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顿好这些矿工后,沈超将这次牺牲的队员尸体集中安葬,华夏传统就是落叶归根,他们为了抗日大业英勇牺牲,值得让后世人铭记。
在营区东面的一处小山下,63名战士遗体被集体安葬,他们大多都是第二次扩军才参军的新兵,入伍仅仅半年,第一次参加作战任务就没有活着回来。
在全营官兵和三千多百姓的送别下,这批战士遗体入土为安。他们的名字也被刻在了墓碑之上,全营官兵和烈士家属们眼含热泪,送这些英勇的战士最后一程。
“全营听令,鸣枪送战友.......”沈超一声令下,战士们举枪朝天45度,所有步枪清空了弹夹,以表对共同打鬼子的战友们送行。
庄重的安葬仪式以后,沈超亲自带人慰问了烈士家属,并把铭刻着烈士家属了金属铭牌挂在门前。而烈士家属的抚恤物资也按顶格发放,他们家里的老人和后代也会由部队赡养,并且享受各种优待,也让这些失去亲人的烈士家属仍然能够生活的很好。
这些做法百姓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间,他们之间不是没有亲人当过兵战死沙场,得到抚恤金的情况寥寥无几,就算有也会被层层克扣,到家属手里能有三五块大洋就不错了。
像沈超这样对待阵亡将士的绝无仅有,这一举动也让战士们对军队的向心力更加凝聚,即使不幸牺牲一家老小也没有后顾之忧。
处理完善后事宜,沈超决定尽量扩充队伍,但扩军不能盲目,因为没有老兵担任基层军官,扩大的队伍也是指挥混乱战斗力发挥不出来。
他准备分两步来消化这8000来人,第一期就是将目前的营级规模扩大到团级规模。所有现有单位原地提升一级,除了原来的一连现在的一营和团里的直属部队留守现有营地。
扩编后的二营、三营、四营全部在周边10公里范围内重新建设营地。这撒出去的三个营以原来的骨干为基础,被编成4个连,一个侦察排,一个重机枪排,一个火力排,一个工兵排,一个警卫排和一个后勤排。
人员满编1000多人,编制比日军还大,武器配置和战斗力绝对可以碾压日军一个大队,硬扛日军一个联队也不落下风。
因为沈超的部队和定居的百姓都处于同一个狭长的山谷之内,所以各营也都把营地沿山谷建设,一旦有敌人大举入侵,也可以随时支援或者转移。
这里就像一处世外桃源,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所以也不需要与外界沟通,这就减少了暴露的风险。
各营建设有了参照样板,所以建设速度飞快,都是按照老营区的标准照搬过去的,半个月后,全团开始了新兵训练工作。
这几个月胡大勇的兵工厂一直按计划生产,已经生产出了3000多把勇者2式半自动步枪。距离装备这5000人的大团也就是再过几个月的事,训练用枪的空缺暂时由莫辛纳甘代替。
至于剩下的3500名左右的矿工,一部分进入胡大勇的兵工厂上班,一部分继续挖掘地下工程。剩下的2000人全部编入预备役,那些缴获来的全套日式装备也都有了它们的去处和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