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 > 七、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4)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七、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4)

3.科学实施药物预防的原则和方法

针对上述药物预防的弊端和误区,在生产实践中应注意坚持以下科学用药原则和方法:

一是选择合适的药物。

预防用药一般选用常规药物即常用的一线药物即可,例如青霉素、喹乙醇、诺氟沙星等。

特殊情况下,预防疾病的目标很明确时可选用特定药物,例如因季节变化而要预防猪气喘病时,可选用泰乐菌素或支原净。

二是严格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

预防用药种类不宜超过两种,剂量、用法应以药物制造商推荐的用量和方法为依据。

特殊情况下可以灵活变动,例如在疫病流行期可把预防剂量提高到治疗剂量。

三是掌握好用药时间和时机,做到定期、间断和灵活用药。

在无疫情流行、动物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每个月定期只用一个疗程(5d左右)的预防药物即可。

有疫情发生时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用药时间或疗程。

当天气变化、更换饲料、断乳、转群、长途运输、某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时,可随时或提前1d给予药物预防,以避免应激而诱发疫病。

四是穿梭用药,定期更换。

一个养殖场或一个动物群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应定期更换、交叉使用几种药物。

一般一种药物连续使用一年左右即可考虑更换。

五是注意经料给药应将药物搅拌均匀,

特别是小型养殖场手工拌料更要注意,采取由少到多、逐级混合的搅拌方法比较可靠。

经水给药则应注意让药物充分溶解。

4.重视药物残留和禁用药物问题

药物残留(drug residues)又称兽药残留(animaldrug residues),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储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在动物性食品中任何可食部分的残留。

广义上的兽药残留除了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外,也包括药物饲料添加剂、动物接触或食入的环境中污染物如重金属、真菌毒素、农药等。

目前造成严重威胁的残留兽药主要有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抗球虫药、激素类和驱虫药类,由于对人有毒害作用,因此是各国兽药残留监控的重要内容。

兽药通常是由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用作饲料添加剂和食品保鲜时而造成对食品的污染。

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不正确用药,例如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及动物种类不符合用药要求;

二是未执行休药期的规定,在休药期以前屠宰动物;

三是使用违禁药物,即规定不许使用的药物。

另外,动物个体代谢差异也是导致兽药残留超标的原因。

据估计,目前我国抗菌药物的年使用量在8000t以上,由于广大农牧民对合理用药知识掌握甚少,用药技术水平较低,用药不规范,没有遵守国家发布的允许使用的兽药品种和停药期规定,容易造成药物的滥用和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

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人长期摄入含兽药的动物性食品后,药物不断在人体内蓄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

如磺胺类药物可引起肾损害,特别是乙酰化磺胺在尿中溶解度低,析出结晶后对肾脏损害更大。

经常食用一些含低剂量抗菌药物的食品还能使易感个体出现过敏反应,这些药物包括青霉素、四环素、磺胺胺类药物及某些氨基糖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生素抗体,造成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呋喃类引起人体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反应和过敏反应,表现在以周围神经炎、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过敏反应。

磺胺类药物的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药热。

青霉素引起的变态反应,轻者表现为接触性皮炎和皮肤反应,严重者表现为致死性过敏性休克。

动物在经常反复接触某一种抗菌药物后,其体内的敏感菌株将受到选择性地抑制,细菌产生耐药性,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使疾病治疗变得困难。

人体经常食用含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动物体内的耐药菌株可传播给人体,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就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延误正常的治疗。

人类长期食用低剂量的抗生素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也能引起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世界上一些地区的沙门菌、肠道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病菌已经产生抗药性。

人与人、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的细菌存在着耐药基因的传递。

由于耐药菌株很容易在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转移,从正在或曾与抗生素接触的人中均可发现大量耐药质粒。

迄今为止,具有耐药性的微生物通过动物性食品转移到人体内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在动物体内外均能产生耐药性,而且当其对一种磺胺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磺胺药物也会产生交叉耐药性(但耐磺胺的细菌对其他抗菌药物仍然敏感)。

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人类不得不持续进行抗菌药物的更新换代。

在这场人与细菌的“赛跑”中,细菌总是处于“领先地位”,因为人们研制、开发新药物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

所以,为防止病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在疫病防控中应尽量少使用抗生素。所有抗菌药物应先用于人类,再用于伴侣动物,最后用于食用动物。

兽药残留对人类的另一危害是引起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在正常条件下,人体肠道内的菌群与人体相互适应,如某些菌群能抑制其他菌群的过度繁殖,某些菌群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以供机体使用。

药物残留(食品中长期或超量含有抗菌药物)会使这种平衡发生紊乱,导致一些有益菌死亡,使菌群的平衡失调,从而引起长期的腹泻或维生素缺乏等反应,对人体造成危害。

除以上影响外,兽药残留还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作用。

另外,药物残留对环境也有影响。

药物进入动物机体后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随类、尿等排泄物排出。残留的药物在环境中仍具有活性,会对土壤微生物及昆虫等造成影响。

据报道,在用动物排泄物施肥的土壤中检查到了金霉素的残留。

我国在50年前杀蝗虫所使用的ddt,至今还残留在土壤内。兔子食用在这种土壤上生长的小麦,从其肉中可检出ddt。

近年来,人类的肿瘤发生率不断升高,人们怀疑与环境污染及动物食品药残有关。

雌激素、硝基呋喃类、砷制剂等都已证明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当人们长期食用含有“三致”作用的食品时,这些残留物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