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就这么回来了,非但没得到什么好处不说还搭上两个人才?等等,蒯家,好像还不止两个……”
曹仁看着自己的好大儿,一脸的无语。
“父亲的意思是,我被刘章那小子给算计了?”
曹泰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曹仁见状撇了撇嘴,随后沉思了片刻道。
“其实也不算是算计吧,诚如其所言,荆州的人才的确有些过剩了,不能人尽其才的结果必然会在这个不大的官场内争斗不休,而且就算是你能够驾驭得了,将来也容易引起朝廷的误会,既然念祖想要,就给他好了……”
说到这里,曹仁忽然抬手拍了拍自己的脑门,继续感叹道。
“这人上了年岁就是容易忘事儿,你这几日闲暇的时候多去念祖那里转转探探口风,看他那个经济规划的第一批试点能不能给荆州一部分名额……”
“嗯?父亲呐,这刘章不是说地方发展的太好会引起陛下的警惕么,怎么父亲还要主动凑上去?这会不会有点儿……”
看着曹泰一脸的不解之色,曹仁摇了摇头,道。
“此一时彼一时,新政的策划者虽说是念祖,但真正实施新政的其实是陛下,若是成了得利最大的也是陛下,咱们主动一点儿不但是卖了他刘念祖一个面子,也是在用实际行动支持陛下的新政,懂吗?”
“至于如何规避风险这一块……”
曹仁扭头看了看地图,笑道。
“你就跟念祖说,虽然荆州地界世家势力错综复杂,但荆南四郡却是干净的紧,若是有需要,这四郡可以让朝廷派下官吏直接管辖,并且前期开发所需的钱粮我荆州也可适当的出一份力,当然了除了钱粮,治安方面我荆州也可分出兵马解决。”
曹泰闻言不解道。
“父亲,咱们有必要做到这种程度么,虽说不是很介意得罪那些世家,但这种事会不会有些费力不讨好?”
曹仁闻言摆手道。
“你还是不懂啊,念祖想用什么人大可以自行前去接触,现在当着你的面说,实际上就是在给咱们一个信号,他要开始新一轮的开发了,而我们有没有兴趣跟着一起来,表面上是让我们出人出钱,实际上是在送钱,这一点看看你子廉叔家里就明白了。”
“啊?原来是这样的吗?”
曹泰恍然。
而曹仁则是点了点头,摆手道。
“明白了就早些去吧,只要念祖点头,你全盘照办就是了,那小子的脑袋好着嘞,不会让你吃亏的……”
虽然跟曹泰说了不少,但有一点曹仁却是没说,那就是——眼前的这些福利实际上其实算是刘章给曹氏的这些宗亲的一种补偿,毕竟当初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就是刘章进言之后才使得夏侯惇与曹仁两次败仗之后被一定程度的边缘化了。
取而代之的则是张合、黄忠、赵云这样的降将在之后的时间里大展神威,这虽然不能说曹氏宗亲将领就一定不会比张合等人差,但事后看来,当时的刘章的确是有意打压他们这些宗亲势力。
至于怨气么……
曹仁自问早些年的时候的确是有那么一些的,可这些年在荆州安顿下来之后曹仁经过反复的思量终于明白了刘章的意图。
这种看似得罪了曹氏宗亲的举动实际上是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一种手段。
首先曹氏宗亲不会恃宠而骄,也不会因为在战场上立下功勋就变得骄狂自大,毕竟事实证明了,不用他们这些宗亲将领,那些降将依旧可以将事情做得非常出色!而比起那些有着更大功劳的降将们,曹操再将部分州郡交给宗亲们管理,毫无疑问的这就是一种恩宠!
而对于张合等人来说,放着宗亲将领不用,反而重用他们那些降将,这无疑是种天大的恩典,毕竟在他们看来,有着连弩这等利器以及完善的后勤保障,即便是换成曹仁这些宗亲将领依旧可以解决匈奴、鲜卑这些边患问题。
看似不经意间,刘章直接将宗亲与降将对于曹操的感恩之情全部拉满不说,还丝毫不留痕迹,甚至是直接解决了多年之后可能产生的矛盾!
这样的手段,简直令人细思极恐!
而刘章自己呢?更是借着川蜀一战将自己与曹操屡次置于险地,从而巧妙的化解了曹操对于刘章有可能起兵反叛的疑虑,毕竟一个在制定战略时妙计百出之人,却在临战之时总会有致命疏漏之人,怎么看都是一个现实版的赵括……
那么刘章就真的如此不堪么?
曹仁以为事情必然没有这么简单,那么如此一来刘章所求之物或许是比皇权要更加庞大的东西,如今看到了刘章丢出来的新政以及一系列的地方开发计划,曹仁终于确定了一件事——
这刘章的而那“横梁四句”或许并非是他一时间的心血来潮之作,此人走得很可能是那古圣之道……
曹仁想到这里,忽然看向曹泰满是嫌弃的开口道。
“没事的时候多看些书吧,你这些年还是有些太过懈怠了……”
说完,曹仁就将曹泰赶了出来,结果弄得曹泰一脸懵逼,最后只能将自己父亲的行为归结到——
“人年纪大了,就是容易多愁善感……”
小声嘀咕了一句,曹泰大袖一甩,背着手离开了曹仁的院子……
而另一边的刘章在干嘛呢?
当然是差人送上了拜帖,去拜访那位历史上被诸葛亮挥泪斩掉的马谡了,对于此人,刘章还是相当好奇的。
毕诸葛亮这人毕生有一个词可以很好的概括,那就是——事必躬亲。
而马谡几乎是唯一一个让诸葛亮可以毫无保留的信任着的人,那么这个马谡真的就像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吗?
这还真是未必。
当然了,历史上关于马谡的问题其实争议还蛮大的,其中就有夷陵刘备战败于白帝城托孤之时的一句关于马谡的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这句话似乎是证实了马谡的才能并不出众,但为何诸葛亮却对马谡青睐有加呢?
原因就在诸葛亮征讨南中之时曾在临行之际向马谡问策,而马谡是如何回答的呢?
攻心计!
马谡的意思大概就是: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了。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
这也是诸葛亮之后做出“七擒孟获”这等壮举的由来。
但同样是蜀国的核心人物,为何刘备与诸葛亮却在马谡的身上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呢?
刘章以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刘备的问题,而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刘备“细粮吃多了,咽不下糟糠”。
这一点看看刘备身边的文臣都是些什么人就明白了,早年的时候刘备身边的文臣就只有简雍与孙乾,其中孙乾自不必多言,此人虽不像诸葛亮等人那样出名,但也是名仕郑玄的高徒。
至于简雍,不但是最早追随刘备的人之一,更是在成都成功劝降刘璋之人。
而到了荆州之后,刘备手下的文臣那就更夸张了,其中最出名的几个无一不是堪称一时的大才!
徐庶、诸葛亮、庞统以及入川之后收下的法正。
而这些人,都是堪称通才的人物,可马谡呢?在治理地方的时候却是政绩不显……
这就像是后世在公司里打工,明明老板让你带项目,你却成天跟公司的高管大谈公司规划、战略蓝图这些东西,或许在高管的眼中,可以从其的言谈之中得到启发,但在老板眼里这可不就是不务正业么?
所以说,刘备认为马谡夸夸其谈是对的,但诸葛亮认为马谡战略眼光独到也没问题,只是二人所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但……
这对于马谡来说却是个悲剧。
毕竟善用人的刘备看不上他,而对他委以重任的诸葛亮却是个不会用人的……
至于街亭失守之责,根据后世的一些人实际观察过地形得出的结论就是,哪怕不在山上驻扎,蜀郡能够守住街亭的可能性也不大。
而且按照当时蜀国内部的情况来看,战争的失利是必须要有人出来负责的,否则难以平息国内的民怨。
是的,就是民怨,举国皆兵这种事可以用一时,却不可用一世,在一中穷兵黩武的政策下,蜀地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必然会跌破下限的。
这一点从刘备入蜀之前黄权的言论以及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时期李严的论调就可以看出一些苗头。
战争失利已经是既定的事实,马谡死后矛盾的转移也算成功,那么至于死的究竟是马谡还是其他人,又或者马谡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选择了无暇赴死还是糊里糊涂的被推出来当成了挡箭牌,那都已经不重要了。
而这件事带来的结果就是,刘禅可以继续坐着他的皇帝等待自己的丞相兑现承诺,诸葛亮也可以继续去囤积粮饷、兵员来完善他的北伐大略,可以说在这场政治危机结束之后,每个人都依旧有着美好的未来……
那么马谡呢?
其实马谡也不算亏吧,毕竟按照后世信息时代的说法,黑红也是红,那么恶名难道就不是名了?
所以说想要青史留名,有时候不一定非要有过人的功绩,做出些能供后人当成反面典型的事而同样也是一种方法……
至于在这场闹剧背后,或许只有那些被动承受着苦难的百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