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可以食用,全株供药用,有活血通络,收敛止泻,补虚止血的功效。
果实还可以酿酒,也是鸟类的天然食源,时常会吸引大量的鸟儿前来。
站在篱笆墙边,坐在亭子里,都可以观赏到各种美丽的小鸟儿。
开门,就见大山,近在眼前。
这是一座当地典型的农家小院,正房三间,中间是厅堂,左边是卧室,右边小仓库兼磨坊。
另外,左右两边,各有一间耳房。左边的耳房,是冲凉房;右边的耳房,是柴房。
前院半亩左右,一条鹅卵石的十字小路,把庭院一分为四。
靠近正房的区域,左边的这块地方,用木头搭建了一个凉亭。
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用榫卯结构修建的,这个凉亭也不例外。
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榫卯结构的建筑,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人们称之河姆渡遗址,在遗址人们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
既然来到古代社会,宋晓荷决心,好好的跟着木匠,把这门古老又精湛的技术,给掌握下来。
跟在木匠的身边,把这个凉亭搭建好之后,她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门技术。
亭子的周围,种了一圈的果树,有桃树,有梨树,有李树,还有一丛芭蕉树。
右边的这一块地方,打了一口水井。
水井旁边,用石板切了一个石桌,以方便洗菜切菜之用。
石桌旁边,还摆放了一块高度合适的青石板,作为凳子。
跟亭子隔了一条鹅卵石小路的地方,则被打造成了一块小小的晒谷场。
跟水井相邻的地方,则种了几棵石榴树,一丛夜来香,
鹅卵石小路的边缘,都移栽了山间的小野花。
后院,跟前院差不多大,结构也差不多,也是用一个十字形的鹅卵石小路,一分为四。
以鹅卵石小路为界,左边靠近正房的这一块地方,种了几棵枇杷树,一丛芭蕉树;另外一边,则搭建了一个雨棚,用来晾晒衣服。雨棚外面,还搭了两个木架子,上面搭了一根长长的竹子。不下雨的日子里,可以把衣服被褥,晾晒在竹子上。
右边,靠近正房的地方,也修了一个晾晒场。这个晾晒场,树了好几个木架子,以便在要晒东西的时候,把装了东西的簸箕,放在架子上晾晒。
晒场的后面,是两间茅房。
这两间茅房,全都是用石板砌成的,蹲坑跟下水道,也是用石板跟鹅卵石砌成的,跟后世的洗手间大同小异。
下水道一直通往篱笆墙外的一个带木盖子的大坑,这个大坑的坑底跟坑壁,也都是用石板跟鹅卵石铺砌的,就权当是化粪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