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在杨奉的指引下,先后单独或多人的形式,见了董承、太尉杨彪、司徒淳于嘉、司空张喜、太仆韩融等多位朝廷重臣。杨奉对刘贤的撤入大阳及引三路援军之计十分推崇,奉之以诸位重臣,诸位重臣皆深以为然,唯独太常赵岐与侍中朱皓不语。
之后一天,杨奉又领着刘贤见了李乐韩暹去卑胡才等白波匈奴主官,却留下刘贤与这些人为乐,自己却转头去参加了朝廷小会。
刘贤也是之后才知道这件事情,杨奉似乎与这些朝廷重臣都通了气,隐瞒住了自己来到杨奉营中的消息。会上,除了赵岐和朱皓不同意出兵大阳县外,献帝被其余群臣及杨奉力劝,同意出发大阳,并且当夜就走。
但当天下午,董承又邀请了刘贤,杨奉本不欲放人,但也没有其他借口,只得放刘贤而去。
刘贤偕了典韦,在军士的带领下,前往中军某处营帐。甫一入营,董承就又一次紧紧的握住了刘贤的手,亲自将其迎入左上首,待刘贤坐定,方才脱手道:“子义,军中都在准备今晚的撤军,我猜杨奉无暇顾你,方才又把你请了过来。”
董承和刘贤十分亲近,这个是有原因的。前番重礼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更深层面的原因是董承原来是跟牛辅的,和刘贤麾下的赵岑师出同源。两人本来就颇为亲近,所以一直以来和荆州的关系都不错。
之前说长安有内线,虽然不是董承本人,但的确就是董承命人联系的。这也是董承在与刘贤单独相处的时候告知的,不过那时候给的情报不够精准,刘贤没有采用就是了。
“安集将军如此待贤,后进心有惶恐啊。”刘贤抬手客气道。
“子义,咱们不是生人,闲话就不叙了,况且又有赵将军这层关系在,你且直说,这三路援军,有几成把握。”董承开门见山道,他虽然在刘协面前大力推崇,其实内心还是有惴惴的。王邑张杨,汉室不是没有去人请援,两者都多有推辞,段煨就更别说了,才起的矛盾来着。
“贤也不知,不过,张杨必将亲至。”刘贤开口笃定道。
董承虽然曾随牛辅,但不是西凉人,是冀州人。多有北方汉子的粗粝,不像西凉人,粗粝中带有凶相,如今虽身处险境,但毕竟养尊处优惯了,一副官僚的刻板形象。
身材偏胖,端庄威严,却又有几分年纪上来的和蔼的感觉。
他长叹一口气道:“子义不知,杨兴义闭口不提你引军来援之事,似乎对汝十分忌惮。”
“贤亦察出其中之事,却是不知为何。”他顿了顿,继续道:“不过我荆州刘氏,上奉天子,下亲庶民,一切以兴汉助帝为己任,若是有隙与兴义将军,贤自往兴义将军帐中告罪即是,无甚大碍。”
“如此自然甚好,子义宽心,朝会虽有异响,但天子最终还是决定前往大阳。我等兴汉之心,皇天不负也。”董承道。
“恕贤无礼,敢问何人有异。”
董承就说了朝会上,太常赵岐与侍中朱皓认为曹阳尚有可战之兵,若贸然兵出曹阳,则会被李傕优势军马半道击之的事情。
又是这两人,刘贤有些奇怪,之前第一次见两人,就觉得两人对自己颇有意见。可是明明这两人刘贤之前都没见过啊,哪里来的远仇近怨啊。而且自己平素里对朱皓的老爸朱儁很尊重来着,怎么就莫名其妙不喜欢自己呢。
没有多想,董承屏退左右,又和刘贤多聊了几句,多是一些常规的事情,询问刘贤的看法。有些偏忌讳的事儿,也擦了擦边,刘贤自然是保皇党发言,只要是问自己的意见,就引用两汉之间的一些帝皇做法,以示对皇室的尊重。
两人正聊之间,有一个少年自帷帐中走出,一身黑衣,左右肩膀处皆绘有龙纹,长袖宽处似乎还有一对红色玄鸟。少年正双目灼灼的盯着刘贤。刘贤大惊失色,连忙跪下,口中正欲出声,已经被董承拦下,手指掩在双唇上,示意刘贤不要大声说话。
少年也是双手虚抬,示意刘贤不必多礼。说是这么说,刘贤可真不会这么听,还是轻声道:“陛下,荆州麾下荡寇将军,叩见陛下。”还欲恭维一二,已被少年扶起。
刘贤双目含泪,紧紧盯着刘协,看了又看,仿似不自觉开口一般道:“末将在卢氏县听闻汉师东涧之败,急领人马前来,如今得见天子圣容无恙,末将心安矣。”
他话讲完,重新又跪在地上道:“陛下,末将有罪,当年误中董贼之计,难以西进勤皇,乃致陛下久苦李傕郭汜之害也。”
“皇兄莫要如此,请速速起身,朕不便轻出,故托董国丈得见皇兄。今皇兄亲至,祖宗基业可保矣。”刘协见刘贤哭的情真意切,而且又提起当年勤皇旧事,心中大为感动,口中也不以职务相称,只以皇兄论之。联想到自己在洛阳和长安受的委屈以及自己身负兴复汉室的重责,也是泪泗横流。
刘贤其实进入董承之帐内,心里基本上就有谱了,绝壁是董承对小皇帝说了自己,所以要对自己考验一番。只是没想到,小皇帝不过十五六岁,心计竟然如此深沉,就在帷帐之内默默观察自己,还好自己没有乱说话。
“如今天下如此这般,朕亦难善其身,故而在国丈帐内勘测一二,皇兄莫要怪朕。”刘协身材颇瘦,冕服似乎有一些大,显得他更形容更小。肤色白皙,脸上似乎还有一丝稚气未脱,只是行事颇为老成,可见其周旋在李傕郭汜身边,过得是什么日子。
“末将怎敢,陛下贵为天子,谨慎持重,末将方得心安也。”
“皇兄,朕有一疑,缘何皇兄笃定张府君必将亲至?”
这一问,问的刘贤一愣,总不能说张杨历史上来,所以一定来吧,只能随便找了个由头道:“陛下,张府君乃何将军旧吏,得恩于先皇,素有忠勇之名。前番讨董,张府君亦兵出河内,无奈为夷所乱,不得建功。今天子蒙尘,张府君若在野王有知,必领人马亲至驰援,请陛下安心。”
由此可见,刘协其实还是更关心自己能不能继续东进。
张杨这人历史上是个老好人,起于微末,单凭勇力成为并州武猛从事。后来丁原继任并州刺史,灵帝成立西园八校,丁原就派遣张杨入西园充盈武备,在灵帝的小黄门蹇硕所部任军司马一职。
后来何进袁绍尽诛宦官,张杨所在西园八校自动瓦解,何进就让张杨去上党平贼,遂在上党攒起了一支人马。董卓乱政以后,张杨联合匈奴单于於夫罗准备投靠袁绍,结果被於夫罗摆了一道,挟持他逃到冀州黎阳一带,被袁绍遣鞠义大破。
於夫罗领着败军,攻破了度辽将军耿祉,但是於夫罗毕竟是异族,所以张杨来收拢了败军。这一整二整的,张杨居然得以东山再起。
后来董卓在长安为了分化关东诸侯,诏封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张杨这人就稳稳扎根在了河内。
张杨在河内这个位置上,与袁绍、曹操、吕布势力都多有接触,不知道是为了自身安慰还是本身性格如此,你别说都还接触的挺好,协助袁绍打过公孙瓒,帮助曹操恢复了与朝廷之间的联系,更是多次接纳过吕布,毕竟他和吕布都是并州军出身嘛,这一点咱们前文有表。
不过张杨结局不太好,他护送天子入洛阳后,并没有施展权臣手段,而是又退回了河内野王。与同阶层的诸侯关系不错,御下的手段不太行。部下杨丑想要投靠曹操,直接将张杨杀死,令人扼腕。
“朕遭艰难,久居西都(长安),感念祖宗宗庙皆在东都。今得东移,望远若近,视险如夷。今得皇兄之倚,若复得张府君领军前来,则可得欢也。”原句出自后汉书,稍作改动,防止佶屈聱牙。
“陛下逢难,皆为我等无能之过。”董承和刘贤又是跪倒告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