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老人的身份后,乔念念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她再三思索后,还是决定亲自去一趟老人的家里。
谢宴归不放心妻子,自然是跟着她前行。
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军方的人。
驱车走了三天后,一行人才到了老人所在的群山脚下。
前面是领路人的十里之外的村民,山顶的老人也是他第一个发现的。
谢宴归拉着乔念念走在村民嗯身后,之后跟着周先生与他的警卫员,在后面,还有一个乔念念在新闻联播李见过的老人。
在后面,是一行背着米面等一应生活物资的军人。
当他们得知绿芽救助了一位抗战老兵之后,高度重视,不止有周先生,还有军区领导亲自出面,与乔念念等人一同上山。
几人费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了老人的住所。
泥巴墙,茅草屋,旁边堆着柴火,门口开了一块菜地。
老人站在屋前,看到来人,拼命挺直他早已经佝偻的后背。
右眼空洞洞的,只余下左眼浑浊的打量着他们。
看到一头白发的老人时,他似乎是看到了同类一样,目光越发的往看去,
“你们咋来了,我这好的很,有人给我衣裳穿,给我送了粮食,我感谢党,感谢人民,没有忘了我!”
老人对着来人敬礼!
“老同志!苦了你了!”
周先生看着他时,再也控制不住眼泪,“是我们工作不到位,让您苦了这些年啊!”
周先生身后的白发老人,对着老人敬礼,“您是人民的英雄,是我们对不住您!”
“我好的很,不打仗没有炮火,这些年,我晚上睡的可好哩。
我可比他们幸运,我至少还活着,我还活着哩!”
从他的只言片语里,听不出一丝的委屈与不满。
反而,看到来人笑呵呵的,露出 他那不剩几颗牙齿的压床来。
“你们来这么多人,可热闹,我都自己给自己说话,我怕自己成傻子不会说话。
我以前还给黑夜摸过来的狼说话,那畜生听不懂,被我打死了,那天我吃了个饱饭。”
“我刚来时差点死了,不过我命大,昏迷了一天一夜又醒了。
现在真好,娃娃们能长大了,我们打仗的时候,我们打仗的时候,死了好多都是娃娃。”
老人絮絮叨叨的说着他的事情,像是久不能开口的哑巴,突然好全了似的,说个不停。
周先生与白头老人,一起抓着老人的人,听着他的话,两个大男人眼泪也止不住的流。
这种重逢的场面一时让人泪目。
乔念念靠在谢宴归的怀里,看着老人头发乱糟糟的样子,像是看到了那个年代里,他们用生命在换取和平的珍贵。
“来,进屋里坐坐,炕都是热的,晚上睡着也不冷!”
老人行动有些不便,拉着人便要进去。
看到他一条腿不利索,白发老人背过身子擦了擦眼泪,这才跟着他进屋。
屋里东西很杂,炕上铺着各种颜色的皮衣,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地上堆着风干的野兔皮毛,放眼望去,连一口像样的锅都没有。
可以想象,他这些年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如此日复一日的靠着野物过日子,可想而知的艰难。
他一只眼睛没了,走路也不稳当,活到现在真的是吃尽了苦头。
三个老人在屋里说话,由于老人耳背,他们的声音也都很大,“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了?你还记得吗?”
“我不知道,我有时候听的外面放炮的声音,我就知道在过年。
高兴着呢,过年的炮一年比一年响,我就高兴,这代表咱们老百姓日子好过了。”
这话,再次让乔念念的眼泪肆意而流。
门外的军人们,有些已经压抑不住,跑到屋后面的树林里,捂着嘴压抑着自己哭了起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站在门口不动的军人们,一个个站的笔直,却都哭成了泪人。
老人住在这里时,才三十七岁,年纪,他参加了无数次的战斗。
可最后一次战斗中,与队伍走散后,就到了这里。
他不知道自己在这里多少年,也不知道多少他自己多少岁了。
只指着墙上的用烧火棍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以及,他曾经所在的队伍,以及他的首长是谁。
周先生看着墙上的编号以及他口中首长的名字时,才知道眼前的老人是谁。
他当年的英勇事迹,流传了多少年,他以一人之力斩杀敌军三百人的战迹,是他们的一直铭记并引以为傲的榜样。
却不想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居然在这里,吃了这么多年的苦。
“老首长,我们对不住您!请您跟我们下山吧,这里环境艰苦,你的身体已经不适合在住在这里了”。
“不用不用,我都住习惯了,我下山了也干不了什么了,我不想给党和人民添负担。”
老人立马就拒绝了,他怕别人看了他的脸害怕,他已经缺了一只眼睛,下山去会吓到孩子们的。
“李老,您说的这是什么话,您可是人民的英雄,您这个时候下山,正好可以替他们看看,当年先辈们努力换来的和平啊!”
周先生握着他的手,字字句句都劝他下山,“李老,山下还有很多曾经的老熟人,有生之年,您难道就不想见见他们吗?”
“真的?”
“他们都在山下?”
“当然了老首长,当然是真的。”周先生恨不得立马把人扛下山,他这个样子,身体肯定有很多的隐疾。
得早点下山,好好帮他调养一番才行。
“我这眼睛,不会吓到孩子们吧?我怕吓着人家的孩子和那小女娃。”
老人难得脸上出现一丝不好意思。
周先生看了他一眼,喊了声,“谢夫人,你进来下!”
乔念念闻言,和谢宴归对视一眼,应了一声,便走了进来。
对着三位老人问好,“首长好,老首长好!”
“你看看,李老谢眼睛可吓人?”
“这有什么好吓人的,李老是人民的英雄,人民永远喜欢您!”
乔念念的话,再加上周老等人的劝说,李老终于同意,离开这里,去跟当年的老同志们一起生活。
一行人站在下山的路口,看着这低矮的茅草泥巴屋,心里五味杂陈。
这泥巴房,就是靠着他自己的双手一点点的堆砌起来的。
这里,对老人而言,是不一样的。
不过她想,这次下山,这里一定会被国家出面,保护起来的毕竟,这里见证了一个英雄的几十年生活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