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 第1217章 讨论远不如行动,且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17章 讨论远不如行动,且看

“李大师”表演完毕,最后引出了自家媳妇儿的酒店管理公司。

有人可能觉得是设计好的有意为之,动机不纯。可脏师兄却知道,这是李乐的老毛病,放羊上山,走一路拉一路。

就像最早的丰禾,之后的长乐教育,再之后,沪海的那层楼,姑苏的青年公寓。

只是不知道这次,李秃子的运气还能不能像前几次这么好。

村委会最后还是依靠“集体决议”,确定了合作搞旅游开发的意见。具体的事儿,还有的谈,但至少,从现在开始,北峪村手里有了一个与国际知名酒店集团的合作方向。对比佳宇公司,着实有了对着打擂台的底气。

说了说之后的方案规划制定的事情,李乐几人又一次婉拒了鲁达请客,颠儿颠儿回了城区。

几人凑一起,吃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哪儿吃。

最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小南门。

只不过前年开始,海淀镇开始拆迁,过去遗存在燕大人几十年记忆里的老虎洞,军机处,长征食堂,一洞天,日杂店,书店,一点点的消失殆尽,路过时,除了感叹一句世事无常,无可奈何。

四人围着海淀镇转了一圈儿,缅怀了一下,去了“麦教”边上的美食一条街,选了一新开的号称三院肛肠科联营单位的爆辣赣菜馆子。

有名人跟着,而且是在自家学校附近,想吃的顺快点儿,自然得遮掩一番,好在小李厨子的车里,有还没用完的半打猪嘴口罩。

“戴上,还成,看不出来,你脸不大。”

“你别吱声,跟在李乐后面。”

“你颠着脚走。”

“要不,我回去吧。”

“别废话,走你!”张凤鸾一拉,四人怀着“必死”的心情,钻进了饭馆儿。

包间,雅座,点菜,“噗噗噗噗”,四声戳破一次性餐具的响动,“哗啦哗啦”,不约而同的涮起筷子。

“诶,李乐,你这论文到底啥题目?”杜恒甩了甩筷子,又开始涮勺子,“咣当哐当”的。

“失地,农民。”

“我就说,你怎么对北峪村的事儿,这么上心。”

“也没吧,有感而发。”

“这人,肯定没憋啥好屁。学社会学的,心脏呢。”

“这话说的。还能有你们学法律的心脏?”

“怎么,你想把北峪村当个长期的点儿跟踪着?”撒师兄略懂。

李乐摇摇头,“算,也不算,就是想看看,换个模式下,一个村子的发展路径。而且,算是碰着了。这里面还存在违规的行为,”

“嚯,这是当做样本了?那你这成本可不低。”

“成本啥,你要是知道这孙子在辽省吉省弄得几个厂子,这点,洒洒水啦。”

“那也不能这么说,也得有效益的,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啊对对对,是可以泡来的。”

“脏师兄,是不是觉得小弟的拳头不够硬?”

“张凤鸾,你别惹他,咱仨加一起乘三都够呛。”杜恒笑道,又递给李乐一张面巾纸,“不过,乡村问题,尤其对你们专业来说,是一门大学问。”

李乐笑了笑,“其实,我倒不觉得,乡村问题只是乡村的问题。”

“什么意思?”

“就是,自从我们开始接触现代化工业化以来,乡村就逐渐变成了一个问题,而在此前几千年的历史中,乡村不是我们的问题,乡村就是我们本身。它只是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才被人为的成为了一个问题。”

(琢磨呢,)

一段绕口令式的话,反倒让三个人低头琢磨半天。

都是燕大里神仙级别的高智商人类,稍微动动脑子,就能听出来,这短短的两句,里面蕴含的信息量,很大。

“说说呗,还没上菜,嘴都闲着呢。”撒师兄笑了笑。

“你怎么也这么有求知欲?”脏师兄指了指。

“活到老,学到老。”

李乐耸耸肩,“呵呵呵,倒也不算是,就是最近写论文写魔怔了。”

“怎么想的?”品出味儿的杜恒问道。

“我就想啊,都说问题问题,可到底说的是什么呢?一开始,我能体会到的,就是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缺资源。简言之,没有钱、人力资源的注入,传统小农经济该如何转型成现代农业。不管这个现代农业是生态农、是机械化、是农文旅体一体化,这个转型的过程中,都需要资源注入。”

“那么到新时代,要全面、协调、还要可持续发展,资源要怎么注入乡村?有人说,要资金下乡。可我们都知道,资金是短视的,而农业是个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事,有多少资金能够在长期见不到效果的情况下,依旧有耐心持续投入?突然撤了你怎么办?”

“后来,我又想到,可以依靠乡土情结,可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当你把一个村子当成企业来交给一个企业家来经营,那会出现什么?”

“等到最近这几天跟着胜利在北峪村周围的几个村子转了转,我又回到了教员的理论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织化程度,等等等等。越看,越感自己的浅薄,只觉得,还是得滚出了一身泥巴,才能有足够的理解和体会,才能有足够的认知。”

“呵呵呵,看到没,这才是真的做学术的一个样子。”张凤鸾一指李乐,对两人笑道。

杜恒点点头,“李乐这是钻了进去的样子,头发都少了不少吧。”

“去去去,我这是圆寸,头型如此。”

“诶,那学习了,有什么心得?”撒师兄问。

李乐咂咂嘴,“隐约就觉得,所谓的资金,带头人什么的,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勾兑一下村民的素质,对文化心理的转化起到一定的作用,都是表。根本,还在于组织的注入,农村需要雪中送炭的力量,不计较得失收益的资源方,只有依靠组织的强执行力才能做得到,还是得坚持组织的领导。”

说到这,包间里沉默了好一会儿,张凤鸾忽然一拍李乐的肩膀,叹口气道,“想想,我们反而不如你纯粹了。”

“得,可别这么说,大家都有一份心,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诶,上菜了,开吃,开吃,今天杜师兄请客啊,今年你们丕铨所挣了我不少钱,我可得吃回来点儿。”

“噫,出息!”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昨晚上一顿拉屎都得冒汗的赣省小炒,让李乐一大早,夹着屁股,迈着小碎步到了惠庆的办公室等人。

“来这么早?”

惠庆进门时,就瞧见伏案努力ing李乐,笑了笑。毕竟,认真学习的孩子,大人都喜欢。

“啊,惠老师,这不是这几天在北峪村还有北峪村附近的村子转了几天么,赶着回来查查资料。”

“怎么样,对写论文有收获?”

“论文倒没什么,按部就班的,就是这些天一直在琢磨些问题。”

“想找我聊聊?”

“嗯。”

“成,说吧。我听听。”

“我先给您倒茶哈。”小李狗腿子的形象溢于言表,忙起身拉开惠庆的凳子,沏上茶水,等惠庆坐定,抿了口,这才把心里的疑问说了说。

惠庆一开始听,只是面无表情的嗯嗯着,之后,慢慢的,脸上显了笑容。

再之后,摸出根烟来,点上,袅袅青烟里,张口慢悠悠说道。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和现实中,农,立国之本。”

“过往,田园、乡居,士人远庙堂、隐逸,高洁的心灵寄托。然至清末民初,乡村的形象却日益负面。条件恶劣、卫生欠缺、经济落后等等观念,演变成了固定的思维。但,真是如此么?”

“过去所谓城乡,国都与乡鄙、庙堂与江湖,乃至出世入世,一切源头,自于现代化城乡的概念的扩大,生活方式的差别逐渐加剧与固化。城市文化构建的标准和知识体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把乡村列为研究对象。”

“人为的制造出一个乡村的形象。一方面延续并且放大了既有乡村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基本不承认传统乡村生活的特点与正面价值。

“而乡村问题也被发现甚至是发明出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最。”

“带引号的知识分子以都市目光来观察和描绘农村形象。现代化的社会赋予的物质主义、工业至上与世界市场,将城乡差距日益加剧,都市成为先进文明现代象征,乡村沦为反面。一些穿上皮鞋,西装的人,开始自觉不自觉地用城市的立场和逻辑来观察、思考、讲述乡村,用同情的眼光来试图拯救农村。”

“农村的形象任由这些人塑造捏造,真正生活在乡村的农民们,却难以发出声音和表现主观意识。于是便处处是问题。”

“你能想到这一点,不错,说明,走下去是对的,是正确的。还记得费老师怎么说的么?”

李乐点点头,“记得。接地气的书生。”

“对咯,接地气,接农气,接乡村气,俯下身,闻一闻土地的味道,分的清韭菜和蒜苗,再去看,你就能明白,乡村,真正需要表达的是什么。把自己,当成一个农人。”

惠庆撕开一页纸,写下一个地址和号码,递给李乐。

“这是啥?”

“梅苹的联系方式,你去找她,让她帮帮你。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她研究的比我深入。”

哦哟?大师姐的?这就.....李乐的眼神里忽然一股名为“八卦”的火苗升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