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穿插,达则火力覆盖!”这个现代战争的信条,这两年司马枫在高级军官培训上没少提及。
因此在,在第一天进攻卧龙山阵地受阻后,石天启就派出了一个突击团开始绕开卧龙山进行穿插。
这支1000多人组成的突击团,经过一天多艰难的跋涉往东绕行近百里,在黄昏的时候抵达昆州城下。
按着最初的计划,这个突击团的主要任务只是在昆州和卧龙山之间,寻找有利地形骚扰大济防线的后方和后勤补给部队。
然而在绕开卧龙山防线穿插的过程中,地图不准确和向导失误,阴差阳错让这个突击团绕到了昆州城下。
本来想得是在后背来上这么一下,没想到直接绕到了屁股根下。
于是乎在经过一番缜密的侦查,突击团惊喜地发现昆州城的防守力量已经极度虚弱,城内剩下的都是一些年老体弱和伤病缠身的士兵,几乎没有战斗力可言。
这个情况让突击团的官兵意识到,眼前或许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于是,在城外稍作休整后,突击团毅然决定在清晨发动对昆州城的进攻。
当晨曦初现,阳光洒在大地上时,突击团如猛虎下山般向昆州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他们毫不留情地冲破了昆州城的东南门,一路狂打猛冲,势不可挡。
在成功攻占东南门后,这一千多名英勇无畏的突击团成员迅速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由副团长率领,负责夺取府衙、库房等重要地点;而另一部分则在团长的亲自指挥下,径直奔向城北,目标是尽快攻克城门,截断卧龙山守军返回城市的道路。
整个战斗的进展异常顺利,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突击团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轻松地掌控了昆州城西北方向的几个关键要点。
而在卧龙山前线,黄锦玉得知昆州城遭受攻击后,瞬间心如刀割,他知道这一战他再次功亏一篑,搞不好全军覆灭都有可能。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命令一名参将带领着五千士兵开始回防。
然而,就在那名参将带着五千人刚开始整理装备准备撤离,整个卧龙山上的守军们的军心已经开始动摇了。
昆州城受到攻击、即将失守的消息,如同野火一般在整个卧龙山前线四处蔓延开来。
成千上万的官兵,都从心底里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能够坚守住这片土地。
而也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第二军再次发起了对卧龙山阵地的猛烈攻击。
呼啸的炮声如同一记记重拳,落在了守军们早已身心疲惫躯体上,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捆稻草,有胆小的官兵开始偷偷摸摸地逃离。
他们中间不少或许是想加入到撤离的队伍中,尽快离开这个死地。
那些还在试图坚守的守军们看着身边的友军开始撤离,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他们意识到,如果继续坚守下去,可能会面临被包围和歼灭的危险。
如果说前面被调走的5000人还属于有计划的撤退的话,而一线的官兵开始逃离则意味着防线全面崩溃的开始。
于是,不等蓝营官兵攻上来,更多的官兵也开始了奋不顾身地逃离。
这样的明目张胆的逃离的信息如同一阵疾风般迅速在守军中蔓延,形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原本仍有一战之力的卧龙山防线,在这一刻迅速地崩塌。
黄锦玉站在山顶,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
他明白,这场战争他再次大势已去。
这样的情景让刚刚开始进攻的蓝营官兵们感到十分困惑。
他们原本等待着炮火停止后发动攻击,然而他们惊讶地还没开始逼近对方的防线,大批守军已经从战壕中爬出来并开始逃离。
于是乎,这些蓝营各部的官兵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冲入战壕与敌军艰苦战斗的念头,愉快地端起枪,追击那些正在崩溃逃离的敌军。
一场大战中,一旦一方崩溃,往往就是性命大量被对手收割的开始。
在卧龙山的各个战壕中,许多守军刚从战壕里钻出来,就被不远处蓝营的士兵击毙。
有些人开始丢弃武器,加快逃离速度,而另一些人则寻找各种地方躲藏起来。
当蓝营官兵逼近时,那些跑得较慢的守军纷纷举手投降。
而看到前线的部队局部开始崩溃,刚开始黄锦玉还怒斥了一名劝他撤退的参将,并吼道:“本将军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
然而很快整个守军的防线就如同雪崩一样崩溃,谁也无法阻挡。
黄锦玉虽然心里很想坚守,但看着周围的士兵都在逃跑,他也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对身边的亲卫说:“罢了,我们也走吧。”说完,他便带着亲卫们转身离去。
片刻之后,卧龙山上的守军如同一群被从树林里赶起来的蝗虫般,往昆州城掠去。
然而在他们的后方不远处,蓝营各部就如同一群敏捷的鸟雀不断收割着这些数以万计的蝗虫。
有落后的敌军被包围俘虏,有反抗的敌军被击杀,也有的守军丢盔卸甲躲进了树林或百姓家里。
在临近中午的时候,崩溃的守军开始陆续逃到昆州城外。
然而面对城墙上严阵以待的突击团官兵,这些散兵溃将哪有进攻的勇气?他们如同惊弓之鸟,毫无斗志可言。
于是乎,有的官兵开始举手投降,希望能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更多的则是四散奔逃,试图寻找其他生路,也有不少的溃兵趁乱,又从把守松散的地方混入到了昆州城里。
下午的时候,第二军的先头追击部队驱赶着大批的守军逼近到了昆州城下。
在前堵后赶之下,大济的守军如同一群群绵羊,毫无反抗之力。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被分割缴械。
在这个混乱的局面下,少数试图反抗者被绞杀在了当场后,大部分的大济官兵选择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