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夫妻俩谁的嘴开过光,但总之,美国空军还真就把x51a的第一次飞行测试安排在了2007年4月20号。
刚好是常浩南的女儿常启鹤出生后100天。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常浩南对此只作出了一句评价:
“他们人还怪好的嘞……”
实际关于孩子的名字,还有一段小插曲。
受到诸多前辈和同事的经验所影响,姚梦娜早在怀孕期间就多次警告,绝不允许常浩南给孩子起名叫“常高超”或者类似的名字。
这绝对不是孕期焦虑所导致的杞人忧天。
实际二人的一名同事就叫做林聚变,因为此人出生时,其父亲恰好刚刚参与了华夏第一枚氢弹的研发工作……
好在常浩南并没有这种需要用一辈子时间去完成的执念项目,也就不需要用孩子的名字来纪念什么。
最后还是在杜义山的建议和周莉的拍板下,选择了常启鹤作为孩子的大名,寓意“启鹤飞腾云开阔,凌霄高远任翱翔”。
不过,相比于只是把此事当做一段小插曲的夫妻二人,x51a作为全世界第一种公开的武器化高超音速飞行器,其首次测试还是吸引了相当多的目光。
2007年这会儿,互联网产业的规模和商业模式都逐渐开始成熟,也已经促成了一些类似后世热搜的推送算法。
相比于早年间以论坛为主的被动信息传递渠道,这类算法会把信息主动放在用户眼前。
很多原本只是被特定人群关注的话题,只要有足够的点击量和讨论度,就会被推广到更多人的眼前,从而形成正向反馈,获得更多点击和讨论,然后进入下一轮循环。
只是因为眼下还缺乏微博或是短视频这样足够轻量化的平台,所以只能通过搜索引擎或是网页导航之类的方式呈现。
但即便如此,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也属于降维打击一般的存在。
很多反应较快的电视栏目已经开始根据网络热度来制定主题,再通过资源优势请到一些专业人士,争取以内容深度取胜。
尽管这些嘉宾当中只有一部分是专家,而大多数只能算是“砖家”,但却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一类节目的观看热情。
就连真能说一句“没有人比我更懂高超音速”的常浩南也不能免俗,在陪产假的这段时间里经常打开电视,看看外界是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些跟自己手头项目有关的事情。
或许是因为这个爱好确实有点奇怪,不止一个人对此表达了不解。
其中也包括了趁着小启鹤出生和春节来临的双喜临门而到常浩南家祝贺的郑良群——
他把带来的礼品放到门口,还没走两步,就看到了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一档专门分析“一小时内打遍全球”可行性的晚间档军事节目。
然后不出所料地露出一脸震惊的表情,连眼睛都瞪大了。
愣了好一会儿才满是疑惑地开口:
“不是我说……地球上还有人能比你更清楚这事情可行不可行的?”
“嗐……就当是换个视角看问题嘛。”
常浩南则一边倒茶一边示意对方落座:
“万一能听见点新鲜东西呢,反正也不耗什么精力……”
其实他也专门思考过自己这个有些莫名其妙的爱好。
最后的结论是,大概相当于后世有些公众人物喜欢高强度自搜。
人之常情。
而郑良群则摇了摇头,半开玩笑道:
“看来我回去之后得找宣传部门发个指示,告诉下面研究人员以后参与这类宣传的时候注意一下准确性,观众里指不定就有个院士,可得小心点……”
常浩南听罢只是一笑,把两杯茶分别放在二人面前,然后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下去,而是话锋一转:
“我说老郑,你这个时候特地来找我,恐怕不只是想来唠两句闲嗑吧……”
由于当年猎蝠计划和国庆50周年阅兵所积累下的业绩,郑良群在一年前顺利升任空军参谋长。
当然,他和常浩南之间的关系能近到不打招呼就登门祝贺的程度,跟这份职务任命没什么关系。
毕竟后者如今的朋友圈里,一个军种参谋长属实排不到前面。
而是因为常佳瑶和郑辉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就等着俩人都有空的时间去领证,再找个好日子办婚礼了。
其实按理来说,自己准妹夫的父亲,应该算是长辈。
然而常浩南和郑良群相识实在太早,当年又都还是微末之间的小人物,已经习惯了以平辈论处……
于是这里面最尴尬的就成了郑辉——
“我老婆的哥哥和我爸以兄弟相称,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最后只能各论各的。
听到常浩南这句话之后,郑良群露出一脸意外中带着伤心的表情:
“这是什么话,难道我就不能是单纯来看看……看看启鹤的么?”
他本来想说看看大侄女。
但这话要是说出来,那常启鹤以后就得管郑辉叫哥,管常佳瑶叫嫂子……
“全都怪这小子太年轻了……否则哪会有这么乱套的关系。”
郑良群在心中这样告诉自己。
常浩南撇了撇嘴,完全不相信对方的辩解,伸手指向不远处放着的几个盒子:
“喏,全都是你们空军春节统一发的东西,怕是随手从办公室拎过来的……你跟我说是专门来看启鹤?”
“好吧确实……”
被一句话戳穿的郑良群倒也毫不尴尬,直接压低声音转入正题:
“还真就是跟美国人准备试射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有关。”
常浩南停下了端起茶杯的动作:
“其实也用不着太担心……高超音速武器虽然威胁很大,但我敢保证最多五年,你们的轰6就能比美军的b52更早挂上量产的吸气式高超。”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郑良群则摆了摆手,沉声解释道:
“倒不是担心,大家对于你们的工作效率也是比较乐观的……只是上面希望能趁这个机会,让美国人也实际体会一下武器测试被人全程盯在眼里的感觉。”
作为当年亲自驾机捅下来过米格25的狠人,他这句话说得极有气势,最后更是猛地在沙发扶手上拍了一下。
就好像随时有可能蹦出来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
而常浩南也瞬间来了兴致,蹭地坐直了身子:
“盯在眼里……意思是准备全程跟踪这次测试?”
根据五角大楼公开的消息,本次x51a飞行测试将在太平洋上空进行。
如果想去侦察,就意味着要把一支完整的舰队送出第一岛链。
这和平时的训练或者出访可不一样。
属于实打实的作战任务,只是预计不会发生冲突而已。
华夏上次整出这种活来,甚至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580任务。
“具体任务目标还没确定,但至少要捕捉到一个关键部分,当然最好是能全程跟踪……”
郑良群摸着下巴,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
“只不过咱们过去也没干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海军那边的同志才托我来问问你,在目标非合作,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干扰的情况下,能不能靠最多两艘052c驱逐舰完成对试射全过程的观测?”
说完之后,或许是觉得还不够明白,所以又补充了一句:
“我虽然不是海军,但早年毕竟开过战斗机,也懂点雷达,他们主要是担心高超音速飞行器产生的黑障屏蔽层,还有多普勒色散问题……”
由于各项技术都没遇到什么过不去的阻碍,加之经济发展远超预期,海军这些年来也有了一批性能不错的新船。
前两艘服役的052c更是已经做过总计上万海里的航行测试,验证了以qc300为核心的新型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为第二批多达六艘同型舰艇的建造争取到了机会。
这也是能够执行本次远洋任务的底气。
短暂的兴奋过后,常浩南重新恢复了冷静,并没有马上给出明确的回答。
几分钟后,才缓缓开口道:
“x51a的验证速度大概在6马赫左右,无需考虑黑障屏蔽的问题,至于多普勒色散……”
他又思索了片刻:
“这个倒确实……根据我们的研究,当多普勒色散积大于1的时候,就会导致匹配滤波的输出增益下降,主瓣宽度变宽,目标分辨性能降低……对于米以下大气层内飞行的目标来说,这个临界值大概在2000-2500m\/s,很接近x51a的飞行速度,再考虑到对方有可能展开干扰,咱们的舰队不可能距离试验区太近……”
“那……”
郑良群脸上浮现出几分急切,显然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到结果。
“我建议,在舰队里面加入一艘潜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