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山接到南方有关组织部门要他赶紧返回南方省的电话后,在老家新建的高大宽敞的大北房里,屁股还没坐热,就立刻返回了南方省。回到南方省后,有关组织部门告诉杨学山,南方省是全国最大的食糖生产地区,目前全国对食糖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必须加快糖厂建设,并要以最快的速度投产,以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要求杨学山尽快回到贵县糖厂领导压榨车间工作。
之后,杨学山立刻把家安在了糖厂,并又白加黑地拼命工作起来。
1957年夏天,在糖厂干了大半年的杨学山,觉得对工业不熟悉,还是想回到农村部门,干自己熟悉的农业工作。于是就尝试着给南方省委书记写了封信。让杨学山没想到的是,省委组织部门很快就把他调到了兴安县搞农村工作。
杨学山到兴安县委报到时,兴安县委任命杨学山为一农村工作组长,让杨学山带领一个工作组,下乡到农村一线开展工作。
在兴安县过渡了一段时间后,杨学山被正式任命为权州县县委委员,农村工作部副部长。
1957年10月,刚刚上任的杨学山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权州县的农村工作中,他带领一个工作组到偏远贫困的永穗乡下乡。当时南方省的道路交通很差,通往山区乡村的公路还没建立起来,杨学山带领工作组步行两天,才到达永穗乡。到了永穗乡,杨学山把行李往小学校一放,带头来到田间地头帮助村民刨红薯。
大约一个月后,为了尽快改变永穗乡干旱缺少水的局面,上级决定在万乡河上游和湘江间挖条大渠,把万乡河上游的水经龙水镇引到东部的永穗乡。这条大渠不仅可以使永穗乡的大片土地变为旱涝保收的良田,还能灌溉万乡河和湘江河间的万顷土地。
杨学山把划分给永穗乡的地段,再分段包给永穗乡各大队,让各大队间进行比赛。以加快水渠的修建速度。他本人则蹲到实力最弱的大队,并手挑肩扛身先士卒地干起来。
一天下大雨,杨学山正光着膀子赤着脚往大堤上担泥时,乡助理跑来告诉杨学山,家里来电话,妻子生了个千金,叫赶快回去照看。
杨学山放下担子,直起腰来,用手抹掉脸上遮挡视线的雨水,看了看各大队热火朝天力争上游的劳动场面,又抬起头向远处看了看,见其他乡都在冒着大雨你追我赶地大干,就决定继续带领永穗乡修水渠,等把大渠建成后再回家照看妻子和孩子。
这样,杨学山直到水渠建好后才回到家。那时他的千金都快百日了!
可想而知,妻子见到杨学有多么气愤。
见爱人气得嘴唇都发紫了,杨学山赶紧又赔笑脸,又小心翼翼地向爱人解释说:修引水渠是上面的统一行动,为了尽快把水渠建成,上级把水渠分成了若干段,分派给了各乡,各乡接到任务后,都争先恐后地往前赶,都怕落在别的乡后边,他作为永穗乡修渠的带头人,在工程关键时刻回家,肯定会影响永穗乡修建水渠的进度,永穗乡就会拖了县里的后腿,进而就会影响大渠如期引水,县委领导肯定对永穗乡非常不满意,县委领导会在大会小会上点名批评他杨学山的,让他杨学山在县里丢人现眼。
杨学山说完后,“当!”的一声,爱人韦美娟把手中的勺子用力往桌上一敲,说:“你怕丢人?你就不怕死人啊?你就不怕我生孩子大流血死了?”
听爱人这么一说,杨学山才想起来,女人生孩子如同过鬼门关,心里非常愧疚,又赶紧说好话,又帮助妻子带孩子,又砍柴生火做饭,又收拾房子等。
后来,杨学山好说歹说,才把爱人的气消下去。
消了气的韦美娟知道家里指望不上杨学山,把小侄女请来帮忙,放杨学山回到永穗乡去了。
回到永穗乡的杨学山又一心扑在当时先进的水稻的小株密植栽培法的推广上。他先是自己请教技术员,并熬夜钻研水稻小株密植的方法。之后,又召开各村干部会议,让技术员给各村干部讲解,并当场做示范。之后,杨学山又挨个考核各村干部,看他们是否完全掌握了水稻的小株密植法。然后,又下到各村,督导各村干部召开各村村民大会,叫村干部现场向各户农民推广水稻的小株密植先进技术,务求不落一户一人。
在杨学山精心组织、有序协调和密切监督下,永穗乡的水稻小株密植取得了巨大成功。
地委有关领导下乡到永穗乡巡查时,对永穗乡的水稻小株密植方法的推广,赞不绝口,不断对随身来巡查的干部们说:“永穗乡各大队的水稻小株密植的行距和株距都整整齐齐,好像出自一人之手!看了令人佩服。”
后来,永穗县的县长召集各乡书记、乡长等乡领导在永穗乡开现场会,让各乡领导参观永穗乡的水稻小株密植方法的推广情况,并命令各乡领导率众来永穗乡参观学习,以促进水稻小株密植方法尽快在全县推广开来。
县委对杨学山在永穗乡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表彰,给杨学山颁发了多个奖状和证书。
之后,县委又让杨学山全力抓全县的林业工作。杨学山又一头扎进了权州县的林业工作,并在林业部门又取得了优异成绩,又得到表彰,这次表彰不是县上的表彰,是省上的表彰!
1961年权州县干部调整:权州县长调到其他专署当了副专员;瑶族自治区区长调任权州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权州县县委书记和书记处书记几个人也都是从当地选拔的土生土长的民族干部,按资历和文化程度都不如杨学山。杨学山原位无动,还是农村工作部副部长,负责县农、林、水三个部门的工作。
看到权州县这样的干部调整,杨学山明白了:中央使用干部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考虑少数民族干部在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间的沟通等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优势,并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聚居地域的政局稳定,国家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域启动了着重培养、提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南下干部南下建立人民政权的历史使命已经圆满完成。
杨学山站在漓江河畔,望着环境越来越美的南方省大地,回顾自己一路走来,感慨万千:1950年南下南方省时,刚到南方省的岭川县就遭到山上土匪的夜袭,差点儿被号称二千多的土匪包围活捉,用钝锯锯掉脑袋;之后又三次被敌特分子毒倒,幸亏南方省崎岖颠簸的山路和自救及时,才没被敌特分子的毒药毒死;与此同时,多次被敌特分子追杀,好几次子弹几乎擦着头皮飞过,差一点点就被暗藏的敌特分子击倒,不是反应灵敏,措施恰当,早就倒在了敌特分子的枪口下,毫不夸张地说,自己是从敌特分子带血的刀刃上爬过来的;经过与敌特分子舍生忘死的搏杀,把潜伏的敌特分子一个个揪出来,并彻底捣毁这些敌特组织;接着,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南方省的建设中,身先士卒地率领所辖的南方省人民建设自己被战争摧毁的家园;经过近十年的奋斗,他和其他南下干部不负使命,带领南方省人民,把满目疮痍的南方省从废墟上建成了一个山清水秀,稻谷飘香,社会稳定,安居乐业,处处焕发着生机勃勃景象的幸福美丽的家园,谱写出一篇又一篇辉煌又壮美的时代赞歌,绘制了一幅又一幅充满美好愿景的蓝图,为南方省的腾飞插上了坚硬的翅膀。
后来,杨学山在自己的回忆录上写下道:“我的精力最充沛最美好的青壮年年代贡献给了民族解放和人民政权建立的伟大事业,后半生要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把家乡建设成南方省那样的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
当县组织部叶部长接过杨学山递过来的调动申请后,浏览了一遍,然后盯着杨学山看一会儿,说:“我们没有调动的权力。”
杨学山把早就准备好的人民日报拿给叶部长看,说:“这不人民日报都写着呢,干部回原籍工作,必须由两地的地委组织部互相联系或者甲等县和甲等县组织部间互相联系,相互同意后,方能调回原籍。咱们权州县是甲等县,太行县也是甲等县,咱们县有调动权啊!”叶部长见瞒不过杨学山了,想了想对杨学山说:“我与你老家太行县联系看看。”
杨学山感谢过叶部长后,回去等消息了。
过了几个月,杨学山去组织部催问叶部长调动的情况。叶部长把太行县组织部的回信递杨学山看,然后对杨学山说:“现在太行县在精简干部,往那儿调,很困难,以后再说吧!”
杨学山想了想,对叶部长说:“我又有五年多没探亲了,想回老家看望一下老母亲。”
叶部长马上猜出杨学山回老家探望老母亲是假,回老家联系调动是真,就与杨学山商量:“你这样,组织把路费给你母亲寄去,你就别回去了。现在经济已经好转,正需要大干快上。”
杨学山坚持道:“经济问题解决不了思想问题!我母亲想我想得眼睛都瞎了,还是回家看望安慰一下好。”
叶部长郑重起来,说:“杨部长,你非要走不行?你在权州拼打了七八年,对权州县人民一点感情就没有?你干什么死乞白赖地非要回北方?”然后把眼前的文件一合,又生气地说,“你要是非要回去探亲,不给你报销路费!”
杨学山见叶部长真生气了,知道这不是她个人的意见,就耐心地对她说:“来到南方省十多年,看到了南方省绿水青山的美丽景色,让我羡慕不已。而我的家乡是干旱少雨的山区,大部分山只是生长矮矮的一层草,从远方看去,黄秃秃的,没有绿色。而有的山什么都不长,只裸露着青黑青黑的石崖峭壁,我要回去把家乡的景色变成广西这样的绿水青山的模样,让家乡人民出门也能看到南方省这样鸟语花香的好风景。”
……
不管杨学山怎么跟权州县领导好好的说,权州县就是不放他走!
其实权州县领导不放杨学山,也在情理之中!——哪儿的领导都不愿意把能干又拼命干的干部放走。
杨学山没有放弃,隔上一段时间就到组织部磨。1961年秋后,全年的农业工作收尾完了。县领导终于同意杨学山回乡探亲了,但不给杨学山开调动的介绍信,只是给杨学山开出回太行家乡的路费,并劝杨学山,说:“回到家乡就别动调走的心思了。太行县都回信说了,太行的干部多得没法安排,正在精简干部。不会要你的,不信,你回去试试,肯定碰回一头大包!看了母亲赶紧回权州安心干,权州人民还等着你把来年的工作推向更高一层……”
杨学山知道这是权州县领导经过分析,觉得太行县在精简干部,不会要他杨学山的,这才放心地把他杨学山放回家乡探亲。
其实杨学山就是想利用回家乡探亲的机会,联系调动的事。
那,中国这么大,人又非常多,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又正好赶上太行县精简干部,加之杨学山出去革命的时候,只是太行山脚下一个小山村的农民,县上几乎没认识上一个领导,这要是在南方省还好说,各级领导都是南下干部,打个电话,就把调动的事办了,可杨学山是在几乎一点儿人脉也没有的太行县跑调动关系!只凭着个人的强烈愿望,杨学山能如愿以偿调回太行家乡吗?如果能调到论资格有的是比杨学山老的干部的太行家乡,杨学山能安排上领导职务吗?能像在南方省那样当上县委委员吗?以后还能得到提拔吗?他能实现将太行县变成南方省那样的山清水秀的地方的理想吗?他调到太行家乡后,一个什么样的命运将迎接杨学山呢?杨学山又是如何与命运斗争和抗衡的呢?他又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