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华兴传 > 第138章 各家事业1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问事中心成立之后,并没有和管委会办公室合署办公,而是在大食堂旁边,选了一处小院子,作为办公场所。

将问事中心放到这里,刘建国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是离大食堂近,大家用餐之余,到小院坐坐,顺便聊聊天,说点建议,主打一个轻松自在。

其次,与梁总、孟总等人的办公地不在一起,大家便能少些拘束,放开心怀,畅所欲言。

另外还有一桩好处,那就是方便从大食堂取用茶水、点心,有了这些辅助措施,大家才愿意过来说话嘛。

......

离开喜鹊号,薛静香为了方便照顾儿子,选择进入管委会办公室,负责接待、协调之类的工作,过上了忙碌而又有序的稳定生活。

穿越之前,薛静香经营着一家小型旅行社,员工仅有徐靖一人,忙死忙活搞上一年,也就混个温饱不愁,距离发家致富,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意谈不上太好,或者太坏,两个人的本事倒是涨了不少,无论是迎来送往、文案制作,还是外出交流、团队组织,事事都能做到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尤其是薛静香,除了日常经营之外,还练了一手不错的毛笔字。

来到燕朝,原本仅是爱好的书法特长,却成了一项不可多得的才能。

问事中心一成立,刘建国便让办公室的小才女薛静香叫过来,让她具体负责起来。

随后,薛静香再次化身小老板,将问事中心所在的小院布置起来,成了大家聚会聊天的热点场所。

里面的办公房,一层准备了纸墨笔砚,以及两张书桌,用于记录各种建议、诉求,二层则摆了数张木床,既可以存放资料,也能用来休息、聊天,算是一举两得。

平日里,薛静香去后面的图书馆照顾孩子,这里便被白鹭、刘玲等女士们占据,充作女子宿舍,算是工作生活两厢得宜。

一开始,大家就是过来坐坐,顺便聊聊近日见闻,等知道问事中心的职能后,纷纷大笑不止,表示事是个好事,就是名字太“低调”了。

在薛静香的大力宣传下,无论是本部人员,还是前来办事的穿越众,都对问事工作大为好奇,有事没事就过来转转,有提建议的,还有专门过来查看别人建议的,说是碰到靠谱的,就会签字附议。

说白了,就是有思路的贡献思路,没思路的也要捧捧场。

没用多长时间,问事中心便火了起来,成了穿越众们讨论热点事项的主要场所,搞的梁继盛、孟庆祥、刘建国等在家的委员,也得经常过来看看,听取大家意见。

经过一段时间运作,最令穿越众挂心的问题随之出炉,那就是道路对面已经完工的两处住宅区,到底该如何分配?

来到新世界都一年多了,总要给大家弄个正经的住处吧?

徐靖不在,薛静香本人倒是对住房分配没啥诉求,但对在临兴工作、生活的穿越众来说,却是顶顶重要的大事。

像现在这种楼上睡觉、楼下办公的局面,实在是有些尴尬,过个家庭生活,基本和做贼没什么两样。

另外,随着各单位的事务越来越多,资料、器具慢慢积攒起来,楼上也成了办公为主、休息为辅的场所,隐私更是无从谈起。

于是,分房工作便成了问事中心的核心话题,进而形成督办事项。

用刘建国的话来说,那就是万万没想到,作为办公室的配套机构,问事中心开张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枪口向内,督办到自己头上了。

......

从总部大门出来,穿过大道,依然是长长的夯土围墙,中间开着门,里面便是新建的一号住宅小区。

郑万成将刘建国、薛静香等人迎进小区,热情地介绍起来。

与总部那边相同,住宅区的房屋修建,仍然沿用两层结构,并附带一个小院,档次虽然比不上那些富户的宅子,但也足够宜居。

整个小区建有一百八十套住宅,东西各两个九排,每排五户,中间有十字道路相隔。

具体到布局方面,除了南北两排靠近围墙,为单排单户结构外,其他住宅均为背靠背模式,依托一堵后墙,前后为两户人家,各自使用不同的排列序号。

这样的话,每一单排、四双排共四十五栋房屋,组成一处聚居区。

四处聚居区按照东西南北有序分布,构成整个小区的基本格局。

另外,每排房屋靠近中间道路一侧,均修有一处大型砖制厕所,供本地居民日常方便之用,从距离上来看,也不算太麻烦。

小区的中央部分,则是食堂、托育所、商店、水塘等公共设施,算是小区居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还有一些空闲的房屋,算是留作备用,等大家住进来之后,再根据情况增加功能配置。

原本还要建一处小广场,或者小花园之类的设施,后来考虑到与道路建设冲突,才无奈放弃掉。

随着郑万成四处转了一圈,刘建国口中满是赞叹,不管怎么样,基建部的同仁们真是费心了,各处设施想的极为周全。

进入一处小院,三面是土坯矮墙,一面是二层小楼,除了后墙为夯土质地外,左右前三边墙面均由砖石砌成,结构简单实用。

院子里空空荡荡,除了墙角处有一个简易灶台之外,再无任何布置,用郑万成的话来说,就是给各家留点发挥空间,没必要事事包办代替。

小楼一层右侧是单扇结构的屋门,两边各有一个大窗户,内嵌两扇推窗,开闭自如。

据郑万成介绍,咱们这房子没有电灯,一楼又是大家日常交流、饮食、活动的地方,首要一点,就是确保屋内足够敞亮。

进入屋内,最先映入眼帘的一具简陋的木梯,倾斜着搭在右侧的墙边,在其左侧,修有一道砖墙,与上端开口处平齐。

开口处放置有盖板,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开闭二楼入口。

整个外间的左侧是一堵砖墙,中间留有进出里间的小门。

按照郑万成的说法,外间可以用来放置一些常用的工具、杂货之类的东西,里间则是日常待客、交流的场所。

当然啦,用来住人也没问题。

从房内结构来看,由中间砖墙区隔,上下四个房间,供一户人家居住,绝对富富有余。

顺着木梯登上二楼,屋顶修的较高,毫无压抑之感,里外两间卧室甚是宽敞,居住感受相当不错。

相比一楼,二楼的窗户并不算大,白天开窗,还能有些光亮,等到晚上,必定漆黑一片,也就起个睡觉的作用。

唯一的缺憾,就是屋里一件家具也没有,想要拎包入住,显然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