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提到的就是工院了。由于其涉及到军事物资方面,所以在平日里面对诸多限制,所能接到的业务也相对有限,大多只是一些建造屋舍以及打造农具之类的活儿。不过即便如此,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与运作,工院还是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状态。
虽然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远远比不上那些热门行业或者领域,但从整体趋势来看,依然呈现出一种逐渐上升的态势。这或许得益于工院内众人的不懈坚持与创新精神,使得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挖掘潜力、提升技艺水平,从而逐步推动着整个工院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与此同时,在农学院中也横空出世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许良。据悉,许良出身于农家大儒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对于农业知识有着深厚的造诣。当他踏入农舍之后,更是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专长。他详细地考察了土地的质地、当地的气候条件、水源状况以及农作物的品种等诸多因素,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编纂。
由于许良所做的工作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陈镇毫不犹豫地对其予以破格提拔,任命他为农舍之长,全面负责处理农家大大小小的各类事务。在许良的精心管理和悉心指导下,农学院的各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果。
工院之中也是出了两个厉害的人物,分别为公输听雨和欧冶炎!此二人皆是擅长锻造之术和木工,只是公输听雨对于农具的打造以及房屋的建造可谓独具匠心。他所制作的农具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坚固耐用、使用便捷;由他主持修建的房屋更是结构稳固、布局合理,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他对建筑工艺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而鸿德楼和招贤馆只能是赔本的生意,毕竟有才学的入了鸿德楼,有一技之长的入了其他三院,有武艺傍身的江左也没法用,他也不懂,只能以钱养士,等陈镇回来之后,在让他最终提拔,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演武堂。
一时间,人员复杂;但是演武堂平日里也会给农舍和工院、医馆帮场,避免山野猛兽。土匪路盗、聚众闹事,一时间在学府中也是占据重要的位置;平日里也会负责各院的安保工作以及巡逻检查,已然成了安保部门。
而招贤馆因为有引荐之责,在四院之中倒是落了个好人缘,反倒是鸿德楼平日里入不敷出,没日没夜还要强制性给其他院落的人授课,而认真学的没几个,整日里呼呼大睡的比比皆是,一个个教书的先生都气的骂人,甚至有时候还会争吵动手,反倒是落了下成。
原本是学府中心的鸿德楼,此刻已然变成了众人厌弃的对象,但是不妨有人直接入鸿德楼,毕竟入了鸿德楼日后定然能入陈镇之眼,得到的机会也会比其他院多一些,日后飞黄腾达也是指日可待。
总之,蜀地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发展进程。尽管这里人口相对稀少,但沐玄策并未因此而气馁。他巧妙地调动起鸿德楼的力量,派遣众多人员奔赴各地展开宣传与教化工作。其目的便是要逐步将蜀地那些散居在山野之间、尚未开化的土族纳入到汉族文化的范畴之中。
需知这蜀地可不单单只有中原人士居住,其中尚有许多未曾受到文明洗礼的土族部落存在。
这些土族就如同三国时期的孟获一般,数量众多且性格各异。对于那些势力较小的土族而言,面对朝廷抛出的橄榄枝,权衡利弊之后往往会选择接受,并逐渐被同化为汉人;毕竟他们的生产模式和部落文明实在是太落后了,即便是在发展个千百年也难有进展,倒不如同归汉化,让部落的族人过上好日子。
然而,也有部分实力较为强大且思想顽固的土族,依然坚守着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对汉化抱有抵触情绪。
不过,好在目前双方尚且能够相安无事。一方面,这些强大的土族虽然固执己见,但他们也深知朱岩所统领的那支多达十万之众的大军绝非等闲之辈,若轻易挑起事端,恐怕自身也难以全身而退;另一方面,朱岩及其军队同样在暗中默默积蓄实力,等待时机成熟之时再采取进一步行动。所以说,当下的局面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朱岩既在利用手中的兵力维持着当地的稳定局势,同时又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各方动态,以便寻找到最佳的解决之道。
面对朱岩这种拥兵自重、藩镇割据以及蓄养私兵谋士的行径,沐玄策心中虽然怒火熊熊燃烧,但却碍于各种因素而无法直接挑明指责。与此同时,江左则一直在暗中巧妙地向朱岩所掌控的军队内部进行渗透,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手段,一步步地开始掌控这支军队。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潜在的巨大危险被渐渐化解于无形之中。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完全如双方所愿。尽管表面上风平浪静,似乎一切都按照他们各自的布局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但朱岩绝非任人揉捏的软柿子。近些日子以来,他敏锐地察觉到自身手中的权力正在不知不觉间持续遭到削弱与削减。这种变化令朱岩的内心愈发焦躁难安,仿佛有一团无名之火在胸膛内灼烧着,让他坐立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