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明空心语 > 第28章 道家智慧:坐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F、坐忘

关于坐忘,源出《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唐代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则详细阐述了“坐忘”修行的七个阶段: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坐忘论》大约六千多字,然总其纲要,仍不出庄子上面所言十八个字。所以本文仍以庄子所言为主,探析坐忘与视角训练的关系,希望深入了解“坐忘”的朋友则可以另行参阅《坐忘论》。

庄子关于坐忘的论述,非常简短,而且看起来与视角学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表象而已,当我们深入进去之后,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关联。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下,上一节的内容为“心斋”,“坐忘”与“心斋”之间,在心性智慧训练中有一种递进的关系,即“心斋”相当于“坐忘”之基础,“坐忘”相当于“心斋”之进阶、升华。所以我们可以接着“心斋”来说“坐忘”。

堕肢体

为什么说“心斋”是“坐忘”的基础?因为,没有“心斋”的基础,很难达到“坐忘”。比如,“堕肢体”是坐忘的第一个要求。所谓“堕肢体”就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也可以说在“坐忘”之中,已经感觉不到身体了。这说明“虚”(即“心斋”)的境界又再次提高了。但假如能够持续在“真息”的状态下将“心”安住于“聆听之心”时,就会非常自然地达到“堕肢体”的状态。换句话说,在“真息”下专注地聆听“聆听之心”时,刚开始还能感觉到身体的存在,但是久久专注于“聆听之心”,“真息”的状态就会越来越深,逐渐就会达到“忘身”——只有无边无际的宁静之心尚存,而对身体的感觉已经全然消失了。

黜聪明

这比“堕肢体”又进了一步。聪明,代表感官——耳聪目明。到这里要把所有的感官也“忘记”——即所有的感官都已经消失了。那么听之以气的“听”消失了没?注意,在“黜聪明”这个阶段,消失的是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触。由于这些感官对境的消失,这些感官也消失了。感官与对境是互为其缘的,一方消失,则代表着两方同时消失。但听之以气的听还没有消失——注意,当心专注于聆听“聆听之心”时,这所谓的聆听其实是心的反观自照。这种心的自观自照在“黜聪明”的阶段仍是存在的。而且,正是由于其他所有感官都消失了,心的自观自照反而更加清晰、清澈、清楚、清明。

离形去知

“离形去知”,比“黜聪明”再次提升了要求,是“黜聪明”之后的再一次深化。

如果粗粗看来,“离形去知”好像是对“堕肢体”“黜聪明”的重复表达,其实不是。因为,“形”的范围比肢体更广,“知”的范围也比聪明更广。

“形”代表着所有有形有相的所有一切。“知”代表着所有的知识、概念、聪明、才智、理论、观念、思想等等,用一个词来代表的话,即分别心。

因此“离形去知”,即是要达到超越一切现象、超越一切形相、超越一切语言、超越一切概念、超越一切分别的“无分别”状态。所有这一切需要超越的东西都被“忘”掉了——忘,即在心中已经灭亡了。要达到这样的地步才可以。

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点,庄子没有具体说,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则另有说明。但司马承祯说的,是否就是庄子没有具体说的,却很难下定论。因为已经到了非常细微的阶段,如果只看大体上情况的话,那么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印度瑜伽、印度传统文化中的四禅八定,都会有非常相似的内容。正是在细微处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区别。

不过这里也不打算去论述各家之间在细微处的区别,只是就“离形去知”结合笔者自己的观心实践来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总体而言,有两种方法可以进入到“离形去知”的状态,一种是以“定”为主,另一种是以“观”为主。

以“定”为主,需要进入较深的“定态”。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通过深入的“定”直接进入“离形去知”的境界。其容易产生的弊端是,有可能进入“无形无知”的状态——的确已经“离形去知”了,但却无法进入下一步的境界“同于大通”(即见道),因为失去了“觉”“悟”,而进入了一种“无记空定”的歧途。因此以“定”为主,既要“离形去知”,也要同时保持一种“观照”。

以“观”为主,需要进入深入的“观”。前提是真息状态下的聆听之心已然非常清晰,且已经进入到了“堕肢体”、“黜聪明”的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地观照,观照什么呢?观照“心灵的整体状态”,然后再进一步观照这个“整体状态”的“性质”。注意,这时已经没有了杂念的干扰,整个心灵呈现为无边无际的静寂的“虚空”。观照的对象,即是此“无边无际的静寂的虚空”。那么观照哪些内容呢?重点观照以下这些内容:

●此无边无际的静寂的“虚空”,有实体吗?有实质吗?有形体吗?有形相吗?深入观照,直到确定无疑。

●此无边无际的静寂的“虚空”,有生灭吗?有来去吗?有增减吗?有垢净吗?深入观照,直到确定无疑。

●此无边无际的静寂的“虚空”,有边界吗?有边际吗?有内外吗?有大小吗?深入观照,直到确定无疑。

●此无边无际的静寂的“虚空”,有名字吗?有性别吗?有年龄吗?有善恶吗?深入观照,直到确定无疑。

将这些内容全部观照清楚之后,接下来要更进一步地深入观照,此“无边无际的虚空”与“观照”本身的关系,一边观照一边深入体悟——

●此时此刻,此无边无际的静寂的“虚空”,正在“观照”着此无边无际的静寂的“虚空”,能观即是所观,所观即是能观,无二无别。

●深入体悟,此无边无际的静寂的“虚空”,正是映现在“观照”中的“相”——自己照见了自己的“虚空相”,此“虚空相”同样是需要“离形”之形、“去知”之知。超越此“虚空相”之后,无以名之,暂且假名曰本心。

●深入体悟,此本心本自具足能观能照之性——此能观能照之性,非从他来,非从他生,本自具足。

●深入体悟,此本心其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垢无净,无增无减,无善无恶,无名无姓,其能观能照之性亦如是!

●深入体悟,此本心,本自离形(超越一切相),本自离知(超越一切概念、名相),体如虚空,其性光明、灵明、空明、妙明!

●深入体悟,此本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不在时空之内,而时空,仅仅是呈现在此本心之中的“时空相”!

●深入体悟,个体生命之相,唯是此本心所化,只因不明本心,而呈现出个体生命之相——所有的“你”“我”“他”,皆是如此。

●深入观照并体悟,本心本自无“我”,只是执着于个体生命之相时而错认为“我”,或以身体为“我”,或以感官为“我”,或以“分别妄想颠倒之心”为“我”。而当所有这一切的真相大白之时,唯有“同于大通”之本心赤裸呈现,离一切相,离一切名,离一切言,却可以汇通天下、汇通一切、同于大通、通于大通、无所不通。

同于大通

同,即心与道合,以道心为心。

大,即大道。大道周遍一切,无所不包,名之曰大。

大通,即道通。道通天下,通达一切,无所不通,无有其余。

同于大通,即人合于心,心合于道,以道心为心,以道眼为眼,遍观一切,遍照一切,遍通一切,遍达一切。以道眼观天下,天下无不是道,在在处处皆是道之显化,而道之本体却永远无动无摇,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增无减,亘古如是,从未改变。

此谓坐忘。

坐者,定也,即在道中坐定,与道合一,同于大化。

忘者,分别心亡之意也。分别心亡,无分别智生,性智圆明。

以“观”为主时,也有容易悟入歧途之处。

比如执着“静寂”“虚空”等相,将空明觉性错误地执着为“大我”“神我”,以及如果没有老师指导,其观照与体悟不够深入、全面等等。

因此不管是以“定”为主,还是以“观”为主,都需要避免在一些细微之处误入歧途。而这正是“师”的重要作用——传道、授业、解惑,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深入指导,从而使学生避免走入误区——有的时候,这种误区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来。

借此机会,特别向雪漠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顶礼雪师!感恩雪师!

解读完了“坐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视角”训练与“坐忘”训练的关系。

视角学坚信,所有的心性训练,同时也是视角智慧的训练。随着心性智慧训练的不断深入,生命视角也在不断深入。心性智慧训练达到一定境界之时,生命视角的智慧也会同步达到一定境界。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生命视角的智慧达到了某种境界,心性智慧才达到了某种境界。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管哪一种修行方式,都离不开“观”“照”“觉”“悟”,而这些本质上都是生命本体性视角在发挥作用。

观照觉悟的过程,同时也是生命本体性视角自觉、自悟、自明的过程。生命的升华,其核心即是视角智慧的升华,生命的超越,其本质即是生命视角在智慧层面的自我超越。

“坐忘”也不例外——

堕肢体:此时之视角,重点在于对身体的超越;

黜聪明:此时之视角,重点在于对感官的超越;

离形:此时之视角,重点在于对“形”、“相”的超越;

去知:此时之视角,重点在于对“分别心”、“分别识”的超越;

同于大通:此时之视角,重点在于以心合道,以道为心,融入大道;

此谓坐忘:此时之视角,重点在于提纲挈领、总览训练之要诀。

上述过程,既是坐忘修行不断深入、突破、超越的过程,也是生命本体视角不断深入、突破、超越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生命本体视角不断脱离各种束缚、障碍从而得以自觉、自明的过程。

同于大通之时,即是生命本体视角(即究竟超越视角,亦名超级视角)赤裸呈现之时。

在视角学中,生命与宇宙本自一体,因此总称为生命宇宙。超级视角不仅是生命之本体,同时也是宇宙之本体,因此被称为生命宇宙之本体。

生命本体视角赤裸呈现之时,即是生命宇宙之本体——超级视角赤裸呈现之时。这时,其必然是“同于大通”的——周遍整个生命宇宙,无有其余。

因此,“坐忘”之法即可作为生命视角智慧训练之法,连同前文所说的“心斋”,以及后文所说的“撄宁”,即可构成相对比较完整的生命视角学训练方法体系。这也是为什么要在“视角学实践论”中选取、阐述、解析、借鉴这些方法的缘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