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丹巴特尔叹口气说道:“黄金家族的皇位继承,从成吉思汗开始,就没有很好的执行,如果都严格按照库里台大会制度,就不会有后边这么多的事情了。”
库里台大会是古代蒙古及突厥民族的一种军政议会,负责推举部落的可汗或其他长官。蒙古帝国的所有大汗,例如成吉思汗及窝阔台汗都是由库里台大会所推选出来的。时至今日,库里台大会在突厥民族中则用来指现代的议会以及国家的国会。
在蒙古帝国时代,库里台是皇室及部落的聚会,除了用来决定、策划及分析军事行动以外,还会指派领袖及给予他们地位和头衔。例如:铁木真成吉思汗这个可汗封号就是于1206年的库力台给予铁木真的。大多数重要的战争,都会在类似库力台的聚会里策划,而在整个蒙古帝国里,较低级的头目及将领亦可召集较小的库力台会议。
不过,无论一个库力台会议是小还是大,都必须要有部落的长老出席,因为他们亦是军事行动的负责人。因此,在1241年窝阔台汗及1259年蒙哥汗两位君主离世时,蒙古军人都立即从维也纳及叙利亚撤兵,返回蒙古举行库里台会议,使当时的奥地利及马木留克王朝的军事压力得以消除。
库里台会议也算是早期的民主制度了,大家共同决定军事行动和大汗继承人,库里台大会最后的决议所有人都要执行的。
铁木真就是被库里台大会推举为蒙古的成吉思汗的,是大家共同推荐的,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传统,应该是四子托雷继承汗位的,但是铁木真指定了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如果只是将汗位指定给三子窝阔台并无不妥,毕竟当时的铁木真在蒙古的威望如日中天,所有人都会听从他的安排。
但是铁木真的骚操作来了,将汗位传给窝阔台后,为了弥补对四子托雷的亏欠,将蒙古最精锐的部队给了四子托雷,造成了蒙古事实上的分裂。
结果不出意外,蒙古的汗位最后转到了武力最强的托雷手上。
托雷有感于蒙古汗位传承制度的不稳定性,以及汉人嫡子继承制的优越性,托雷临死前将蒙古帝国的汗位传给了长子蒙哥。
如果不出意外,蒙哥的儿子将继承下一任汗位,并且蒙哥有五个儿子:长子班秃、次子阿速台、三子玉龙答失、四子昔里吉、五了辩都,古代人结婚早,蒙哥的儿子们都已经成年。
但是1259年,蒙哥率军攻打钓鱼城,久攻不克,更是被宋朝守军将领王坚率军用猛烈的炮火反击。蒙哥在作战中被石炮击中后负伤,死在军中。
蒙哥即位时四十一岁,去世时五十岁,在位九年的时间,干了两件事儿:一是清理反对他上位的窝阔台家族的后人。二是发动了西征和南征。第二件事情还没干得完,他根本还来不及考虑汗位继承的事情,就突然死掉了。所以蒙哥死后,汗位由谁来继承,成为所有蒙古皇室成员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按理说应该有蒙哥的长子继承汗位,毕竟蒙哥就是以长子的身份继承自托雷,但是蒙古在世时刚刚登上汗位,自己还在稳固自己的地位,根本还没有来得及培养儿子们的势力,相反,蒙哥的兄弟们都是手握兵权的人。
蒙哥有三个弟弟,在他攻打钓鱼城之时,蒙古本部只留了一个弟弟阿里不哥,另外一个兄弟忽必烈被他派去攻打湖北鄂州,还有一个兄弟旭烈兀正在攻打欧亚国家的路上。
蒙哥之死,引起了他三位兄弟对可汗之位的斗争,正在攻打欧亚的旭烈兀回去了,正在攻打鄂州的忽必烈也回去了,他们回去蒙古的唯一目的,便是为了跟阿里不哥争夺可汗之位。
由于蒙古没有指定下一任可汗的人选,以及蒙古有兄终弟及的制度,蒙哥的三个兄弟和五个儿子都有继承权。
这时候继承可汗的另一个标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战功。
若论战功,忽必烈、阿里不哥、旭烈兀、蒙哥的三子玉龙答失都有继承权,直接把蒙哥的其他四个儿子排除在外。
忽必烈负责攻打南宋,出兵比较晚,只打了两年,也没拿下什么地盘。
阿里不哥战功也不大,不过他是托雷的幼子。有幼子守灶的法统。
玉龙答失虽然是蒙哥的儿子,战功在蒙哥的五个儿子中算是大的,但是跟三个叔叔比,战功更显得微不足道,况且玉龙答失既不是长子,又不是幼子,而且辈分还低,年龄也小,有资格继承大汗之位,但是优势不大。
而旭烈兀的战功算是最大的,打下了西亚庞大的一片地盘。
由此可见,这几个人,若是按照对汗位继承的可能性做一个排位的话,肯定是旭烈兀排第一,阿里不哥排第二,忽必烈排第三,玉龙答失排第四。
因此,旭烈兀听到蒙哥去世的消息后,立刻停止了打得顺风顺水的战争,回撤。他想的是,只要他回到国内,召开库里台会议,他的胜算应该是最大的。所以,旭烈兀留下部分部队镇守叙利亚,自己率部东归。
但是,埃及马木留克王朝趁着旭烈兀攻率主力东返,攻占叙利亚,杀了镇守部队,旭烈兀愤怒至极,本想率军继续西征,但此时他和钦察汗国的别儿哥汗因为争夺阿塞拜疆爆发了战争,只好结束西征。
可是遗憾的是,旭烈兀隔得太远了。走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听到了忽必烈已经和阿里不哥打起来的消息。而恰恰在这时候,旭烈兀收到忽必烈一封信。
忽必烈在信中基本上表达一个意思:你只要支持我,我做了可汗之后,你在西边打下的地盘全部作为你的封地赐给你,并封你为这个新国家的大汗。并且这时候,旭烈兀即将做大汗的那些地盘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他的部队和拔都的兄弟别儿哥的部队发生了摩擦,他要是真和忽必烈打起来,别儿哥如果攻打他,就是腹背受敌。与此同时,旭烈兀也得到他在叙利亚留下的驻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叙利亚全部落入埃及人之手。一旦他和忽必烈打起来,埃及人也可能会在背后插一刀,所以他绝不会冒这个险。因此干脆同意了和忽必烈的联合。
于是自玉龙答失退出汗位争夺后,旭烈兀也放弃了汗位争夺。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争进行了5年,也就是从1259年到1264年,最后忽必烈在汉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同父同母的阿里不哥,夺取汗位。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忽必烈建立了大元,并且按照之前的约定,封旭烈兀伊尔汗,建立了伊尔汗国。
忽必烈即位后,开始按照汉人的传统继续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并且也立了嫡长子真金做了皇太子,但是真金突然病逝,太子之位空缺了出来。
按理说嫡长子去世后应该是嫡次子即位,按照汉人的传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真金是嫡长子,那木罕是嫡次子,真金排行老二,上边还有一个哥哥。
真金去世,嫡次子四皇子那木罕立为太子或者将真金的哥哥立为太子,这样符合汉人的传统,毕竟忽必烈自幼倾心汉学。
但是出于对真金的疼爱,忽必烈竟然想越过自己的儿子们直接在真金的儿子中选择一个,于是真金的嫡长子,三子铁穆耳成为忽必烈青睐的对象,时常将铁穆耳带在身边进行调校,朝中大臣一眼就能看出来忽必烈是想隔过儿子辈直接将大元的皇位传给铁穆耳的。
历史就是这么惊人的相似,一百年后的大明朱元璋也是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爱屋及乌,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炆,结果造成了后来的靖难之役,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造反成功,建立了永乐朝廷。
忽必烈想要立铁穆耳为皇孙的意图人尽皆知,但是忽必烈却还是在犹豫。
蒙古以战功立国,忽必烈的儿子们也都能征善战,但是也仅仅是能征善战,在治国方面,这些儿子们稍微欠缺一点,而在孙子辈中的铁穆耳则是难得的帝王之才。
忽必烈深知打江山需要能征善战的人,治理江山,还得需要儒家那一套治理方式。
忽必烈对自己儿子们是相当了解的,如果让儿子中的任何一个继承皇位,要不了多久,儿子们就会将汉人逼反,要想长久的统治汉人,就得用汉人的方法治理汉人。
在儿子们没有希望的前提下,忽必烈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孙子铁穆耳身上。
忽必烈原本想早早的立铁穆耳为皇太孙,为铁穆耳正名,让铁穆耳名正言顺的监国,学习治理国家的经验,但是忽必烈又深知,如果过早的确立铁穆耳为皇太孙,可能会让其他人过早的将矛头指向铁穆耳,不利于铁穆耳的成长。
因此,忽必烈一边悉心教导铁穆耳如何治理国家,虽然忽必烈自己治理国家的水平也一般,一边在朝堂上让铁穆耳培植自己的势力,但是铁穆耳也仅仅是掌握了朝堂上的文官势力,至于武将,没有战功的铁穆耳根本不能服众。
忽必烈希望自己多活几年,这样,就可以给铁穆耳多一些时间,让铁穆耳充分掌握朝堂。
忽必烈的身体确实也够争气,七十二岁了,依然健朗。
那木罕自然也看出了自己父皇忽必烈的意图。
如果忽必烈的皇位也是顺位继承的,那木罕可能也不会有非分之想。
但是忽必烈自己的皇位就是靠武力抢来的,这样那木罕看到了希望。
既然父亲可以抢叔叔、堂弟们的皇位,自己为什么不能抢侄子铁穆耳的皇位。
在那木罕看来,只要自己足够强大,自己就能像父亲一样夺得皇位。
因此,真金太子去世后,那木罕便在军中悄悄培植自己的势力,更是经常向父亲忽必烈请缨去剿灭各种汉人造反。
那木罕深知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不及父亲忽必烈,因此,那木罕知道,如果父亲在世一天,自己是断然不敢夺取皇位的,但是一旦父亲忽必烈去世,而皇位的继承人又不是自己,自己将义无反顾效法父亲,夺取皇位。
但是自从七年前崖山海战后,大元就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父亲忽必烈更是以各种理由不让自己走出大都,这让那木罕知道,父亲忽必烈这是故意削减自己在军中的势力和影响力。
原本那木罕想着大元征讨安南时自己可以挂帅出征,这样的话自己就可以掌握广东、广西五十万大军,征讨安南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在这些时间里,自己将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和培养自己的亲信,并且广州将军哈丹巴特尔更是自己的亲信,自己掌握征讨安南大军,那简直是如虎添翼。
但是父亲忽必烈似乎看到了自己的野心,因此,在征讨安南时,父亲忽必烈以安南多瘴气,不让自己挂帅出征,更是将自己的嫡系将领分散到军中。
那木罕知道父亲这是在提防自己,限制自己,为将来铁穆耳继位铺平道路。
皇位近在眼前,那木罕也不想与之失之交臂。
明明自己也能继承皇位,父亲为什么将皇位传给侄子,那木罕不甘心。
那木罕深知,只要自己手上有兵,哪怕父亲真的将皇位传给了侄子铁穆耳,自己也能将皇位抢过来。
真是有了这种想法,那木罕迫切的需要一个机会,一个带兵出征的机会。
父亲让哈丹巴特尔领兵征讨安南,但是仅仅是率领广东广西两省之兵,并且这两省的士兵大部分是汉人组成的,汉人军队不善战成为当时的共识,即使自己有了这两省的兵力,自己也未必打得过铁穆耳掌握的蒙古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