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逍遥侯 > 第1054章 韩通?赵匡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果现在就爬暗梯上去,和杜沁娘幽会,那他李中易还有何面目,自诩为花丛大魔头?

经过两次暗通款曲之后,李中易基本上掌握住了杜沁娘的心态,她索性破罐子破摔了。

既然,杜沁娘已经被李中易入过了,再入一次和N次,又有啥区别呢?

以李中易泡妞的经验,女人只有被你入过之后,才会真正的把你当作最亲密的男人,满心满眼的装着你。

想当初,和李中易一起追校花老婆的狼友,不敢说超过了一个加强排,至少也有一个加强班之多。

李中易的长相并不出众,家世也很一般,而且,当时的校花女友实在是太抢手了,一直对他若即若离。简单而言,李中易如果追得过紧,情绪过热,校花女友总要冷落他一阵子,把他折腾的如同百猫挠心一般的死去活来,

然而,李中易横下一条心,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发誓不能把好白菜留给猪拱!

在最正确的时间里,于最正确的地点,李中易半哄骗半强迫的将校花女友入了之后,一举扭转了始终处于劣势的乾坤,并最终把校花女友变成了儿子的亲妈。

这年月,只有累死的牛,却绝无被耕坏的肥沃良田。

怎么说呢,自从李中易碰过杜沁娘之后,也许是她此前压抑得太狠了,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干柴。

只要,两人单独在一起偷欢,至少是梅开五度。杜沁娘的体质还真是十分特别,刚缠绵不久,她只需要略微休息一刻钟,就又可以勾住李中易的脖颈主动邀战。

李中易有心吊一吊杜沁娘的胃口,他故意又坐回了书房里,随手拿起那本没看完的《唐书》。

起初,李中易只是装模作样的读书,等信手翻到玄武门那一章节时,他很快便沉浸到了李渊的往事之中。

关于玄武门之变,已是上位者的李中易,他的看法自然和吃瓜群众们,有着天壤之别!

上位者的逻辑,向来是天下万权,兵权至要!

李渊不仅加封李老二为秦王,还给了开府建牙的权力,这就让李老二在京城里面掌握了基本的谋臣武将团队和一定的军事实力。

尽管,李老二没有拿到朝廷经制军——府军的兵权,但是,有了玄武门守将常何这个内应的存在,便一切皆有可能!

玄武门兵变的成功,主要和三个人有关,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其中的重中之重,其实是皇帝李渊。

俗话说的好,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只要,李老二顺利的挟持或是杀掉李渊,再利用矫诏号令驻扎在京城的府军,李建成和李元吉哪怕一时侥幸逃脱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魏征那么聪明的脑袋瓜子,想方设法的东躲西藏,却终究被擒,就是鲜活的例子。

大明朝的靖难之役,其实和玄武门之变后的最高统治权更迭的逻辑伦理,如出一辙。

朱棣攻入南京,掌握了京城的中枢大权之后,因为江山还是掌握在朱重八的儿子手里,也就是说,肉依然烂在了锅里。

各地的文臣武将们,不管是忠于朱家也好,还是慑于燕军新胜的军威也罢,顺势投靠新主,没太大的毛病。

站在李中易的角度而言,《旧唐书》里的李渊,明显被污名化了。道理其实很简单,他如果真的那么无能,怎么可能肇基大唐呢?

李渊犯的两个最大的错误,一是优柔寡断,二是没有提防变生肘腋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既没有断然将李老二贬出京城,又没有彻底掌握住皇宫的宿卫部队,活该被关进太极宫和大安宫里苟延残喘。

和大明朝相比,野猪皮政权显然更野蛮、更落后、也更愚昧。但是,野猪皮入关前后,从老虏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乾隆的前半生,历代君主都非常善于总结汉人政权被颠覆的得失。

撇开民族意识不说,单单是野猪皮的三项正确举措,便基本上堵死了皇族宗室可能篡位的祸端。

其一是负责护卫皇宫安全的领侍卫内大臣,由上三旗中贵族充任,共有六名之多,他们轮流值宿守卫皇宫,其中的任何一位都不可能独掌宫中的侍卫大权;

其二是,京城外的驻军,包括:丰台大营、密云大营以及京城里的步军统领(九门提督),都是皇帝心腹中的心腹。

其三是皇族宗室都被圈住于京城里,他们可以安享荣华富贵,却因手无兵权,根本不可能成事,只能混吃等死;

就在李中易专心研究古史之时,八百里加急军情急递,已经送入了开封城的政事堂。

范质的脸色一片铁青,仿佛是在研究上古的文物一般,目不转睛的盯着手里的急递战报,久久不语。

一旁等得异常焦急的杨炯,也顾不得什么礼节了,抬手便抽走了范质手里的急递战报。

“奉先帝遗诏,以正国本檄……”杨炯也许是关心太过的缘故,居然忘乎所以的念出了声。

“滋……今上病笃无法临朝视事,先帝嫡亲血脉曹王……理应监国……”杨炯小声读完檄文之后,情不自禁的倒抽了一口冷气,“好厉害的檄文呐!”

范质鼻子都快气歪了,他冷冰冰的瞪着杨炯,他真是瞎了眼,才看中了这么一个蠢货!

平日里,范质瞧着杨炯是个机灵鬼。却不成想,一到了要命的时刻,杨炯立即原形毕露,不仅废话连篇,而且离题万里!

“当务之急,不是欣赏檄文的绝妙之处,而是赶紧调兵遣将,将逆臣贼子斩尽杀绝。”范质史无前例的当面训斥,把杨炯臊得老脸通红。

“其实呢,兵马和粮草早就准备好了,方今之计,就一件大事,命谁为帅?”范质不愧是老成谋国的首相,一句话便点明了问题的本质。

自从李中易接走了家眷之后,范质即知将来必有一战,早早的密令靠近平卢的各地官府和驻军,务必严密监视平卢方向的一举一动。

与此同时,范质暗中调动兵马和粮草,已经在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博州地区,囤积了五万重兵和几十万石粮食。

范质派去博州的主将符昭信,既是符太后最信得过的兄长,又和李中易有过共事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恰是极为合适的人选。

说句心里话,文臣们一直主张强干弱枝,务求把最精锐的兵马,牢牢的掌握在手里,而不能便宜了边关的武夫,范质就是他们的代表。

然而,二十余万精锐禁军的主帅宝座,至关重要,非同小可!

在韩通和赵匡胤之间,究竟派谁为主帅,范质却一直举棋不定,犹豫难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