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 RVF)是裂谷热病毒引起反刍动物和人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山羊和牛,其流行特征是妊娠动物出现大批流产,新生动物的病死率急剧上升,同时伴有人群的发病和死亡。该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被oIE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

该病于1915年前后在肯尼亚的牲畜中发现,但直到1931年才从非洲大裂谷的一只绵羊中分离得到病毒,根据病原分离地将该病命名为“裂谷热”。

目前不仅在整个非洲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而且已波及亚洲的沙特阿拉伯和也门。1977-1978年埃及发生大流行,不仅引起大量动物死亡,而且导致数百万人感染,近千人死亡。最近的一次是2007年,肯尼亚暴发该病,夺去了140人的生命。我国目前尚无该病发生的报道。

【病原】

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白蛉热病毒属(phlebovirus),也称为立夫特谷热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具有布尼亚病毒的典型特征。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大(L)、中(m)、小(S)3个RNA节段组成,主要编码8个蛋白。病毒粒子直径为90~110 nm,有囊膜,呈球形。裂谷热病毒能够凝集鸡、小鼠、豚鼠和人的o型红细胞,感染组织的病毒提取物也具有较高的血凝滴度。目前尚未发现裂谷热病毒的变异株。

该病毒可在Vero 细胞、bhK-21细胞、蚊c6\/36细胞等传代细胞以及牛和羊的原代肾和睾丸细胞中增殖,并可形成细胞病变。

该病毒抵抗力强,在低温或冻干状态下能够长期存活,血清中的病毒在-4c时能够存活3年,室温下可存活3个月,56°c可存活3d。对去污剂和酸性环境敏感,ph3.0时迅速被灭活,ph低于6.2时即使是在-60c也会很快失去活性,能够被乙醚、氯仿、脱氧胆酸钠等脂溶剂和甲醛等消毒剂灭活。

【流行病学】

该病毒感染谱较广,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其中以绵羊、山羊、牛、水牛、骆驼和人最为敏感;绵羊的发病最为严重,其次是牛和山羊,羔羊的致死率可达90%,成年绵羊的致死率为25%。其他动物如猴、驴、马、犬、猫、羚羊以及小鼠、大鼠、豚鼠、田鼠等啮齿动物也对本病易感。各种年龄的动物均易感,但幼龄动物的病死率更高。

该病主要通过蚊吸血进行传播,现已发现20种以上的蚊子(包括蚊卵)可传播该病毒。 库蚊和伊蚊最常见。

健康动物与悲病动物一起饲时可发生同居感染,肉食动物可因在食地染动物组织而发病,胎儿可发生子宫内感染。

在非洲,吸齿动物及其他野生动物是该病毒的储藏宿主。除蚊子吸血传播外,人类大多数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面引起感染。动物及媒介的移动可造成该病的远距离传播。随着贸易和人员流动的频繁,通过交通工具携带感染昆虫或人使该病传播的潜在危险性大幅度增加。

该病的流行呈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晚夏显现,晚秋结束。其流行与传播亦与周期性的大量降水密切相关,当在绵羊群、牛群等易感动物群体所在地发生大面积降水时,常会发生爆炸式的大流行。20世纪30年代的肯尼亚大裂谷暴发的疫情以及70年代的埃及裂谷热大流行,均与上述地区大范围降水有关。

【致病机制】

裂谷热病毒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病毒通过蚊虫叮咬或其他途径感染机体后,首先在原发病灶的邻近组织中增殖,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此时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继而病毒随血流向机体各个组织扩散,可引起局灶性感染和炎症,最常见的是脑炎和视网膜炎。

肝组织受感染最为严重,凝血酶原时间降至正常人的50%以下。严重的病毒血症及肝损伤产生的坏死产物,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管炎和肝坏死是导致出血的关键性因素,肝损伤后期,由于纤维素在肾小球内的沉着,导致肾损伤,出现少尿甚至无尿,最后出现肾功能衰竭。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在不同动物稍有差异,短者为12h,长者达3~4d。临床症状因动物种类和年龄的不同而表现各异,但其共同特点是发热、黄疸和流产。发病动物多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

1.绵羊

个别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多为急性感染,潜伏期非常短,主要表现为发热、步态不稳、呕吐,可视黏膜有出血或淤血,鼻腔流黏性带血分泌物,腹泻且粪便呈黑色或血样,病程1~3 d,羊群发病率可达100%,病死率可达40%~60%。

羔羊潜伏期为12~36 h,感染后体温突然升高达41c,呈明显的双相热型并持续到临死之前。病羔精神沉郁、厌食、血尿、肌肉震颤、脉搏加快、呼吸困难、不愿活动,病程1~2d,最急性的病羔可能不显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1周龄内羔羊的病死率可达95%以上。

成年绵羊多为亚急性或隐性感染,病羊表现为发热、厌食和虚弱,部分羊出现呕吐和腹痛症状。妊娠母羊见黄疸、高热、血尿、腹泻、全身衰弱等,可在疾病的急性期或康复期出现大批流产或产弱羔。成年绵羊的病死率通常为15%~30%。

2.牛

通常具有黄疸表现,流泪、流涎,泌乳牛产乳量迅速下降或泌乳停止,病死率10%左右。

3.山羊

临床症状与绵羊相似,但没有绵羊严重。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局限性肝坏死,大多数内脏器官出现淤血点或淤血斑肺出现气肿或水肿,脾脏、淋巴结、肾上腺轻度肿大,整个胃肠道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也可见腹水、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这些渗出液常被血液所浸染。尸体有时出现黄疸。

不同动物的肝脏病变基本相同,但不同年龄动物的病变程度稍有差异,以流产胎儿的病变最严重。

新生羔羊的肝脏中度或严重肿大,质地柔软、易脆,呈黄褐色或暗红褐色,表面有不规则充血斑,肝实质中有多量灰白色的坏死灶;成年羊病变较轻,肝实质中可见红色或灰白色针尖样坏死点,胆囊壁出血或水肿。

羔羊除肝病变外,皱胃黏膜常有大量的小出血点,小肠和皱胃内容物呈巧克力色,脾脏和淋巴结肿大、水肿,有出血点。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可见肝小叶中心凝固性坏死并向其余的肝实质扩散;坏死灶内有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或颗粒。年龄较大的动物,肝坏死常局限于个别肝小叶。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即反刍动物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大批流产和幼龄动物的大量死亡,剖检具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与发病动物接触的人具有急性发热性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结合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检测手段对该病进行诊断。

1. 病原学诊断

可通过采集患病动物的全血、肝脏、脾脏和脑等病料组织或样品进行反向被动凝集试验、免疫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技术或ELISA直接检测病毒抗原。由于感染动物的血样和组织中含有大量病毒,较易分离和鉴定病毒。

裂谷热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繁殖,一般多用Vero细胞和bhK-21细胞,细胞病变一般在24~48h出现,极少数可延长至6d;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最早可在接种后12h通过荧光抗体技术检查出来。

该病毒还可用全血或组织悬液通过脑内或腹腔接种小鼠分离,病鼠常于出现神经症状后3~8d死亡。分离到的病毒可用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ELISA进行鉴定。

2.血清学诊断

可用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技术或ELISA进行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辅助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最简便,但特异性不高,需要对血清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中和试验包括微量中和试验、蚀斑减少中和试验、小鼠中和试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检查动物群体早期感染,也能进行感染动物与免疫动物的抗体检测,但由于只能使用活病毒进行试验,故不适于非疫区使用。

ELISA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灵敏度,是进行RVF早期快速检测的常用方法。

对于无RVF国家,ELISA、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技术、补体结合试验、放射免疫技术等方法,均可用于该病毒的检测。

3.分子生物学诊断

可用Rt-pcR检测病毒RNA进行早期诊断,包括巢式Rt-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等。

另外,还可以采用病料匀浆后的上清液作为抗原进行病毒中和试验,利用病毒感染的肝、脾、脑、细胞培养物涂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及用免疫酶技术、免疫扩散试验检查血清中的病毒等。肝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切片也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4.鉴别诊断

本病在临床上需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布鲁菌病、q热等发热性、脑炎及病毒性出血热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血清学诊断时应注意本病毒与白蛉热病毒属中其他病毒成员的血清型交叉反应以及感染动物与免疫动物的鉴别诊断。

【防控】

在非洲等有疫区的国家,裂谷热疫情一经确认,疫区内所有感染动物和疑似感染动物都将全部扑杀,并对尸体进行焚烧、深埋,清除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被其污染场所进行消毒等无害化处理。

受威胁区动物实行全部紧急免疫,同时严格控制疫区动物、动物产品以及人员的流通和出入。

受该病威胁国家或地区的易感动物可接种灭活疫苗加以预防。

此外,在疫区开展蚊虫杀灭也是防控该病传播和蔓延的有效手段。为防止该病传入我国,应加强国境检疫,禁止从疫区引进动物及其产品。进口反刍动物及其产品时要严格入境检疫,一旦检出该病,则立即进行扑杀和销毁处理,对相关运输工具要进行隔离与消毒。

同时,在反刍动物倒养密度高且与非洲动物产品贸易来往频繁的地区要加强疫情监测,如发现疑似疫情,及时报告并果断采取控制措施。另外,我国疫控部门应建立针对裂谷热的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

【公共卫生】

在动物裂谷热疫情暴发地区,常常伴有人感染裂谷热的病例。蚊子叮咬传播是人感染裂谷热的重要途径,但绝大多数人间感染是通过宰杀、接生、兽医诊疗或试验期间接触患病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病毒所造成的。因此,牧民、农民、鲁医、动物养殖和屠宰工人以及从事病原操作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等职业人员,是裂谷热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至今尚无裂谷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报道。

任何年龄段均可感染裂谷热病毒并发病,但儿童发病较少,男性多于女性。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后表现不一,呈隐性经过或为严重的流感样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全身乏力,有时会恶心、呕吐,部分出现结膜炎及畏光现象,病程可持续几天。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视网膜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失明,有时可导致脑炎或出血性肝炎,发展为出血热症候群,伴随黄疸和出血现象,病死率可高达50%。裂谷热病毒为三级生物安全防范水平的病原,曾经引起实验室人员的严重感染。因此,凡与患病动物或其病原接触的人员必须提前进行免疫接种;开展病原学研究的人员还应配备呼吸保护装备,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条件下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