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李自成长途跋涉再度回到北京的时候,秘书处已经积累了不少需要他决策盖章的文书。
看到这堆文书李自成有些无奈,他并不是那种权力欲望很重的人,因此他曾经多次表示如果除非涉及到国家根本的大事,不然不需要事事都交皇帝裁决。
他可没兴趣做一天工作10个时辰的劳模皇帝。
但显然他这个皇帝的权威还是很重的,无论是秘书处还是内阁,都没有勇气自行其是。
拿过这些文书,李自成逐一翻看,这时,来自海军部沈廷扬的一封文书引起了李自成的注意:
由于大顺这几年连造带买的又下了不少战舰,顺军海军规模不小,沈廷扬提议大顺进行一场“最后的远征”,将西洋人的势力彻底阻断在马六甲以西,将南海化为华夏内海。
也就是说沈廷扬建议大顺进军印尼群岛,干掉盘踞在印尼群岛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李自成看了以后有些犹豫,自他穿越以来,大顺战事一直未停,虽然内地已经恢复了元气,民众生活也基本恢复了正轨。
但是常年的征战,加上黄淮工程,各地的移民,修筑城镇据点,军费开支等等,大顺的财政一直处于一个相当危险的处境:
虽然李自成设立了海关,又搞了一套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但是这些钱也就堪堪够用而已,好不容易四方稳定下来,再进行一场战事的话,大顺摇摇欲坠的财政不知能否撑得住。
而且此时印尼群岛没怎么开发,若是要开发的话又是得海量投入。
犹豫了一阵之后,李自成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趁现在顺军威名赫赫之际,为后世子孙尽可能地获取更大的势力范围。
当年朱元璋能顶着北方凋敝的惨淡情况,硬是收复了河北,辽东,河西走廊,甚至连失去多年的西南都拿了下来。
而现在大顺所拥有的基础比朱元璋那时候好得多,没理由只停留于后世清廷的秋海棠叶。
李自成当即下定决心,他草拟了诏书,准备召集顺军的海军集结起来,开往印尼群岛,消灭荷兰东印度公司。
不过为了节约军费,这次攻势李自成就不打算千里迢迢调动顺军去打了:
大顺养了一堆狗,是时候让这些狗狗们发挥作用了。
于是,李自成下令要求安南,暹罗,缅甸三个外藩国以及马尼拉和倭国宣慰司的西营诸将都抽调各自地区的兵马,参与对马来半岛及印尼群岛的战事。
其中安南,暹罗和缅甸的军队将集结起来,在顺军的统筹指挥之下进攻马来半岛的柔佛王国。
说起柔佛王国这个小国,李自成对柔佛王国那是相当不满,你个蕞尔小国,仗着有荷兰人撑腰,周围几个国家都给大顺当狗了,就柔佛王国到现在都没有主动给大顺当狗的意思。
既然柔佛王国不想当大顺的狗,那么顺军只能亲自占领柔佛王国了。
没办法,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还是太重要了,这个地方的水太深,柔佛王国把握不住,还得是让大顺来管理。
与此同时,另一路大军则将是由西营为主导,让他们带着日本武士自东向西进攻印尼群岛。
不过,顺军的主要目标还是清除荷兰人在印尼群岛的势力,所以只要印尼的一众苏丹国不是死硬地站在荷兰人一边和大顺作对,顺军倒是可以让他们当狗。
大顺这架庞大的国家机器随即开始动员起来,和先前教训西班牙人的流程一样,大顺首先开始了舆论造势。
很快,就有人翻出了当年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屠杀华人的旧事,表示大顺贵为天下之主,必须为当年死难的华人讨个说法。
很快在李自成的授意之下,教训荷兰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再加上御用文人的摇旗呐喊,气氛没过多久就炒起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大顺朝廷宣布,大顺朝廷顺应民心,将集结海军南下进攻印尼群岛,惩罚荷兰东印度公司,为当年死难的华人报仇。
安南,缅甸,暹罗宣慰司接到皇帝的诏书之后立刻要求这几个国家动员军队,组建联军,于勃固港集结,同时,大顺元勋,当年率军进入西南的谷可成将作为联军统帅,统筹联军进攻柔佛王国。
而西营接到诏书之后,也做出了部署:
李定国亲自率领一众日本武士和西营兵马前往马尼拉,马尼拉的孙可望则让刘文秀带上西营的人和土着炮灰和李定国一起出击。
当然,比起陆战,海战某种意义上更加重要:
毕竟荷兰东印度公司那群雇佣兵根本不可能是顺军的对手,唯一的变数就是海军,只要顺军海军能够击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军,剩下的陆战就是顺军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碾压了。
顺军海军时隔多日再度扬帆起航,张名振在沈廷扬的推举下又一次成为顺军海军的统帅,他将率领海军,与荷兰人的海军来一场大战。
除了张名振,还有施琅,施琅这家伙在这个世界一直在欺负清军那孱弱不堪的海军,好不容易再度遇上了战事,而且对手含金量飙升: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军可不是清军那只有三瓜两枣的海军能比的,所以施家上蹿下跳的,花了大价钱运作了一番,终于让施琅也能带着跟着张名振,参与这场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战争。
浩浩荡荡的海军舰队启程南下,当舰队停泊在松江港休整的时候,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庞大海军,许多在松江的欧洲人都万分惊讶。
一个在松江生活的英国作家感慨地写下了一段文字:
“东方的巨龙只需要挤出一点龙息,就能淹没那些胆敢在巨龙面前做着可笑表演的小丑,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他拥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民众,最古老的传承,最丰富的资源,最勇敢的士兵,只需要他们有一个合格的皇帝,这个国家永远都将会是不可战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