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干就干。做任何事情都要争时间抢速度,拖拖拉拉,磨磨唧唧,不但办不了事儿办不成事,而且还会坏事。对此,杨光华是有清醒认识的。杨光华知道,办好这件事尽管直接受益的是朱缅,但从根本上来说,最终李煜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当然这是隐性的,没人能知道。既然皇上已经恩准了提拔朱缅,杨光华自然要抓紧办理。
当天下午,徽宗在御书房读书,杨光华把所有正在办的事项全部抛开,让小太监叫来了蔡京。杨光华把自己的想法,假托皇上之名,向蔡京摊开。
他说:“朝廷需要大量江南的奇石珍宝和雕刻,托您宰相的福,给皇上介绍了朱缅。朱缅确实是个人才,宰相您的眼光啊,没得说。对此,皇上十分满意。皇上的意思呢,为了保证朝廷所需江南奇石,和石雕木雕竹雕的供给,朝廷得有一个精通雕刻工艺,了解江南奇石产地、市场、经营和运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皇上意思啊,要把朱缅提拔起来。上午呢,皇上给我谈了想法,让我跟您商量,听听您的意见”。
蔡京心想,看来,又是皇上跟杨光华商量好了,设好了套,让自己钻,让自己背责任,让自己去干具体事呀。也就是说,自己前面冲锋陷阵,最后清点胜利果实,都是皇上和杨光华的。凭蔡京的头脑,这样的小把戏,一眼就能看穿。
可一听是要提拔朱缅,蔡京脑门唰地亮了一下:我正想把朱缅弄进朝廷来,还没想出好法子呢,倒是你们先想到了。但朱缅父子,原本只认识王诜,可现在呢?跟我蔡京的关系要比王诜铁得多啦!尽管最早是王诜把朱缅引到京城来的,可也仅限于京城,比进入朝廷,还很遥远呢!如果把朱缅父子提拔当了官,进了朝廷,那,他们还不得感激我蔡京一辈子,终生都为我尽心效力?这,岂不让我蔡京白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前几天,王诜向自己推荐人才时,提到高俅和朱缅,一听自己不太感兴趣,就气哼哼地走了。结果,王诜直接找皇上,很快高俅就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回到了京城,并且一步登天当上了正四品的枢密副使。其实,自己当时不感兴趣的正是高俅,而非朱缅。朱缅恰恰是自己想要弄进朝廷,却一直找不到机会、还没想出办法的人。好,现在机会来了!皇上把船开进大海了,我借力不就行了?一举多得的事,真是太好啦!只是,自己既要积极响应支持,但又不能表现的太过积极踊跃,得让杨光华觉得,自己完全是响应皇上、遵皇命办事,而不能让他察觉自己有小算盘。
于是,蔡京听完杨光华的话,立即以很高兴的语气,说道:“皇上要用人嘛,我们做臣子的没有理由不同意,也不应该不同意。我举双手赞成!只是......”
说到这里,蔡京停下,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两眼直视房顶。
杨光华正等蔡京往下说呢,蔡京却停下了。他深知蔡京老奸巨猾,跟他打交道,需时时当心,事事小心。所以并没显出急迫,而是看着蔡京,等了一会儿,直到蔡京的目光转到了他这边,才不紧不慢地问道:“宰相,咱们是商量皇上交代的事,您是宰相,统管一切的,您觉得这事有什么问题,只管说嘛。”
蔡京这才若有所思地继续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我是想啊,这里边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没有文凭,也没有功名,不在体制之内呀。他只是个生意人。大宋朝提拔官员,要么考取文凭,凭学问获提拔;要么参军,在军队里或者战场上,建立军功,凭功名获晋升。可他哪头都够不上。”
杨光华一听这话,就站起身,背着手走动起来。半天,才说道:“这个问题呢,皇上让我考虑过。但我自知见识浅薄,经验不足,还是得交给宰相来处理这个问题,谁不知宰相的办法最多,招数也最多?这世上就没有难倒您的事儿。民间不是传您为智多星万世通嘛”。
蔡京被杨光华这么一捧,顿感舒服,甚至有点热血上涌,情绪也高涨起来,说话的语调都提高了好几度:“好吧,既然皇上这么信任我,杨大人这么抬举我,那我一定把这事办好。我这就去跟吏部张尚书商量,我们定会有办法。至于刚才说的朱缅的身份问题和不在体制内的问题,尽管难度比较大,但我觉得也应该有办法解决。咱们做臣子的,皇上发了话,就得急皇上所急,想皇上所想,不能让皇上再着急,再催促”。
杨光华知道,蔡京的心气被激发起来了,就说:“宰相真可谓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啊!不但智慧能把我们这些年轻人甩一条大街,体力精力也都不输我们呀。我真是服了!怪不得皇上那么相信您,那么倚重您呢。看来,朱缅这事在您手上,绝对是小菜一碟。虽然还有个体制的障碍,但肯定也难不倒您的。那就尽快吧,皇上没有说具体的时间,不过我想呢,这种事啊,易快不易慢易早不易迟。特别是,您主导建设的延福宫啦,景陵西宫啦,包括皇宫里这些大殿、楼阁、御道,都需要好的石头,特别是江南的奇石。而这些东西呢,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齐的。朱缅要是不到位,就没有人能够组织和推动这么多宏大工程”。
蔡京一听,也的确是啊,延福宫和景灵西宫,可是自己任代理宰相的时候,就开始搞的形象工程。这两项工程的档次和质量、品位,都会影响到他作为宰相的形象,也会影响到他在朝野官民中的影响力。看来,这事儿还真的不能拖,要越快越好。
杨光华心里很清楚,把事情跟蔡京的形象、业绩联系起来,就会引起他内心更加强烈的震动,自然也会激发他的主动性,快速推进朱缅任职事项的速度。
蔡京此时已是精神抖擞昂扬奋发了,一双大眼忽闪忽闪地,脸色分外红润,说:“皇上的意思,我都领会了,定会快速推进,这点请杨大人转告皇上。不知道在这件事上,杨大人,您有什么高招,也给我指点一下?”
杨光华见已到火候,不需要再说过多,就笑了笑说:“既然蔡相您说了,那么我就不揣冒昧,说点自己的看法,供您参考吧。就如您说的,朱缅他不在体制之内,这是一个障碍,也是一个堵点。那怎么能打通这个堵点,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宰相您思想的活跃、意识的超前,是全大宋无人能出您右的。您最明白,改革、创新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途径。需要创新选人用人的途径办法,比如采取特招的方式定向招聘,可以说,这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重要方法吧。先把他招进来,招进来之后,至于给他个什么官儿,给他个多高的品级,我倒是觉得,既然让他去干,奇石制作、采集、运输、经营、供给这些事项,那就没必要让他在京城,更不需要在朝廷做官,也就等于朝廷外放的官,就象童贯和那些在地方的官员一样。另外呢,他们可以在苏州或者杭州,设立一个金明局那样的机构,至于这个机构叫什么名,皇上提出,既然要他做的事,都是奉诏做事,为朝廷供应产品,最好就叫应奉局。这是我的一点短见,仅供宰相参考。如您觉得不妥,完全可以不用。我肚子里这点货呀,跟宰相您一比,那真是小小巫见大大巫。还请宰相不要见笑啊”。
听杨光华这么一说,蔡京心里顿感亮堂了许多,特别是特招的办法,解决朱缅的身份问题,这可是个奇招啊,大宋开国以来,还没有用这种办法的。只是,朱缅招上来之后,给他个什么品级呢?依自己的想法,当然是越高越好。朱缅的官级越高,就越感激自己,越能为自己效力。可到底多高合适呢?
想到此,蔡京问道:“朱缅可是从一个普通老百姓上来就当官呀,人家高俅,不管怎么说还是立了军功的,又是带着六品军官的衔来的,朱缅在这一点上可就无法跟高球比了。既然这样,我不妨先给杨大人打个招呼,按大宋关于新晋官员的级别规定,他的级别不一定太高”。
杨光华反问:“那,宰相您觉得应该给他定个几品更合适呢?”
蔡京就说:“他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个小商人。摇身一变,就成了朝廷官员,我看就是给他最低品级的,比如从九品,他也会感恩戴德一辈子。当然,既然叫他到朝廷来当官,并且是皇上亲自点名的,品级自然要稍高点。嗯,我想呢,是否给他定一个正八品就不小了,日后看他的表现和工作业绩,再决定能不能升迁?”
杨光华道:“好,就这样。宰相考虑得非常周全,也非常恰当。先让他干起来,看实际表现再说嘛。”
听杨光华的语气,蔡京知道,杨光华要说的都说完了,就告辞说:“那,我现在就去跟张商英研究,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事办妥,绝不能让皇上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