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因为没有准备适用的指挥体系,所以苏咏霖都是用完整的兵团来戍边,用兵团指挥体系来代替边防指挥体系,为此支出了庞大的物资运输成本,耗费很大。
而边防军指挥机制一旦建立完成,驻守边境的军队数量就可以缩减,各兵团内部的建制兵力想要机动也会更加灵活。
以及将物资从储存地运送到边境所需要的运输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会节省相当多的军费支出。
军队主力可以在物产丰富的地区驻扎、训练,就地取用物资,大大减少物流运输成本,给国家省钱,军事任务可以交给边防军来完成。
而边防军又不是一个编制,任何一支军队都可以投入到边防军体系当中,可以多,可以少,少则三万人,多则三十万人,或者戍边,或者开疆拓土,边防军的框架内都能接受,来者不拒。
大家都可以有作战的机会,军功升迁雨露均沾,大家都有美好的明天。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好的选择。
于是在西域战事期间,苏咏霖着手准备这一策略的正规化,填补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拿到联合军事会议上和大家一起商讨,头脑风暴,进行政策上的完善。
最后,在洪武十一年九月底,苏咏霖正式决定执行边防军制度,并且首先宣布建立西域边防军司令部,任命苏海生为第一任西域边防军司令。
边防军司令部的权限很大。
边防军司令不仅有边防军的统御权力,也有快速调动军队进行防御作战和防御反击战的权力。
除了主动发起军事进攻、向外国进军需要向朝廷申请得到允许之外,一系列的突发状况下,边防军司令都可以灵活处置,便宜行事。
当然了,边防军司令部也会完整设置政工部门和参谋部门,一应俱全。
整个边防军司令部建制独立于兵团建制之外,使得这个边防军司令部具备快速灵活执行任何军事任务的所有能力。
这是在明军向外开拓、输出影响力的新背景之下所需要设立的全新部门。
而就目前来看,需要设置边防军司令部的地方不多,北部草原地区需要一个,安南之地需要一个,未来平定大理之后也需要一个,一共四个也就够了。
明国境内的战争目前来看已经基本结束,剿匪平叛作战基本上告终,土地革命该推进的也已经推进的差不多了,目前只剩下一个扫尾工作,而对外威慑需要的军队也并不需要太多。
总体来看,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明国内部的主要任务都是革命教育和经济建设,而不再是军事,军事任务将主要发生在境外。
中亚地区,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还有日本,未来大航海如果推进到其他大洲,那么军事行动也会随时推进。
所以不管是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中亚地区始终都是明国军事力量投放的一个重点地区,作为这一地区的军事负责人,苏海生的位置相当重要。
这个麦尔祖格也算是歪打正着,正好遇到了苏海生,就凑过来想要和苏海生拉关系,苏海生想着未来可能有用到他的地方,所以也就接受了他的示好,双方想到了一起。
不管怎么说,这场战争暂时结束了,明国和古尔王朝的停战条约也签订了。
明国获得了完全的胜利,进一步奠定了在中亚地区无可动摇的霸主地位,中亚地区但凡数得上号的统一国家都被明国揍了一遍,反抗者已经消失殆尽,剩下来的都是恭顺者。
随着明国大量资源向西域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倾斜,大量人力物力开始向西域转移。
中都朝廷开始发布移民招募令,愿意以优厚的移民条件招募愿意移居到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的民众,优厚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免税、房屋、配偶分配等等等等,反正能给的,中都朝廷绝不吝啬。
从出发到聚居点定居安定下来这个过程中,衣食住行所有费用都是中都朝廷承担,不需要民众为此支出一文钱,只要人愿意去,朝廷可以给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
复兴会宣传部也随之开足马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宣传这一次的西域大移民,号召革命群众为了大明的革命事业移居西域,在西域繁衍生息,生育后代,为大明彻底将西域抓在手里变成本土而做出贡献。
这一过程中,有人提议给各行省或者各州府设定一个最低标准线,让地方官府按照这个最低标准线去动员人口,这个建议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却遭到了苏咏霖的怒斥和反对。
“设一个最低标准线,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让官府为了达成最低标准线强迫民众移居西域,和旧军队拉壮丁、强征民夫有什么区别?糊涂!”
苏咏霖把提议者和支持者训了一遍,让他们写检查交给复兴会监察部,并且罚一个月的俸禄,以示惩戒。
于是没人再提这个事情了。
“我们要讲究的是自愿原则,绝对自愿,没有这个绝对自愿原则,那么就一定会引发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搞不好还要出现抗议,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吗?
咱们国人讲究一个故土难离落叶归根,让他们离开家乡移居外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正是因为困难,才要我们做工作,搞动员,之前做了那么多先期准备不就是为了现在吗?”
苏咏霖再次将自愿原则传达到全国每一个地方,要求全国官员贯彻落实,不管多少,只要自愿就可以。
而且在自愿者收拾打包准备移居西域之前,在真正登上官府准备的车子离开家乡之前,官府要询问三次他们是否愿意,尤其在上车之前,还要最后问他们一次。
这三次询问的时候但凡有一次他们反悔了,都应该予以认可,允许他们反悔,但是登上官府准备的车子之后就不能反悔了。
上车之后就已经开始享受朝廷提供的衣食住行了,再反悔,就是违约,是要遭受官府的惩罚的,要罚款,真金白银的罚款。
所以先把该说的都说好,先把所有的条件都讲清楚,不坑人,不蒙人,不骗人,做到坦坦荡荡,那么就算是反悔的人被罚款了也不会有所怨恨,最多嘴巴上不干不净几句罢了。
同时,为了让更多人愿意接受,苏咏霖还决定设一个三年期限。
就是说在政策上三年免税期期间,户籍还是被留在原籍的,如果移居西域的人实在不喜欢西域的日子,那么三年免税期过了之后,就可以向官府申请返回原籍,官府不得阻拦。
有了这个准出许可之后,苏咏霖觉得会更容易招募到人前往西域,而不至于让人们瞻前顾后。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个准出条款极大的解决了民众瞻前顾后的担忧问题,他们想着就算去了之后发现日子很南坚持下去,实在是不习惯那边的生活,那也没关系,反正就三年。
坚持得住不说了,坚持不住,那三年之后就直接回去,一来一回衣食住行都是朝廷承包,还有三年免税期,等于这三年都不用花多少钱。
这有啥不好呢?
有衣食住行方面的兜底,有朝廷政策的兜底,还有素来很讲信用的官府的承诺,无论怎么看,都不存在坑人的事情。
大明朝廷多年讲信誉办实事所积累的民间信誉度在这个时候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有不愿意去的,但是没有怀疑大明朝廷讲假话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