。
废帝这种事情本来就不光明,所以还想等着董卓按规矩吗?
那是不可能的,就在第二天就开始了废帝行动。
袁隗泪眼汪汪的将少帝的皇冠摘下,将少帝搀扶下后。
废帝行动就这样结束,没有有阻拦反对就算阻拦反对也无效。
董卓改封少帝刘辩为弘农王。
虽然封为弘农王,但是刘辩却没能去弘农,而是被董卓派人监禁在洛阳,没有了一丝一毫的自由,等待他的将是死亡。
接着朝廷遥封远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上公之位),董卓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领前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bi),更封郿县侯。
如果以为这样董卓就满意那就大错特错了,月末,董卓联合黄琬、杨彪一同携带鈇锧到朝堂上书,九月政变时被政治定性(诬陷)为叛贼的陈蕃、窦武以及次年(169年)在“第二次党锢”中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
刘协(袁隗)准奏,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
接着,董卓亲近周毖(周慎之子),伍琼,原大将军府官员何颙、郑泰也成为其幕僚。董卓在幕僚们的建议下,亲近士人,征召名士(如:荀爽、韩融、陈纪)入朝为官,其中,蔡邕成为董卓最信任的幕僚。
同时,董卓又选拔大量名士(如: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担任地方太守等要职,甚至不计前嫌,对厌恶自己而弃官而走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授以太守,以示和解。
ps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