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进入到工业时代,社会的节奏要快上不少。
农业时代由于工具和信息传播速度等一系列问题,人最习惯的计时单位是天。
古人日常讲的时辰,还有用一炷香、一盏茶、一个呼吸这些模糊的时间该概念来定义时间。
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很多问题的处理就必须以小时来计。
而随着航海和铁路的发展,人处理问题的计时单位变成了分秒。
有个说法是工业革命的助推器不是蒸汽机,而是钟表。
乍一看这个说法有些荒唐;但精确、廉价、轻巧的计时工具,确实是工业革命的助推器。
先说航海。早期的航海家们可以在正午时测出太阳距地平线的高度,或在夜晚时测出北极星距地平线的高度,再对照之前计算出的天体表,就可以熟练准确测算出纬度。
然而经度却难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确定,就连伽利略、牛顿、哈雷这些最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未能利用天文学方法解决经度测量的方法。
在1707年,四艘英国军舰就因导航失误迷失方向而触礁沉没,造成了1500多人丧生的悲剧。
这一事件震动当时的英国,它促使英国国会成立“经度委员会”并设立了高额专项奖金,招募能够解决这一难题的能工巧匠。
而英国的传奇钟表匠哈里森,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哈里森制作的航海钟进行了一个颠覆性的创新,他抛弃了摆钟长长的钟摆,改用了一对钟形的弹簧摆轮,迅速提高了钟的精确度。
经过7年的努力和无数次改进,42岁的哈里森于1735年造出了第一台震惊科学界的航海钟—经线仪,后人把它命名为h1。这是台1米见方、重达32公斤的大家伙。
然而哈里森没有满足于此,为了缓解热胀冷缩带来的偏差,哈里森发明了“格架摆”。
格架结构是由细铜条和细铁条交错排列而成的,因为两种金属的热膨胀系数不同,热膨胀的效果恰好可以相互抵销,这就让摆的长度保持了固定,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制作h2时,哈里森出现了一次重大失误,但他果断放弃了原有设计,重新计划制作了h3,为此花费了他19年。
虽然哈里森成功制作出h3,但因其体积过大,他始终不满意。
1759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约30年不断改进,与前三个航海钟完全不同的h4惊诞于世:一台直径为13厘米、重1.45千克的怀表式小钟,此时的哈里森已经66岁高龄了。
1761年底,68岁的哈里森让他的儿子威廉载着自己精雕细琢的h4从英国航行到牙买加。经过81天的海上测试,h4只慢了5秒,而经度委员会只要求每天误差小于3秒。
在哈里森制造出的导航钟表帮助下,航海家最终破解了这个令人费解的经度定位难题。
这种航海钟能够准确地计量时间,并且能够在各种天气、气温情况下稳定地运转。
航海家可以通过本地时间与本初子午线的时间之差来推算出他们所在的经度。
有了这种精确的时间表,航海家就可以精确地决定他们的航线和目的地。
也可以更好地避开海洋中的障碍,大大增加了航行的成功率和效率。这对海上贸易,海上探险,海上航行都有很大帮助。
而在陆地上。1825年随着全球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启用,欧美各地很快掀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
然而当铁路开始连接两个城市时,人们突然发现每个城市的时钟并不完全一致,以至于因为几分钟的时差而错过火车。
在美国一次铁路事故,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因为两辆火车相撞的原因是,两个车站的调度时钟相差了4分钟。
因此,英国从1840年开始统一国内的时间,并形成规范的列车时刻表。因为这它不仅关乎乘客的方便,还与生命安全紧密相扣。
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纬度会议决议,以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这也就是世界计算时间和地理经度的起点。
有句话说的很好:“时间才是存在的证明,它是唯一的测量单位。”
“只有时间证明了物质的存在,没有时间我们就不存在,时间就是世界的本源……”
实际上以滴漏、日晷、钟表为代表的古代计时器,是古代妥妥的高科技。
这些计时工具的上层就是历法和天文了,而这里面不仅涉及到农耕的时节,还涉及到封建王朝特别重视的祭祀。
我们常说的农历或者叫阴历其实并不是一个历法。
它是对历史上各王朝制定和使用的一系列太阴历的统称。
在秦王朝之前,中国的太阴历不是太准确,日食、月食的时间经常预报错,这样的日历经常耽误农业生产。
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比较有影响力的历法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
当时汉武帝下令根据天文观测的结果,对历法进行调整,制定了《太初历》。
顺便提一句,编制历法本来就是汉代太史的职责之一。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曾经参与《太初历》的编订工作。
然而到了唐朝时,《太初历》的累积误差已经很大了,比如它预测的夏至会比真实的夏至晚几天。
于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政府再度组织修订历法。
而当时,印度的天文学随着佛教和哲学一同传入中国,多位印度天文家在朝廷的司天监供职。
这其中,印度高僧善无畏来到长安后,将印度天文历法带到了中原。
而善无畏的学生僧一行,主持制造了当时世界先进的“黄道游仪”,又监制了一架天文钟——“水运浑天仪”,测量出比较准确的时间,最终编订了《大衍历》
《大衍历》纠正了过去历法的误差,也确定了后来中国历法的格式。
到了元代,唐代制定的历法累积误差又很大了。
于是元世祖忽必烈设立“西域星历司”,特地邀请阿拉伯天文学家帮助改进历法,编制了新的《万年历》。
而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着名科学家郭守敬修订了新的历法——《授时历》。它所依据的太阳年周期是365.2425日,和地球公转的时间误差已经非常小了。
不过,上述这些太阴历的历法都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每一年的各节气出现的时间是有差异的。
在明朝末年,汤若望等人来到中国,试图帮助明政府改进历法。
在明朝灭亡后,汤若望又到清王朝任职,并且帮助康熙皇帝制定了新的历法,这才是我们俗称的“农历”。
上述这些资料都有史可考,近几年西方伪史论流行。
不过冷静下来,我们应该看到,也许西方人在学术上确实不像我们过往想象中的那么严谨,然而说西方历史大都是伪史却也是以偏概全了。
既然西方古代历史都是伪造的,那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又是从何而来?
如果这两件事也是伪造的,那么近代工业革命又是如何发生的?
总不能咱老祖宗领先了几千年,结果被一群只知道膜拜上帝的野蛮人,通过接连两次工业革命就给远远甩在身后了吧。
这样夸维度的提升就好像猿猴一夜之间进化成人类,除非有外星人相助,否则是不可能的。
从计时和历法这个在古代关系到上至天文、数学,下至材料、工艺技术的领域来看,至少在15-16世纪西方就领先于华夏。
或许西方的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相关的描述,确实有很多类似青岛下水道的油纸包之类的杜撰,但说西方历史全部是“伪史”就有点过分了。
在中世纪的后期,以意大利城邦为典型的西欧文明,吸取了很多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智慧,再结合自身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真正把人类文明带入到了工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