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大明开局就登基 > 第224章 盾车和筒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盾车,东掳接连战败,终于不再自大。

以前防御火炮和火枪最有效的盾车,再次重出江湖。

这个老狐狸代善,还是比年轻人稳重的多。

像其他旗主,比如多铎岳托等和明军对垒时,现在根本不屑用盾车。

结果怎样,最终全部都死在自己的狂傲之下。

东掳的战车虽源自明军的启发,但细究其作战思想和战车设计,与明军却完全不一样。

可以说,东掳战车就是针对性,用来克制明军火器及火器战术而被发明的。

努尔哈赤立八旗反明时,东掳缺少火器。

面对射程威力均超过弓箭的明军火器,东掳处于下风。

如何让东掳骑兵接近明军射击弓箭,这成了努尔哈赤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盾车这种战车应运而生。

对于东掳的战车,大明兵部有这样的描述:

“牌甚厚,一层牛皮,一层铁皮,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

东掳战车设计较明军简单,最主要的结构就是竖立在双轮车上的巨大木牌。

一车可以移遮蔽二十人。木牌用厚2~5寸的木板,并在木板上贴铁皮和牛皮,形成三层复合结构,可以说是一种复合装甲。

而明军战车只需防御弓箭,装配的木板非常很薄,通常只安装1寸厚的木板。

明万历年间叶梦熊设计的轻车为了减轻重量甚至只有6分厚。

从这样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东掳战车更侧重防御功能。

16~17世纪重型火绳枪可以穿透4毫米铁板,但面对盾车这种防御级别也是无能为力。

很明显明军所使用的鸟铳和三眼铳均无法打穿东掳战车。

其次,作为东掳的对手,因明军作战经常面对蒙古骑兵密集冲锋。

所以明军在火炮使用上多喜欢使用射速快的轻型火炮,如弗朗机、虎蹲炮等轻炮。

并且明军经常使用散布面积广,可以打击一片敌人的霰弹。

戚继光甚至参考弗朗机这种后膛装弹的滑膛炮,改造明军原有的大将军铳制成“无敌大将军炮”一发可以打出五百个铅子。

明军往往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并不使用大型火炮射击,反而将发射霰弹的大炮藏在阵中。

待蒙古骑兵接近到非常近的距离时才开炮,以追求一炮“横击二十丈”的效果。

可惜霰弹恰恰无法击破东掳战车。

有了可以有效抵御明军火器的战车,东掳就可以依靠战车向明军战阵推进。

弓箭手、步兵和骑兵都可以躲在战车后面,待接近明军时,弓箭手可以躲在战车后向明军射击。

步兵可以趁机冲出冲入明军阵营将明军战车、鹿角等障碍物推倒,骑兵从后冲出将明军阵型打乱。

东掳使用战车的战斗,以发生在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最为典型。

当时监军张春救援大凌河,这只明军车营与八旗发生野战。

据八旗值月档记载,时明军步营“排方阵掘壕,列炮枪而立”,明军以车为营,掘壕立方阵,排枪炮火器抵御清军。

于是皇太极命八旗营军列战车在阵前,摆牙喇和蒙古骑兵排于阵后,营军推战车前进,马步兵随后。

虽明军“炮枪齐发如雹,矢下如雨”,在战车的遮蔽下,东掳军兵接近明军,马步兵冲入明军步兵方阵,明军最终战败。

可以看到明清双方战车使用各有特点,都是在特定时期,基于自身的条件和所面对的敌人创造发明的有针对性的武器和战术。

随着西洋军事技术的引入,双方军事技术获得了很大发展。

战车这种独特的战术武器,也逐步被淘汰。

尤其是当东掳拥有叛将孔有德带来的明朝最新的火器红夷火炮,及相应的火器战术后。

东掳不再需要战车在阵前遮蔽明军火器,因为东掳也可以用火炮轰击明军方阵。

明军也可以用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红夷炮,对东掳阵营发动打击。

于是在崇祯十四年的松锦之战中,明清双方在乳峰山各自拿出摆数十门大炮,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炮战。

战后第二天明军收拾战场,仅七八斤的炮弹就捡了四百多颗。

后来随着明军越来越弱,东掳就渐渐不屑使用盾车这个防御装备。

代善现在还不知道,二儿子硕托又被明军杀死。

他骑在高头大马上,另外两个儿子满达海和哈克达护在他左右。

代善缓缓抽出弯刀传令:

盾车上前消耗明狗炮弹,攻城梯在后推进,一旦靠近城墙,立即开始攻城。

“喳”

传令兵答应一声,立即将攻城命令传达下去。

得到礼亲王代善的攻城命令,东掳的盾车开始向辽阳城墙挺进。

与此同时,东掳的攻城梯也被推出来,这种攻城梯可不是简单的云梯。

攻城云梯,绝非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那种简单的木竹梯(那是导演在糊弄人)

用那种木梯攻城,不仅伤亡很大,而且很难成功。

东掳的军营中也有高人,他们为了对付明军的城墙,开始挖空心思,对过去的老式云梯车,进行了改装和升级。

首先给云梯的顶端,增加了两个更加锋利的大铁钩,这种大铁钩一旦钩住了明军的城墙,钩尖就能深深地钩入到城头的墙缝内。

别说城上的明军难以撬动,即使是战后撤走筒梯,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接下来,在云梯两侧增加了护栏,又在护栏的上面,蒙上了生牛皮——用以防止敌人的利箭和火炮。

这种云梯被设计出来后,就被叫做——筒梯。

筒梯在东掳几次对明军的攻城战中使用,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明军曾经用火攻之计,烧毁了很多东掳的筒梯。

但用火烧毁泼了水的筒梯,是件很费时间的事情,至少需要一刻钟。

而从筒梯搭上城头,到东掳踩着筒梯杀上明军的城墙,一分钟就足够。

这种厉害的筒梯之所以退出战场,并不是在攻城中怕火,屡屡被烧毁的缘故。

而是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牛皮供应不上。

要知道制作一具可供几名东掳攻城时并行的筒梯,至少要上百张优质的牛皮。

为了防箭、防石和仿火,牛皮必须是几层叠加,按照东掳攻占明军一座城池,以损失三十架筒梯计算。

一座城池被攻陷,等于损失了3000头耕牛,那时的耕牛即使在东掳也是很珍贵的。

这章有些水,主要想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东掳并不是一味靠骑兵猛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