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点这么多灯火啊?”

高固在宅院就发现楼氏挺狠,夜间提供照明的设施挺多,没有想到来到街道外也是这样。

其实也没有多少灯火,大概就是二十来米才有一个由柱子顶着的火盆,里面燃烧柴火提供照明。

楼武就实说道:“每日的戌时在固定几个地方点燃,到戌时两刻就会熄灭了。”

高固作为一名齐人,还是觉得楼氏奢侈。

看似漫山遍野都是木柴,可是需要人力前去收集。无论是远古还是长久的以后,人力永远是宝贵的资源,脑子正常谁会去做不必要的人力浪费?

高固忽略了很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几个在夜间特别照亮的街道上,有着太多来往匆匆的人。

这些人是什么情况?他们是各个作坊的工人,下工之后经由那些有照明的街道回到下榻的住所。

同时也因为那些街道提供照明的关系,夜间会让许多人前来游玩,他们将购买当地的各种东西。

那可真的就是各种东西,从生活必需品,到不是生活必需品。

高固见识惯了“临淄”的繁荣景象,下意识忽略了街道上的繁荣,直至走到一处卖各种食品的地方,人才突然反应过来。

“哪来那么多种类的食物啊。”高固看到好些自己见都没有见过的食品。

什么食品?其实就是野味加野菜,有心思就去研究怎么做,拿出来街边卖了。

如果不是晋君周开放山川河流的专利,自然是不该出现野味的。

晋国连续大战下来,民生足够疲软的情况下,晋君周已经两次开放了君主专利,使得万众可以任意获取野外的自然资源。

君主开放君主专利的话,其实大多数地区只方便了贵族,与普通黎庶的关系不大。

楼氏这边是楼令也开放了部分领主专利,还是属于楼氏管理之下的家族一块开放,普通人可以利用自然资源了。

这是楼令在进行一个实验,想要看一看不是那么约束的情况下,治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因为楼令的试验,楼氏治下的各个阶层多了太多的便利,暂时看来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所谓好的方向,指的是民生变得多样化,人们可以获取的资源在增多,生活品质自然是在变好。

要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肯定是自然资源的消耗度变得奇快这一点了。

那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以前是不能用也不敢获取,变成可以获取的初期,人们就要玩命去收集,破坏速度可不就显得很夸张的快了嘛。

楼令可以忍受一时间的破坏,要是下面的人不懂得控制,往更坏的方向发展,不要怪作为统治者的楼令收回专利再来一波严打了。

目前的楼氏各处封地,大体上就是一种比较放松的氛围,关于这一点高固在来“太原”的路上已经瞧见。

放松?讲实话,高固印象中的晋人就没有放松的时候,一下子就看出楼氏与其他晋国家族的不同。

事实也是那样。

毕竟,晋国是一个军果主义国家,什么行色匆匆,又是时刻紧绷,随时随地好像有人盯着,等等之类用来形容变法之后秦人的词,其实一概能够用在没有分裂之前的晋人身上。

高贵对楼氏有非常多的好奇心,抓住机会问了出来。

在“临淄”有很多摊位是正常的事情。

在“太原”看到这种景象就显得比较不对劲了。

楼武犹豫了一下,说道:“我父亲喜欢研究美食,上有所好下必……”

高固懂那个道理,只是仍旧觉得奇怪。

“太原”并不是处在交通要道,一年到头都不会有多少旅人路过。

同时,“太原”也不是多么出名的商贸型城池,不会有人专门过来做买卖。

在当前,没有贵族参与的市场,压根就不能称之为市场。

事实就是那样,只有贵族拿得出大宗货物,也只有贵族买得起大批商品。

楼武没有说太多。

作为楼氏“都”的“太原”城内,两类人的数量最多,第一是各种工人,第二便是伤残了的有功之士和他们的家属。

不用刻意去观察,稍微瞅一眼就能看到好些小摊的摊主缺胳膊少腿,最轻的情况也是少了几根手指。

楼氏对工人的待遇不止管吃、喝、穿,有工人的干出了绩效也会赏赐,由此不少工人兜里还是有几个子的。

另外,如楼武所说的那样,作为家主的楼令很鼓励创新,但凡是研究出了东西拿去评估,只要被评价有所用途,一定可以获得赏赐。

要不然的话,以为楼令一个人,又是那么的忙,真凭借一己之力搞出那么多新鲜玩意啊?

如果说照顾伤残了的将士,那就只有楼氏是独一家了。

能够上战场的人,他们是以纳赋的形式前往,要自己担责。

也就是说,上了战场出现什么状况,无论状况是由于什么导致发生一概要认命,压根不存在有人兜底的情况。

当然了,楼氏这边属于是愿意接受主家照顾就登记,不愿意便自己过活。

绝大多数伤残了的人,他们有子嗣赡养,不会给主家增加负担。

一些实在没办法的伤残人士,他们不得不接受主家的好意。

而那些接受主家好意的伤残人士得到妥善照顾,子女也获得了额外的机会,一下子变成了风向标。

看似作为主家的楼氏吃了亏,愿意照顾伤残的有功之士,无形中得到的好处却是极多极多,其中包括大大收买了人心。

对于统治者来讲,没有比人心更加重要的事情了,可以付出少许代价而获得人心,只有彻底摆烂了的统治者才不愿意去做。

楼武只是带高固出来散步消食,知道这边夜间提供照明,溜达给溜达到了该处。

当然不是楼氏的干柴堆积到可以随意浪费的地步,只是因为开发太原盆地的关系,砍伐的树木可以说是巨量,能被拿去盖房或做其它工具的木头被使用或是保存起来,剩下的只能是拿来烧。

到了夜幕降临除非是月亮足够圆,要不然普遍有夜盲症的时代,瞎子简直是不要太多。

有那个条件,楼令愿意给予人们便利,也是减少各种意外的发生。

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摊贩?那纯粹是普罗大众的智慧,并不是楼令倡导而来。

在各处火盆被熄灭之前,楼武和高固就回到了住处,其他人听到报时也陆陆续续离开。

每一天只照明两刻钟,也就是半个小时,显得时间极短?

注意了,那是每一天!

一天天都那样,积累起来可以说是无限。

若是只有一次两次,只有两刻钟才显得吝啬。

翌日,又是楼武带着高固到处逛。

高固最想去的地方是各处作坊,只不过知道那属于不可轻易示人的所在,没有乱提请求。

在入城的时候,高固有看到城内处处水池,简单问了别人几句,没有机会凑近了观赏。

昨夜,高固有借着微弱的火光观察了一下,很难看得详细。

新一天的到来,用了朝食的高固想去好好看一看。

什么水池?就是用石头和砖块混泥搭成一个四四方方的池子,通过管道将水输送到池子里面,又经由其它通道流往它处,属于是活水性质,并非是不流动的死水。

楼氏的大多数城池都有那样的设施,方便居民随时随地取水,衍生出来的文化就是多数贵族也会在自己家里搞沐浴用的池子。

也就是“太原”就在汾水边上,要不然光是城内用水都困难,哪来是个广场就有水池,许多家庭也有泳池。

“这个水……”高固不理解怎么会有源源不断的水涌来呢。

楼武其实也不知道,也就答不出来。

河边有抽水汞,城池边上有蓄水池,河水经由管道源源不断汇聚向蓄水池,再由蓄水池源源不断提供城内。

河边的抽水汞在当代属于高科技,九成九的人看了都搞不懂原理。

蓄水池倒是让人一看就能搞懂作用,只是大多数管道是埋在地下,只有见识相关工程全程的人,才多少知道管道的布置了。

这是楼令在模仿罗马吗?要算的话,多少是有些的。

然而,楼令没搞喷泉设施。

到现在,还不是楼令追求艺术的时候,更加讲究的是实用。

到处都能取到水,讲事实对民生就是最为实用的事情,避免一个家庭取水要忙碌一整天,解放了至少一个人的劳力,让他们参与到其它的工作。

一个家庭多出一名劳动力,不用做什么加减的算术题,智商正常都明白一加一减多么重要。

“要是在‘临淄’也这样做的话……”高固说到这里停下来,问道:“耗费大吗?”

楼武从未关注过这些,直接摇头表示不清楚。

耗费大吗?要看从什么角度去看待吧。

对于楼令来讲,无论方面到多少人,他们都是自己的人,一应耗费自然就是值得。

高固想在“临淄”复制?他又不是齐君。

哪怕是齐君环,他估计是不想干。

没别的,单纯就是“临淄”取水变得方便之后,有太多不相干的人会占到便宜。

要是在自家的封地效仿楼氏搞自来水设施?同样不会有多少一家之主愿意干。

说白了就是,没那一套玩意之前也是那样过活,弄起来却是要花一笔财富。

有取水的便利将变相为自己增加可用劳动力?那不是还没看见嘛。

不干就看不到?

看不到就不愿意干?

直接陷入死循环了。

看看高固的反应就知道,他想要建议齐君环在“临淄”效仿楼氏,建设那么一套水利设施。自己的封地搞?那就变成:花我的钱,给你们享受?没门!

高固后面问了一下,能不能在自己的家宅搞楼氏的那些设施。

关于这个?楼武还是不知道。

差不多到了中午,楼武说是到饭点,应该回去吃饭了。

“吃饭?”高固看了看天色,说道:“离下午还有一个多时辰。”

封建时代之下,一天吃三顿正餐的人绝对不多。

有条件的人家,他们会在下午吃一些非正餐来垫一垫肚子。

诸夏这边下午用一些糕点,喝一喝汤水,在西汉就已经成为贵族的普遍现象。而这是在公元前。

西方那边?要等大航海时代的一百多年之后,达官贵人才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因为茶叶就是因为开启大航海,之后从诸夏传到印度,再让英国佬和法国佬卖得满世界都是。

没有错,诸夏的茶种被侵略者偷到印度去大面积种植,西方世界喝得茶大多来自印度,并不是从诸夏大地购买。

而印度开始种植茶叶之后,盗版干倒了正版,世界各地的茶叶超过八成就是出自印度。即便是步入二十一世纪,作为茶叶原生地的中国也没有在国际茶叶市场占多少份额。

类似的情况还有生丝与丝绸。

不是在开玩笑!

关于生丝的国际市场,满清末年日本抢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就此以后中国在国际的生丝市场几乎丢了个干干净净,没有再拿回来过。

丝绸方面也是十九世纪被日本所取代地位,后面中国只贩卖原材料,原因是时尚的话语权丢了。

还有其它吗?多,简直是多不胜数,只是知道具体是什么的人不多,刻意被遗忘在了边角旮旯。

大概只有某天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地位,账才会一个一个算吧?

高固回到住宅,随后被楼令邀请一起用餐。

等高固发现侍者不断端上来正餐,只能说是有些迷糊。

其实,很多人都有条件一天吃三顿正餐,他们纯粹就是没有这种习惯。

大家族的人就是属于有条件一天吃三顿正餐的人家,他们没有这么干,可能是思维没有转过弯,也有可能是不想带动不好的风潮?

什么叫不好的风潮,就是让外人觉得奢靡。

多吃一顿就算奢靡?真要是挑毛病,怎么都能挑出毛病,再去大大的批判。

楼令在有条件之后,每一天都是吃三顿正餐,压根就没有在乎过其他人的看法。

结果嘛?楼令的妻子、媵、子女先习惯,后面治下有条件的人跟上,又成了楼氏与其他家族与众不同的一点。

一天吃三顿在楼氏成为正餐的现象,最为起码就是有条件做到的家庭,大人和孩子身上多了一些肉,孩子长得也比较高和壮。

最先发现楼氏这一情况的家族是郤氏,三郤的一叔二侄率先跟上,慢慢也影响到其他家庭。

到现在,晋国的楼氏、郤氏、范氏、荀氏这些卿位家族,没有进行推广,只是上位者进行带动,逐渐让一日三餐在变成主流。

最先那么做的楼氏,兵源的身体素质最好;后面效仿的家族,他们很快也会察觉到变化了。

当然了,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想要一日三餐并不容易。

事实就是,多数人连吃饱都成问题。

最为简单的情况就是,春秋时期各处战场遗迹挖出的骸骨,骨架绝对会比普通人更大。这也是能吃饱和吃不饱,一眼就能察觉出来的区别。

楼氏的午餐是什么?

高固看着案几上的菜色,发现好多竟然搞不懂由什么方式来烹饪而成,只知道看着好看,闻上去也是极香。

属于高固看不懂的菜品,它们是各种炒的烹饪方式。

楼氏都能生产铁质的武器和防具,自然也能将铁锅给制造出来。

铁锅的出现,直接就让楼氏的烹饪方式往前迈了至少一千年,出现了各种炒的食物。

有点搞笑,但是事实。制造铁锅的技术也是属于一种高科技!

而华夏其实要到两宋时期才出现炒这种烹饪方式,哪怕只是初代的炒,出现在当时仍旧形成很大的轰动。

因为高固不懂菜色,没有贸贸然去吃。他先看其他人怎么吃,再有样学样,吃到第一口炒牛肉,前所未有的滋味直接让味蕾绽放。

有没有这么夸张?就是这么夸张啊!

知道北宋靠独门秘笈的饭店,做出声色之后干了什么吗?他们依靠炒菜的烹饪方式,成立一个超级大的集团。

那是没有味精或鸡精的时代,用的盐巴可能也很一般,仅仅是掌握炒菜的烹饪技巧就闹出那么大的动静。

不止是宋人趋之若素,连带他国前来的人也是一吃就黏上!

楼氏有精品白盐,并且还搞出了味精。

啊?这就有味精了???

那不是恰好楼令知道制作味精的材料以及制作流程嘛。

所以,一次没有成功,大不了多试几次,总是能够搞成。

当然了,楼氏的味精跟现代绝对不一样。

富含蛋白质的原料,如小麦、大豆、面筋或者鱼肉都可以作为材料,经过浸泡或煮沸?,再水解蛋白质经过过滤以及中和,随后收集和洗涤,最后的步骤便是煮沸的结晶物了。

说起来不复杂,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索幸的事情是楼令不缺可以使用的人手,还是经过了教育的人手。

真要让楼令自己去搞?很抱歉的来讲,他的时间过于宝贵。

通常情况下,楼令是负责提出概念,怎么来出现产品则是手底下人的事情了。

高固吃的就是用了细白盐和味精烹饪出来的食物,以至于不管是什么食物都不是春秋时代烹饪手法以及受于材料限制能比拟的。

“这楼氏……”高固来楼氏之后,从住到吃,感受到了极致的享受,控制不住想道:“明明没有什么历史底蕴,怎么活得比谁都好呢?”

仅仅是在吃这一项,高固没有觉得自己以前都是吃糟糠差不多,可是必须承认楼氏的食物就是好吃!

不提猪食,主要是当前没有多少人养猪。

即便是楼氏也没有大量养猪,原因是大多数人都吃不饱,哪有条件养什么猪。

没有大量养?那楼氏肯定是有在批量养。

楼令其实已经在对猪进行改良,也就是让猪的脑袋不是那么大,身上的肉更多。

猪是从野猪到家猪的一个培育过程,明显特征就是家猪的脑袋没有野猪那么大。

阉割?那自然是要干的,不然猪肉吃起来会很腥。

因此,培育家猪就是可以挑选种猪,其余猪都是需要阉割。而阉割主要是让猪减少性激素,从物理方式上减少腥味。

楼氏在家禽方面也有在进行,只是规模上都不大。

不是楼氏收集不到大量的鸡、鸭、鹅,完全是配套手段跟不上,一场家禽瘟疫过后什么都剩不下。

牧畜其实也是那种情况。

所以,在出现靠谱的医兽技术之前,干大规模养殖牧畜的风险超级高。

楼氏顶替赵氏成为晋国最大的牧畜业家族,从赵氏那边获得的兽医或相关技术极少。

不是赵氏灭亡被其他家族捡漏的情况太严重,真实的情况是以搞牧畜作为主业的赵氏,他们本身也没有掌握多少技术。

那么些年来下,楼氏一直在研究和补足相关技术,其实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比较有限。

哪怕是楼氏取得的成绩有限,讲事实也是领先于当代。这是有方向和没有方向的差距。

一整个用餐过程,只在起初寒暄一下,正式开始用餐就没有人讲话了。

需要了解一点,这一次并不是宴请,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顿午餐。

要是正式的宴请,楼令反倒不会上新式的菜色,一定是按照身份等级,严格上该上的食物。

为什么?因为一些场合就是不允许出现特立独行!

所以,高固在昨晚参加了宴会,早晨醒得晚吃得比较普通,到中午才吃上印象深刻的这么一顿。

吃撑了的高固欲言又止了好久,直至餐具等东西被收下去,才说道:“晋卿,那些食物……”

楼令一开始就知道高固会问,说道:“楼氏给予齐君的彩礼,便有三名厨子,外加一些烹饪用的佐料。”

其实还包括很多烹饪工具,说出来显得太复杂,届时会列上礼单。

高固听了哪里不懂,也就是不止有新的烹饪手法,烹饪期间所下的佐料也是其他人所没有的东西。

到时候,楼氏的独家秘笈还是独家吗?短时间内,齐国的谁哪怕掌握都不敢拿出来用。时间一长?那当然是会流传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