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宋有毒 > 第783章 都是聪明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民间纷纷扰扰热闹非凡,朝廷内部反倒一片寂静,甚至连征夏的事情都没什么人乐意提及,就算相关人员不得不为边关将士运筹帷幄,商议的时候也尽量压低声音,能不在朝堂上讲的就私下里商量着办了。

俗话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是战事大捷、是皇家八卦,官员们琢磨的则是背后的细节。

北伐、征夏,都是对外战争,也都取胜了,可内容完全不同。北伐是神宗皇帝力排众议、王诜一力支持,在一片不看好中取得的奇迹。征夏别说皇帝支持,根本就脱离了朝廷控制,用的还是私军。

这还得感谢凉王嘴巴严实识大体,要是泄露出去再被报纸一扇呼,朝廷的脸面就没地方放了,皇帝更无地自容。同样是一个王诜,却让两位皇帝的眼光、能力、魄力高下立判。

另外还有些事儿能瞒一时不能瞒一世,战局发展到此,已经有人从中看到了一些蹊跷。西夏人来的蹊跷,齐王也败的蹊跷,凉王北上的更蹊跷。

但这事儿没法往深处想,更不能议论,内容杀伤力太大。不过皇权在此时还远远达不到一手遮天的程度,一部分官员还是针对此事提出了异议。

但出于对国家稳定的考量,并没有在朝堂上发出直接诘问,而是联名弹劾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姚古,怯敌避战、贻误战机、置友军于死地。

这三条罪状要是落实,姚古这辈子就别想翻身了,能不押解进京直接砍了就是万幸。

但几位宰相对这件事儿的看法并不统一,皇帝的态度更暧昧,最终居然以战事吃紧不宜临阵换将为由暂时搁置了调查,只是下旨不疼不痒的申斥几句,说的还不是这些罪状,而是行动迟缓。

这么一来,原本的猜测好像就更靠谱了,就连苏轼都仿佛明白了什么。文豪就是文豪,三天之后老苏请辞,皇帝再三挽留仍以身体为由坚辞。

“山雨欲来风满楼,晋卿此人不动则已,动辄就会杀得人头滚滚。我与他相交多年,虽政见不同,也不愿成为他的刀下鬼。”

苏轼辞官之后并没在开封久留,不到一旬就雇了顺风镖局的车马,带着家眷准备回四川眉州老家。临行前和谁也没告辞,只到了章惇府上,还没进门,扔下一句没头没尾的话转身而去。

“子瞻兄,若你还在朝堂该何去何从?”章惇也不是傻子,以他的地位怕是比别人知道的内情还多。苏轼为何如此决绝也能理解,只是他没有这份洒脱,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啊。

“不变,危亦;变了,谁有能保证他不是第二个曹孟德?难矣!去矣!子厚保重!”苏轼头都没回,边说边上了车,就好像逃离瘟疫一般马不停蹄的跑了。

“……好一个曹孟德,只是不知谁是刘皇叔、谁是孙仲谋!”苏轼的意思章惇完全能明白,平心而论,有不少朝臣都觉得王诜是个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的相材。

这些年他都干了什么也不是没人知道,可谁也不愿意挑明,无它,利益也。这些产业很容易就能看到凉王的影子,但面对这么多利益,又不是强取豪夺,还对地方赋税有千般好处,干嘛非要拦着呢?就连当今皇帝照样心知肚明。

假如最初王诜就能如此行事,别急吼吼的抡起新政的大刀一顿乱砍,除了个别人之外,谁没事儿会和他这么一个皇亲国戚斗法玩。

在赵颢还是赵佣的问题上朝中各方的意见也不是很统一,赵颢登基以来确实没干什么正经事儿,光顾着在朝堂里挑拨各派矛盾了,为此还任命了像蔡京这样很没士人风骨的阿谀奉承之辈为相。

平日里还看不出来这些年的变化,但这次西夏南侵就让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军备衰退如此之大,究其原因还不是各级官吏无能、贪腐,偌大的渭桥镇和大名府工坊愣是被掏空了。

可换成赵佣就能改变这一切吗?军事上没人有疑问,只要凉王在真是打谁谁灭、所向披靡。

但问题就在这里,当一个臣子能力太强又太全能之后,就让人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干嘛不干脆自己当皇帝,还有必要拥立别人吗?

苏轼所担心的就是这个事儿,他应该更希望赵佣上位,但又对凉王不放心。谁敢保证这不是一位曹孟德般的人物呢?若真如此,那就等于是助纣为虐、自掘坟墓。

目前谁也无法选边站队,更不能表明态度,唯一能做的只有继续观察,观察齐王和凉王的下一步举动。古人常说日久见人心,等吧,如此大事也不该草率。

有人等得起,有人等不起、最心急如焚的不是苏轼也不是章惇,而是皇帝赵颢。谁都能不清楚事件始末,唯独他不能。这些算计根本就是他和蔡京谋划的,原因很简单,皇后怀孕了,据太医说很可能是个皇子。

假如没有继承人,赵颢真没动过这个心思,好歹也是亲侄子,说起来自己屁股下面的皇位还是人家的。这么多年赵佣也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当亲王,并没任何不轨之心。

可自打知道要有儿子了,赵颢就怎么看赵佣怎么碍眼,最终还是忍不住和心腹之人透露了那么一点心思。

要不怎么叫心腹呢,蔡京就有这个本事,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听出了弦外之音。不光听,很快就有了计较,这样的臣子不升官都没天理啊。

蔡京的办法就是借着西夏人的手,除掉赵佣这个心腹大患,而且还万无一失。假如赵佣领兵出征赢了,那就以此为由为其安排职务,只要在朝堂里混就不怕找不到毛病。

要是赵佣败了,就更好办,败军之将还不是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更有借口缓立太子。大宋江山不能交由此等无能之辈手中,这个理由说出来谁能反对?

最有可能的局面就是赵佣兵败身死,或者被西夏人俘去,那太子之事就别提了,就算给他朝臣们也不会答应。

至于说放纵西夏兵马南下会不会贻误战机对国家百姓造成更大伤害,古人不是云了嘛,两害相较取其轻。国家这么大,丢点土地算事儿吗?百姓这么多,死几万算事儿吗?皇位不保才算事儿。

本来是个万全之策,没承想凉王突然冒了出来。其实原本蔡京就考虑到了凉王的问题,一旦边关吃紧必定有人会想到他。但这也没关系,还有后手呢。

凉王不出山则以,一旦他执意要北上搭救齐王,那就干脆来个一石二鸟,一事不劳二主,都借着西夏人的手除之后快。而且有了凉王在场,西夏人怕是下手会更狠,计划成功率更高。

但凉王再次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奇迹,他居然不用朝廷一兵一卒,私募了上万的新军,这不仅吓得皇帝赵颢好几天茶不思饭不想,也让蔡京浑身发冷。

咋办呢?发兵讨伐有点晚了,报纸太讨厌,已经把凉王募兵北上抗敌的事儿嚷嚷的谁都知道。

朝廷此时要降罪于凉王,不光会让百姓无法理解,就连很多朝臣也不会同意。毕竟他们不清楚这个计划,总不会看着敌人入侵还自断臂膀。

结果一封来自秦凤路的战报成了解决办法,姚古在里面提到了西夏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不光装备了钢板弩和攻城弩,还有火箭!禁军在与他们作战时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反倒容易吃亏。

此消彼长,如果西夏人这么厉害,对上凉王的新军会如何呢?蔡京和皇帝一致认为,就算依旧不如新军厉害,那也不至于让一万多新军全身而退,此次西夏人来势汹汹、兵多将广。

这才有了征夏兵马都总管的任命,啥私募新军大逆不道也顾不上了,只要齐王和凉王能战死沙场,当堂指着鼻子骂皇帝都能既往不咎,多大点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