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幽幽地洒下,笼罩了整个大地。
在这个本应该安安静静的夜晚里,楚丘城内却是觥筹交错。
显然是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
在临时搭建的宴会厅里,此时更是人头攒动,只是粗略的估计了一下,就见到有二三十个人一同在场。
眼前的这群人仿佛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一个个跪坐在地上,热络的和身边的人交谈着。
气氛显得极其的融洽。
而坐在主人位置的自然就是赵桓。
见到所有的菜肴和美酒都上齐了之后,本来还在和身边的宗泽交谈的赵桓,却突然摆正了颜『色』。
“咳咳!”
赵桓稍微的清了清嗓子,冷咳的两声,可就是这么轻微的两下咳嗽,却让原本嘈杂无比的大厅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的赵桓这里,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今天刚刚投降的萧览。
不得不说,当真正见到眼前这个男人的时候,萧览一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他们其他人的一贯思想之中,男人孱弱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只是没想到眼前这个大宋的太子殿下居然看上去如此的威武,全然没有丝毫的书卷气。
要是不介绍,只看威武的气质,萧览甚至会以为这是某位军中的大将。
毕竟大宋太子的年龄并不是什么保密的事情,在萧览看来,这个才刚刚加冠的年轻人全然有着和年龄不相符的成熟。
此时也不由得为自己投降的行为感到庆幸。
不过,萧览这么多的心理活动,却都没有表现在脸上,坐在主座的赵桓自然也没有什么读心术不可能对方所想的一切。
因此也不再纠结,见大厅里已经安静了下来,便继续开口。
“诸位多日来浴血奋战,桓,在这里谢过了。”
赵桓缓缓的站起身来,一边说着,一边举起的手中的酒杯,向着跪坐在这里的众人敬了一杯酒。
他的话说的言辞恳切,也确实是自己的心里话。
凭心而论,这场仗虽然只打了三四天,并且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付出的代价却不可谓不巨大。
就以张俊的常捷军来说本来有足足一万之众。
可是经过了这几天的苦战之后,光阵亡的人就有两千多,不用说,各种受伤或者残疾的人。
因此,这一仗下来,在清点人数的时候,赵桓赫然发现自己手底下唯一的一支精锐步军几乎已经减员过半了。
再加上那天晚上被派遣去作为诱饵的三千多厢军,其实计算下来,宋军的实际伤亡并不比金军少多少。
当然,萧览带人前来投降却还是极大意义上的缓解了赵桓的兵力压力,将近五千名既能够做步兵又能够当骑兵的契丹士卒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
只不过由于马匹不够的原因,赵桓暂时还没办法组织起来,这么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这倒真是一个幸福的烦恼,毕竟,即使所有的战马都需要购买,相对于养一匹马的代价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骑兵远要难的多。
而赵桓这边的话音才刚刚落下,在武将中隐约排在首位的张俊便主动站了出来。。
“殿下过誉了”
张俊同样举起了酒杯,脸『色』却远比赵桓要严肃的多,满脸佩服神情的继续说道:“这几日来,殿下的神机妙算,我等皆看在眼里,俊,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殿下天马行空一般的计策,却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张俊一边说着,一边感叹了起来。要不是此时的他手中还上钱拿着酒盏,恐怕早就弯腰作揖了。
不得不说,这一些话听起来像极了无限制地吹捧,却并没有引起在场其他人丝毫的反对,就连一向耿直的宗泽此时也默默的点了点头。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话也并不只是恭维,而是一句真真正正的大实话,不管是最开始用来拖延时间的空城计,还是后来的野战或者袭营。
这天马行空一般的想象力几乎出乎了他们所有人的意料,实施条件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依靠的乃是特殊的环境,依旧让所有的人倾心敬佩。
“不错!”
“不错!”
“不错!”
张俊的这一些话仿佛所有人的共鸣,这才刚刚说完,其他人就此起彼伏的附和了起来。
就连身为降将的萧览也应承了几句,他并不是笨蛋,在投降之后通过和其他几个宋军将领聊天,所收集来的信息。
萧览算是对这几天自己到底遇到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敌人,有了清楚的认识。
当然,赵桓并没有因为其他人的话语而停下自己的言语。
一句话说完之后,赵桓似乎还不尽兴,便紧接着补充了一句,说道:“敬大宋!”
他缓缓的举起了自己的酒杯,神『色』坚毅的在场的所有人,原本就有些严肃的氛围,此时更加正式了,说着便先行饮下了一杯酒。
只是稍稍的顿了一会,便继续说道:“诸位过誉了,桓,却不敢因此贪功。今日一战全部都是倚仗三军用命,齐心合力,尤其是张俊和韩世忠将军更可谓是立下了不世奇功,一举击破的敌人不说还斩杀了敌酋完颜宗干。”
当然,对于自己麾下将领的战绩赵桓也并没有吝啬任何赞美的话语,
此时既然已经打了胜仗,军中不能饮酒的规矩自然也要搁置一下了。
众人见到赵桓先行喝了一杯酒,哪里还敢怠慢,连忙紧随着一起喝了下去。
“敬大宋!”
一边喝酒一边庄重的说了一句同样的话,就连刚刚投降的萧览也被此时现场的气氛所影响了。
不知不觉市中心里居然增加了几分认同感。
在场的人一个个皆是面『色』『潮』红,显然,心底里有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再加上大胜和酒精的作用,军心已经被赵桓鼓动了起来。
相对应的赵桓似乎也陷入了兴奋之中,脸上写满了亢奋的神『色』,而心里却默默地长舒了一口气。
此时的他之所以会选择继续鼓动军心,除了想要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刚刚前来投降的契丹人生出几分认同感。
而另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赵桓需要自己麾下的部队保持高昂的斗志,毕竟和眼前这群乐而忘忧的人不同。
赵桓可是清楚地记得皇帝的那封勤王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