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明空心语 > 第7章 认知视角之初阶训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视角学实践次第

视角学之实践次第,总体上而言包括三大部分:认知视角、训练视角、妙用视角。每个部分包括三个次第:初阶训练、中阶训练、高阶训练。

1、认知视角之初阶训练

先说第一部分:认知视角。

视角学所说的视角,本质上而言是生命视角,生命就是视角,视角就是生命,而不是在生命之外另有视角,也不是在视角之外另有生命。

所以视角学实修训练之初阶训练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一些方法的训练,使修行者切身体会到自己的生命就是一个鲜活的视角,别无其他。

在此过程中,按照方法进行训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训练中多加体会,以体会到自己就是一个鲜活的视角为目标,目标达成,即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

因此,此初阶训练也可以称之为生命视角导引训练。

1)直觉法

直觉法最直接,最简洁。生命所有的见闻觉知,都是生命视角之作用。生命视角,既有本体之意,也有从本体生起的作用之意。所以直接体会生命就是一个非常鲜活的视角,是最直接、最简洁的方法。也可以说,这仅仅是视角的一种转变,从之前自动自发地使用着视角而不觉,转变为清晰地觉知到自己的所有一切见闻觉知无不是生命视角。并进而体悟到,生命就是视角,视角就是生命,无二无别。所以这是一种直觉法,即直接觉知、体会、体悟到生命视角,而无需借助任何方法间接导入。

2)直观法

直观法与直觉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直观法,是直接将自己感知到的所有一切,都观为是在视角中映现的一切。这种方法是通过视角与视界的关系而反观视角。自己感知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呈现在“视角”下的“视界”。而能够呈现“视界”的即是“视角”。视角虽然不能直接“看见”,但可以通过视角对视界的“呈现”而悟见。

3)观想法

当使用直觉法和直观法感觉有难度,以至于感觉无法下手的时候,则可以借助观想法。

将自己的生命观想为一面无形无相的“镜子”,然后将见闻觉知到的所有一切现象,观想为投射在此“镜子”中的鲜活的影像。然后将重点放在对“镜子”的观想上。观想清楚后,即可将此“镜子”认知为鲜活的视角。

4)感官觉知导入法

上面三种方法都是整体性地导入视角,即导入视角之全体。如果感觉这种整体性地导入法自己训练起来有困难,那么也可以从“局部视角”导入,即以各种感官为媒介进入导入。

●通过视觉导入

视角,其最原始的本义即是视线的夹角。因此通过视觉进行导入是最便捷的方法。

通过视觉导入,即在看的时候,深入体会“看”本身即是一种“视角”。

“看”的方向、角度、关注点的变化,则都是“视角”的变化。

“视角”不同,所见即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眼睛当成视角,而是要把“看”当成视角。

当这种训练熟练了之后,那么不仅“看”是视角,所有的见闻觉知都是“视角”,这时就容易体会了。

●通过听觉导入

还可以通过听觉进行导入。

通过听觉导入,即在听的时候,深入地体会“听”本身即是一种“视角”。

“听”的方向、角度、关注点的变化,则都是“视角”的变化。

“视角”不同,所见即不同。

同样的,不要把耳朵当成视角,而是把“听”当成视角。

当这种训练熟练了智慧,那么不仅“听”是视角,所有的见闻觉知都是“视角”,这时就容易体会了。

●通过嗅觉、味觉、触觉导入

对于嗅觉、味觉或触觉比较敏感或觉得体会起来更容易、更方便的人,也可以通过这三种感官觉知导入,基本原理同上。

5)心觉导入法

心,或者意识,也是一种感官,只是这种感官和感官的觉知作用高度合一,以至于很难像眼睛与看、耳朵与听那样分开。既然难以分开,也可以不分,直接把心的所有觉知,都直接作为“视角”来看待。心就是视角,心的觉知也是视角。所以,从心而生的各种感知、认知、觉知,都可以视为“视角”。每一种感知、认知、觉知,都有其特定的角度,这种角度即是视角之角度。

心以及心的感知、认知、觉知,体用合称,名曰“心视角”。

心视角,在所有的感官视角中占据核心主导地位,是生命视角之主体视角。

心视角,是心与视角的高度合一,心就是视角,视角就是心。在训练中要仔细体会这一点。

对于以上这些方法,只要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训练即可。可以先逐一进行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后专一、专注地进行训练。

训练既可以在静坐中进行,也可以在生活中进行,最好是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视角和生命是不可分的整体,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时间方便就可以进行训练。

当随时随地都能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生命就是一个无形无相、无比鲜活、无比灵明的视角时,初阶训练目标即算达成。

6)初阶训练注意事项

初阶训练虽然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有的人甚至不用专门花时间训练,只要在阅读上一小节内容的同时进行如法观照,当下就可以清晰地照见自己生命中无形无相、鲜活灵明的视角。平时只要记得提起觉知,那么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照到视角——因为,那个能够观照的,不正是视角本身吗?

一切皆是如此地直白,以至于笔者原以为这是人人皆可以做到的事,但是一位修行了很多年的朋友,在读了很多视角系列的文章后,仍然不知道如何去观照自己时时刻刻都在使用的视角,这让笔者意识到,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特别是对于已经习惯了使用大脑进行思考的现代人来说,“简单”反而变成了最难的事。因为,当下的直观、观照、体会等,都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停下大脑的思考,不要以思考来认知视角。否则永远会当面错过。

如何停下大脑的思考呢?很简单,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集中于当下的看,当下的听,当下的感受,当下的觉知。

然后就可以静静地体会,看,就是视角,听,就是视角,感受,就是视角,觉知,就是视角。

注意,体会的内容,不是外在的事物,不是看的对象,不是听的对象,不是感受的对象,不是觉知的对象。而是单纯的看、单纯的听,单纯的感受,单纯的觉照。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办法,仔细地体会、体认,【我】就是视角——鲜活灵动的生命视角。

有人也许会说,佛教中不是说“无我”吗?

注意,不管是有我还是无我,正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我”或者“无我”,都是视角。

视角是单纯的,因为视角所强调的,不是呈现在视角中的人、事、物,而是能够呈现诸多人、事、物的视角。

甚至这里所说的生命视角,也不是对于人、事、物认知的角度,而是能够呈现出人、事、物的这个能呈现的本体、本源。

初阶训练,只需要清晰地体会、体认到这个本体、本源的存在,就可以了。

而且这种体会、体认的方式类似于我们对眼睛存在的体认——我们不需要直接看到自己的眼睛才能体会、体认到眼睛的存在,只要我们正在使用眼睛清楚地看着各种事物,那么眼睛就必然是存在的。

对于视角的体认,只不过更深了一步——眼睛仅仅是“生命视角”的其中一个“窗口”,眼睛本身并不是看见各种事物的主体,而只是主体感知世界的感官工具之一。对于这个主体,我们通常自称为“我”。而在视角学中,对于这个主体,我们将其称之为“视角”。

所以,我们常说的“我”这个生命的主体,其实就是视角学中所说的视角——生命视角。

而当“我”的智慧境界升华为“无我”的时候,“视角”亦同时升华为“超级视角”。不过,这已经不是初阶训练的内容了。

怎么样,您的初阶训练完成了吗?完成了的话,我们就一起进入下个阶段的训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