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工商业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犹如一轮旭日东升,给巴蜀地区寻常百姓家带来翻天覆地般变化。
这其中尤以田产税政策影响深远,众多佃户及贫农终于得偿所愿,获得梦寐以求数代之土地。
自此之后,这些曾饱受饥寒折磨社会底层的农民如获至宝,对耕作与劳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与此同时伴随农药、化肥广泛应用以及科学种植观念深入人心,粮食产量节节攀升,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然而当视线转向因田产税政策而丧失部分田地之地主与富商群体,他们曾因失去部分土地和财富痛心疾首。
不过当感觉到胳膊拧不过大腿后,他们中许多人开始接受现实,部分人敏锐洞察到工商业蓬勃发展的契机。
于是有些聪明大胆的富豪阶层遂纷纷投身于工坊设立及商铺开张等事业之中,积极谋求从传统农业向手工制造业及商业贸易领域转型。
在此背景下,巴蜀各地工农商各业欣欣向荣,机遇遍地开花。
乡村年轻一代成年后,往往选择前往临近城镇探寻更为广阔天地。
与此同时,城镇周边农户亦利用闲暇时光,寻觅各类零散工作以补贴家用。
在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只要不是游手好闲之徒总能找一些发家致富的机会;如此一来在食不果腹的贫困线下挣扎的人口大幅降低。
实际上,在大规模勘探矿产资源、修建道路以及建造工厂的同时,司马枫所统治的蓝营始终致力于改善社会的基本民生状况。
在民生领域,过去三年间,蓝营投入最多的当属教育和医疗事业。
就教育而言,每个县城起码都设立了一所官方主办的中学,而小学则已扩展至乡镇级别。
然而,对于更为基层的村庄小学,尽管在渝州、锦官城等大城市周边地区已经开始陆续建设,但要想在广大偏远山区全面推行,司马枫预计还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
司马枫一直秉持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因为司马枫和查伊伊很清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涉及到教室、宿舍、操场等硬件设施,还包括师资队伍的培养等软件方面。
司马枫夫妇都深知发展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不能急于求成。同时他们也明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投入。
因此,司马枫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着教育改革,逐步完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师素质。
他和查伊伊计划用十年的时间让每个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础的教育。
与教育方面类似,医疗方面蓝营同样取得了显着进展。
司马枫加大了对医院和诊所的建设力度,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经过三年的努力,以安济坊为基础建设的官营医院也已经开到了各县,大一些的镇子上也开始建设医疗点。
同时,在钟云玲和桂兰从军民两线出发都在积极滴培训医务人员,提升其专业水平,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尽管如今蓝营的税收几乎每年都在以翻倍的速度递增,但由于需要支出的项目过多,资金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所以,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医院,都无法实现完全免费。
在经过多次深思熟虑和探索之后,司马枫终于确定了教育和医疗的运作方案:由政府出资建设学校和医院,但是学生上学和病人看病仍需缴纳一定的费用。
这些所收取的学费和医药费,将主要用于支付教师和医生的薪资,以及维持学校和医院的正常运转。
起初,许多人对这个方案持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学校和医院应当完全免费。
面对这些质疑声,司马枫回应道:“与提供免费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相比,当前更紧迫的任务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尽快获得基本的医疗和教育资源。”
司马枫坚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障大部分百姓的利益,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水平。
如果说教育和医疗体系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那么文化和戏剧行业则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态势。
短短三年间,《蓝营日报》的发行量如同火箭般飙升,从最初的数千份一跃至十几万份。
与此同时,《木兰商报》、《百姓生活》、《福音箴言》等各式各样的报纸和刊物犹如春雨后的竹笋,纷纷崭露头角。
它们的面世不仅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更为造纸、印刷、发行配送等一连串相关产业带来蓬勃生机。
至于司马枫最先提及的报纸如何实现自给自足甚至盈利的难题,如今已迎刃而解。
以《蓝营日报》为例,其记者、编辑团队规模已达一百余人。
倘若再将印刷厂的工人们以及负责发行工作的员工计算在内,仅仅这份报纸便养活了上千人!
文化产业的兴盛不仅仅局限于报刊领域,各类戏剧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如今的渝州城内,除了官方设立的\"蓝星艺术团\"、\"军号文艺团\"以及\"钢铁话剧团\"之外,众多民间演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
形形色色的演出剧目让仅有的十余个剧场日程安排得异常紧凑。
当然作为后来者司马枫也深知,无论是报纸还是戏剧,都对民众和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因如此,为了掌控好舆论导向,岳艳娥实则已成为蓝营内部文化艺术的监管者,同时也是司马枫在文艺界的代言人。
她率领着一群如顾玉倩一般的年轻人,采用了先报备审核,再印刷发行的手段,严格监管着数十种书刊、报纸的发行。
而《蓝营日报》早已交由方翰担任总编辑一职,负责日常的出版与运营事务。
岳艳娥原来带领的文艺团,前两年正式被命名为“蓝星艺术团。”
虽然岳艳娥还担任着蓝星艺术团的团长,但近年来她已很少登台表演,甚至一度淡出公众视野。
外人知道的是,岳艳娥在达州演出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
大病初愈,她去达州城外一处寺院上香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遗弃的婴孩。
现在她日常除了负责文艺的监管外,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照顾岳翠竹身上。
这小男娃据说是在竹林边捡到的,因此取名叫做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