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制拜授?不可更改?”
当何充将沈维周的条件转告给台辅诸公的时候,几人俱都忍不住深皱起眉头,他们也能料想到沈维周开出的条件不会低,但第一条就直接触及了他们的底线,还是让人有些无法接受。
“诸公不妨稍作设想,即便不加殊制,难道眼下我等还有『插』手江北事务余地?河北民众久受胡逆提控,绝于王化日久。能使王命再布于河北,沈氏之功确是无可抹杀。即便再作强阻,不过失河北人众只知沈氏而不闻王声。”
何充是亲眼所见沈维周对此态度之坚决,所以也更加认清楚一个事实:“庾季坚以其庸质强扰时局,看似得计,实则已是群情悸动难安。朝野不乏贤长因惧苏祖旧祸,受迫而为沈氏发声,唯有从速以定,江东才可再得于片刻安宁。”
对于自己这一个妻弟的行为,何充也真是恨得牙痒。对于建康士民而言,即便意识到沈氏尾大不掉,但终究祸患未发,但庾氏执政所造成江东糜烂的惨状旧况那是历历在目,庾冰过早跃回时局,只会让人心更加凛然,两害相权取其轻。
虽然何充说的也是事实,但台辅们一时间也是不好接受。他们之所以决定行险一搏,便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手段去『插』手江北事务。一旦给予沈维周以“承制拜授”的权力,毫无疑问会令其人能够更加从容定边,相应的留给他们准备的时间自然也就更少。
“此事暂且不论,次道还是先说其余。”
稍作沉『吟』后,褚翜才开口说道。眼下这个局面,感受到为难的并不只是他们,沈氏同样不得安宁,否则不至于连包括沈充在内的沈氏族人俱都紧急撤离建康,而沈维周也不得不找个台阶下船来。
沈氏既然要有所得,那自然也要有所付出。
在这方面,沈哲子也的确做出了不小的让步,那就是沈氏的力量全面撤出建康,不再保持以往内外并重的局面。甚至包括沈充的司空之位,必要时也可以交出来,不再阻挠台辅们对京畿局面的梳理和维稳。
这本来就是台辅们本来的目的,可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达成,最终的效果肯定是要差上许多。此前他们是打算通过比较强硬的手段将沈氏台臣逐走,可是现在却成为交易的内容,他们自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可是不答应又有什么办法,双方即便再作相持,无非是让庾氏得以居中做大,将原本应该属于他们双方的斗争成果拱手让给庾氏。
庾氏兄弟内外并重,会不会选择继续与沈氏为敌还在两可之间,首当其冲要受到挑战的,便是褚翜这个中书令。
要知道褚翜之所以能够获得如今时位,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接收了许多庾亮的政治遗产化为己用。而庾冰、庾翼兄弟两人很明显是不甘心雌伏于下者,届时彼此必有冲突。
原本褚翜除了台内势力以外,尚有居任会稽的堂弟褚季野可以稍作钱粮支持。可是此前他们酝酿计划时,将会稽孔氏的孔群也算入局中,原本是希望沈氏与孔氏互作攻讦,他们甚至可以进一步的分化会稽人众。
可是现在时局关注焦点已经不是『乱』礼之事,沈氏与孔氏也没有发生直接冲突的必要,孔氏得于从容,又怎么会吃下前一个哑巴亏,诚然他们在朝局中势位不强,但是联合乡宗以抵制褚裒是必然的事情。
褚翜主政时期,此前肃清吏治已经颇积乡怨,只是因为时局平稳乡众才不敢发作。一旦庾氏在中枢开始挑战褚翜权威,褚裒在会稽也必然会落入乡众纠缠围攻中!
褚翜行至今日,身边必然也是聚集起了相当一部分人,就算他自己愿意发挥高风亮节暂避一席,他身边人也不会答应。所以眼下对他最重要的是按下庾氏在中枢复起的苗头,避免内部发生分裂。
相同的麻烦同样摆在诸葛恢面前,王导久不发声,如今突然声援沈维周,也是让他心内悸动不已。当然他的处境还是较之褚翜要好一些,毕竟王导已老,不太有可能再次归于时局,而王氏下一代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能够挑大梁的人选。
总而言之,庾氏再显于中枢,这是朝野内外俱都不愿见的情况。这也是他们得以与沈维周进行和谈的一个契机,无论双方实力对比如何,舞台太小,已经容不下另一方的继续加入。
于是,就在京畿人心惶惶之际,一份宣告着局势将要解冻的诏书很快便被拟定发出:梁郡公沈维周累功并犒,都督司豫冀兖四州诸军事,加征北大将军,特命承制拜授,使持节、豫州刺史、督夷军事如故。
诏令由侍中何充亲往别苑宣告,梁公受诏之后,便在第三日正式入台朝觐谢恩。
随着沈维周进入台城,原本笼罩在京畿这一片天空上的阴霾顿时便生消散之势。而梁公入台之后,首先便是呈章言事,北军中候赵胤虽因失职系入监禁,但却未经司断而亡,为免宿卫将士人心悸动,宜以宗亲典军以作抚慰。
对于梁公所奏事宜,台内很快便做出了决断,罢止北军军号,并以淮南王司马岳兼任中领军而暂统北军宿卫。
于是,在庾冰刚刚接掌北军不过几日时间,甚至连北军将尉们还没有认全,便就在这两方的配合下被夺走。而庾冰则还节,转任内官大长秋。
当得知何充前往别苑会见沈维周时,庾冰便知大事不妙,所以他也即刻派人前往,想要与沈维周达成什么共识,然而却根本不得其门而入。
及后又准备入苑再作说服,坚定皇太后对自己的支持,可是皇太后态度却转为暧昧起来,并没有直接接见他。
果然不久之后,他的担心成为现实,此前他以亲情游说皇太后,得到皇太后的支持暂掌北军。可是现在被人用同样的手段釜底抽薪,亲儿子和本有旧劣的母家兄弟孰远孰近,谁又更值得信任,皇太后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若仅仅只是如此,庾冰也只能承认自己技逊一筹,他没有想到在对峙局势那么紧张的情况下,台辅们居然还能与沈氏达成妥协,老老实实低头认输。
可是随后给他的这一项任命,与其说是补偿,不如说是羞辱。大长秋虽然也是两千石的高位,但是职事局限于内苑,甚至在台中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官署。
台辅们如此任命那是明告于他,既然那么热衷于帷下求进,那么不妨天天去皇太后殿下串门,看看还有什么求进的可能。
为了避免遭受这样的羞辱,庾冰干脆闭门不出,拒不应诏。可是很快皇太后苑诏直接发入他府中,且措辞已经极为强硬,皇太后甚至使人训问,此前不是信誓旦旦说要以『性』命拱卫京畿安全,眼下不过身位稍有偏移,怎么就负气不出?
面对旁人,庾冰尚可以负气任『性』,可是就连皇太后都这么说了,他已是全无底气,只能归台受诏,接受自己新的官职。
“权『奸』欺人太甚!沈氏骄横跋扈,**束手无计,侧翼稍有离心,则痛下杀手!”
虽然庾冰也知这件事核心还是在于皇太后耳根子软,立场顷刻转变,但他又有什么立场去怪罪皇太后,哪怕私下里抱怨也只能如是说。
不过这一次的失意者也并非只有庾冰一人,此前因为对峙形势紧张,各方纵使有什么想法也都不敢轻举妄动。所以随着局势渐有缓和,大量的人事调整也提上了日程。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几项人事任命,中书令褚翜升任司徒,侍中何充进为中书监,诸葛恢转任尚书令,刘超就任扬州刺史,护军将军卫崇转为光禄大夫,镇军将军纪睦出为江夏相,司农沈恪转为侍中等等。
如此频密的人事变动,几乎集中在后续十几天的时间内完成,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公卿级别人事变动。至于再更往下,人员的变动则更加令人眼花缭『乱』。这也让好不容易松一口气的建康士民人心再次揪了起来,根本就看不清楚这变幻莫测的时局。
不过在这众多的人事变动中,倒是有一些线索有迹可循,其中比较明显的便是沈氏和与沈氏关系密切的台臣,绝大多数都被遣用外放。真等到尘埃落定时,众人才发现沈氏还留在都内的仅仅只剩下一个司空沈充并侍中沈恪。
对于台内仍然将老爹这个三公之位保留下来,沈哲子倒也并不感到意外。与其说是网开一面,不如说是要将沈充留在都中为质。
所谓孤掌难鸣,在没有了一众党羽们的呼应配合之后,沈充就算还留在都内,也已经很难再掀起什么风浪。
尤其沈充这个人身份太特殊,若是外放的话,根本没有合适的位置安排,而且谁也说不准其人一旦离都又将酝酿出什么阴谋,这个年纪致仕的话,也实在有些牵强。所以将其留在都下严加监视,倒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安排。
由于这样一番波折,沈哲子今次归都之后足足过了大半个月,才总算得以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