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
正月。
前太子李承乾,死于流放地(黔州)。
李世民悲痛万分,新年后的大早朝也因此取消。
昭陵(长孙皇后之墓)。
李世民静静的坐在蒲团上,诉说着心中思念。
“咱们的高明,已经离我而去。”
“都是朕的错,没能教导好他。”
“辜负了你的临终嘱托。”
“让他走上了邪路。”
“......”
回到皇宫,李世民收到八百里急报。
“朝廷运往高丽的六百艘粮草船只,竟然搁浅在卢思台。”
“韦挺渎职,没有巡视漕渠。”
李世民怒道:“这个该死的韦挺,竟敢耽误朕的大事!”
“下旨,韦挺被除名罪官,由将作少监李道裕代替他的职务。”
“也免去崔仁师的官职。”
“这个崔家,关键时刻竟然也敢造次。”
同时,又一道旨意从长安城送出。
李世民下旨,命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同时分道夹击高句丽。
吴王府。
李恪望着天空,心里有些忐忑。
“这是自己第一次参加战争。”
“上来就搞得这么大。”
“即使现在自己武艺枪术精湛,可毕竟没有经过真正的战场厮杀。”
“即便有白起和路远跟随,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安全。”
“最危险的敌人往往都在暗中。”
“明日就要跟随李世民出发了。”
“太子李治与长孙无忌等大臣也会一路随行。”
“希望,这次可以平安归来。”
“自己就是走个过场,反正也不用自己亲自去前线拼杀。”
“提防好长孙无忌就好。”
白起来到李恪身旁,道:“王爷,一切已经准备妥当!”
李恪:“嗯。”
“白起,你当初第一次上战场,内心是何种感觉?”
白起道:“吾,既是兴奋,又有一丝紧张。”
“更多的是惶恐。”
“不过在经历一次杀戮之后,心就不再害怕。”
“反而更加安稳!”
李恪:“是吗,我还以为你不害怕战场呢。”
白起:“无论何时,吾对战争心存敬畏!”
“不为自己,只为苍生!”
翌日。
大军开拔!
李恪跟随李世民车架左右,看着浩浩荡荡的人马,向着洛阳出发。
李世民任命特进萧为洛阳皇宫的留守。
并下诏曰:“朕从定州发兵后,便由皇太子监国。”
开府仪三司,尉迟敬德上书道:“陛下亲自征伐辽东,皇太子在定州,”
“长安、洛阳两地内部空虚,恐怕会发生像杨玄感那样的变乱。”
“而且高句丽,只是一个地处边陲的小国,不足以由皇上去辛苦操劳,”
“希望陛下派一支部队征伐,指日可灭。”
李世民不听其言。并任命尉迟敬德为左一马军总管,与之随行。
尉迟宝林也是兴奋,没想到竟然和三哥同行。
“这下路上可是有口福了。”
李恪笑道:“行军打仗,你还想着好吃的。”
尉迟宝林道:“哈哈,我就是喜欢和师傅还有三哥待在一块。”
“老爹此时正在郁闷呢,陛下没有听从他的劝谏。”
“我可不敢这个时候,去他眼皮子底下晃悠。”
长安城,房府。
此刻正有一人,来到房玄龄书房外,声称有人密谋。
房玄龄:“密谋之人是谁?”
神秘人:“是你本人,”
房玄龄顿感不妙,立即手书一封,让驿站快速送到李世民的行宫。
“陛下,刚离长安不久,就有人出来搞事。”
“这是想让陛下猜忌我,陷我于死地啊!”
李世民在收到房玄龄秘奏后,非常恼怒。
“于是亲下玺书,责备房玄龄不能自信,”
“若是再有类似事情,你可以独自处置。”
“无需上报!”
一旁的长孙无忌与李治,相视一眼。
随后劝慰道:“陛下,不必因此事而恼怒。”
“房相跟随陛下多年,怎会有密谋之心。”
李治:“是啊,父皇无需多虑。”
“儿臣相信,房相定能处理好此事。”
李世民:“哼!朕是恨那些宵小之辈。”
“胆敢在这个时候,企图扰乱大唐。”
“真是罪该万死!”
李恪默不作声,静静地站在一旁。
“房相是不错,可惜他生了两个傻儿子。”
“死后,房府没过多久,就被李治给流放发配。”
三月初八。
李恪跟随李世民来到定州,走了二十多天。
终于可以稍微歇息一下。
这一路上,倒是顺利。
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李治来到长孙无忌住处,心情很是郁闷。
出征这么久,一直没有找到下手机会。
长孙无忌:“太子不必着急,过几日陛下定会让你留守洛阳。”
“监管国事。”
“到那时,就可以有机会对其下手。”
李治:“舅舅有何妙计?”
长孙无忌:“前线缺乏粮草,需要有人押送。”
“借此可以让他护送,”
“路上安排死侍,或是把消息,偷偷泄露给高丽。”
李治:“那样就可以借刀杀人?”
“神不知,鬼不觉的除掉他。”
“哈哈哈。”
长孙无忌:“即便他能死里逃生,咱们也可以判他渎职之罪。”
“粮草被劫,耽误前线战事。”
“也会让他少不了一顿军棍。”
“那时,太子安排几个亲信,让他几个月无法下床。”
“夜里再派人前去刺杀,还不是轻而易举?”
李治:“舅舅威武,一箭多雕。”
李恪这些时日,有空就去尉迟敬德那里。
“学习带兵,查营,安置等事。”
“之前有白起教导自己。”
“终究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实践。”
李恪道:“这辽东本来就属于中原王朝地域,隋朝四次派兵出征而不能取胜。”
“如今,陛下亲自东征,明面上想要为中原人的子弟,报其父兄之仇,为高丽百姓雪其国王被杀的耻辱。”
“实际上,内心早有更深的打算。”
尉迟敬德:“哦?陛下更深的打算?”
李恪继续道:“现在,大唐四方都已平定,只有这小小的高句丽还未摆平。”
“你说陛下会容忍它一直存在吗?”
尉迟敬德:“小小高丽,也敢挑衅我大唐。”
“这次定要灭了他们!”
李恪摇头不语,“从战略层面来说,李世民的决策是正确的。”
“毕竟后世的东北,凭借一己之力,养活了全国人口。”
“成为了最稳定的,国家粮食储备地。”
尉迟敬德不解道:“摇头是何意?”
李恪笑道:“昨夜,睡落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