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养殖问题
·养殖方式落后、卫生条件差;
·疫病防疫不规范;
·日常管理不到位,环境污染严重;
·饲养密度不合理;
·育成期饲养差。
鸭瘟
duck plague, dp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临床症状
五、病理变化
六、诊断
七、防制
一、概述
1、鸭瘟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或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和鹅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脚发软无力,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
2、食道黏膜有出血点,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或溃疡,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食道与腺胃膨大部的交界处有出血坏死乃至溃疡,肝有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及出血点。
3、本病于1923年在荷兰首先发现,1949年定名。
现已遍布世界绝大多数养鸭、鹅地区及野生水禽的主要迁栖地。
1957-1965年间,在我国沿海多个省区广为流行,华南农业大学黄引贤最早报道本病。
二、病原学
1、鸭瘟病毒(dpV)属疱疹病毒科,马立克病毒属,学名为鸭疱疹病毒1型。
基因组为dNA,有囊膜,球形,直径160~180纳米。
2、鸭胚成纤维细胞(cpE,核内包涵体)来分离病毒。
3、血清型:
dp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各毒株之间的毒力明显不同,有交叉免疫保护力;
4、培养特性:
易在9-14日龄鸭胚和13-15日龄鹅胚中繁殖,并引起胚胎死亡(感染后4-6d),致死的胚体出血、水肿、肝出血坏死,部分绒毛尿囊膜上有灰白色坏死灶;
鸭胚毒适应于鸡胚后对鸡的毒力增强,故应注意鸡胚化鸭瘟弱毒疫苗的使用,严防感染鸡。
5、体内分布:
病毒在病鸭各组织具有广泛的嗜性,法氏囊、脾、肝、脑、食道、肺、泄殖腔等含毒量最高。
6、抵抗力:
对热敏感,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
本病毒对对脂溶剂敏感,比如对乙醚、氯仿敏感。
在ph7.8-9.0条件下经6h滴度未见降低,但在ph3和ph11时,病毒被迅速灭活。
dpV对常用消毒药抵抗力不强。
三、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
不同龄期、性别、品种的鸭均可发生典型的鸭瘟,成鸭(特别是盛产期的母鸭和种鸭)发病较多;
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该病,以番鸭、麻鸭、棉鸭和天府肉鸭易感性最高,北京鸭次之。
在自然流行时,成年鸭和产蛋鸭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放牧鸭较舍饲鸭更易感染发病,1月龄以下雏鸭发病较少。
2.传染源:
病鸭和带毒鸭、野生水禽(自然疫源),同群放牧、经粪便污染介质(用具、人员、水域)感染。
三叉神经潜伏感染鸭。
3.传播途径:
本病可通过易感鸭与病鸭直接接触传播。
本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消化道,也存在经交配、眼结膜或呼吸道传染的可能性。
4.集约化养殖鸭季节性不明显,散养鸭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严重。
四、临床症状
1、鸭瘟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4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4天。
2、病初体温升高(43c以上),呈稽留热。
病鸭表现精神萎顿头颈缩起,食欲减少或停食,饮水量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
3、病鸭两翅下垂,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严重的静卧地上不愿走动。
驱赶时,则见两翅扑地而走,走几步后又蹲伏于地上。
当病鸭两脚完全麻痹时,伏卧不起。
病鸭不愿下池。
4、流泪和眼周皮肤水肿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
i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黏液或脓性分泌物),眼皮粘连而不能张开,严重者眼周皮肤肿胀或翻出于眼眶外。
ii翻开眼睑可见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
5、头颈部肿胀是鸭瘟的又一特征性症状,俗称“大头瘟”。
6、病鸭常发生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黏膜外翻,肛周羽毛被严重污染并结块。用手翻开肛门时,可见泄殖腔黏膜有黄绿色的假膜,不易剥离。
7、病鸭从鼻腔流出稀薄和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发出鼻塞音,叫声嘶哑,个别鸭频繁咳嗽。
8、病死鸭临死前体温下降,极度衰竭,不久即死亡。
五、病理变化
1、头颈肿胀病例: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
2、特征病变一:
患鸭食道黏膜有假膜覆盖、纵行条斑。
i
特别是舌根、咽部和上颚粘膜表面有淡黄色的假膜覆盖,刮落后露出鲜红色出血性溃疡
ii
最典型的是食道黏膜纵行条斑和小出血点,肠粘膜出血、充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
3、特征病变 二:泄殖腔黏膜假膜。
4、肠道环状出血。
小肠淋巴环肿大、出血,呈“戒指”样。
5、具诊断意义:肝肿大,但有小点出血和坏死。直肠严重出血。
6、腺胃与食道交界处出血带。
7、产蛋期母鸭卵巢弥漫性出血。
8、雏鸭感染鸭瘟病毒时,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有针尖状的坏死灶,囊腔充满白色的凝固性渗出物。
六、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症状及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禽流感、禽副黏病毒感染、雏鸭病毒性肝炎、小鹅瘟
(1)临床上应将鸭瘟与鸭霍乱(鸭巴氏杆菌病)进行鉴别,鸭霍乱病程明显比鸭瘟短。
(2)鸭霍乱可于肠道出现明显出血,但不造成头颈肿胀,缺乏肠道溃疡及食道和泄殖腔黏膜表面的假膜。
亦可取病死鸭的心血或肝作抹片,经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
(3)鸭霍乱:
病鸭口鼻流出黏液,呼吸困难,张口呼吸,不时摇头,以甩出鼻腔和喉头黏液,俗称“摇头瘟”;
病鸭关节发热,肿胀,伏地不动,不愿下水,强行驱赶跛行数步在此伏卧。
(4)青霉素、磺胺等抗菌药物对鸭霍乱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而对鸭瘟无效。
2、实验室诊断:
(1)分子检验:
鸭瘟病毒基因组核酸中保守区段的pcR检测;
(2)病毒分离、鉴定:
取肝、脾等组织,无菌处理后接种于9-14日龄非免疫鸭胚;鸭胚在接种后4-6天死亡。
也可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根据细胞病变(cpE)作初步诊断。
或将病料肌肉接种于1日龄非免疫健康鸭0.2ml\/只,攻毒3-12天观察是否出现特征性症状和病变;
血清学试验:常用中和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ELISA等。
七、防制
1、综合防制措施
(1)引种、建议、隔离饲养(2周)、避免污染区放牧。
(2)定期消毒(被病毒污染的饲料要高温消毒,饮用水可用碘氯类消毒药消毒。工作人员的衣、帽及饲养所用工具也要严格消毒)。
2、疫苗接种
(1)在受威胁区内,所有鸭、鹅应注射鸭瘟鸡胚化弱毒疫苗。
(2)产蛋鸭宜安排在停产期或开产前一个月注射,间隔6~12个月再免疫一次。
(3)肉鸭一般在20日龄以上注射一次即可。
3、疫情处理
发生鸭瘟应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必要时剂量加倍,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现本病时按照实际情况上报疫情,划定疫区,并立即采取封锁隔离、消毒和紧急免疫接种等综合措施。
集合病鸭发病,可采取隔离或扑杀。
思考题
·dp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