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薛居正来说,当官家其实并不是没有好处。
他作为大宋,甚至是有史以来,除了尧舜之外头一个被真真正正的“禅让”,且完全没有军权的官家,被放在铁板上烤是肯定的了,满朝文武到底会如何看待他这个官家谁也说不好。
但留名青史,甚至是浓墨重彩却是肯定的了。
而且他也不打算干到死,他目前的打算是先干个几年,然后就退休将位置甩给下一代储君。
那他本人既然是官家退休,难道还能重新回去干他的三司使么?
说白了那能去的地方就只有一个了:商行。
也就是说这当官家,完全就是做商行股东的捷径啊!
这几年里他当然也不能只当个任凭摆布的泥菩萨,因为赵家想要的并不是一个泥菩萨,否则他们家退下来干嘛?试验么,自然得有个试验品的样子,赵家想看的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官家能做到什么样的事,又不能做什么样的事。
所以对薛居正来说,最好就是能在自己的任期上完成一件大事,而且提起这件大事的时候天下人,史书都会认为是他的功劳。
这样,他带着这样的一桩功绩,就可以安安稳稳的退休,甚至在董事会中也拥有一席之地,他的后人甚至也可以做商行的大股东。
青史留名,他老薛也算是没白当了这个官家,没白折腾了这么多年。
目前的大宋,大概有以下几件事情称得上战略工程。
其一,是朝廷改礼,也就是彻底放弃了所谓的周礼,在搞符合大宋国情的君臣之礼,目前的牵头人是赵光义。
为了方便,赵光义甚至还亲自担任了礼部尚书。
说白了就是要限制军权么,比如,目前的皇室消费已经被牢牢的限制,每年花多少都有预算,所有的花销和其他的朝廷衙门一样,都要在度支司过一手,只有度支司同意了,这个钱才能花得出去。
虽然这薛居正已经当了十来年的三司使了,度支司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但在这件事上,沈义伦充分的展示了什么叫做反骨都长在脸上来了,面对这位老领导,他几乎把能卡的钱都给卡住了。
花钱?
当个皇帝你花什么钱。
后宫嫔妃?
赵匡胤的媳妇们现在是商行在养,你花什么钱。
东厂,西厂,内厂现在的处境也非常尴尬,但好在赵光美极力做主,不但让度支司同意了他们每年的财政拨款,更是用商行的力量给了他们一定的产业,让他们拥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
反贪的这个事儿是必须有一定独立性的,否则,反个屁。
类似的措施也都不少,比如最近赵光义就一直在重提门下省,着重提高了御史台的地位与门下省合并,正儿八经的重回了一把古制,正儿八经的重提封驳之权。
也既是,以后皇帝的命令也必须通过门下省的审核才能推行天下,而门下省的成员则包括政事堂的几大宰相加几个参知政事,暂时负责门下省议事的则是御史台的张霭。
言官们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怼官家啦。
第二件大事就是军队改革,也就是要创建海军,裁撤禁军。
不过这件事是赵匡胤亲自抓,他这个所谓的官家,在太上皇面前那不就是个屁吗,里外里这事儿跟他就没有关系。
军队的事儿,可以说他是碰都不能碰的。
剩下的还有几件大事,比如说赵德昭主导的西南大开发,亦或是刘光义等人在筹谋的攻略南唐,此外还有东南,西北,哪边都能做出一番大业。
当然了,还有赵光美现在一直念叨着的奴隶遣返问题,这也都是大事。
可是这么多的大事,他这个官家的能力有限,是不可能都管过来的,而且任何的政策都有副作用,而且有些事他在这其中能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
奴隶遣返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大宋已经富足到周边异族会主动过来自己卖自己的地步了,想通过一纸政策就解决这个问题,纯属痴人说梦,这非得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
而且这个奴隶问题分明是个远忧,不是近患,至少目前为止,这些奴隶们还很乖,绝大多数也没到自由期。
反正城里的奴隶也都是以女奴为主,女人,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大多数估摸着十之八九还是嫁给宋人当小妾的,而只要做了小妾,那出什么问题就都是家庭伦理了,跟朝廷有什么关系?
虽然数据显示,大宋现在和离的夫妇越来越高,开封府甚至都开始统计和离率了,不过至少在薛居正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他这个官家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只打算干几年,至多不超过五年,自然不能把精力放在这种短期不见效果的事情上。
所以首先,薛居正打算大批的提拔新儒学派的官员,然后想办法让朝廷拨款加大对民间的教育投入,除了六经等儒学经典之外尤其要重视职业教育。
赵光美和赵匡胤本质上都是退出了朝廷的,但是赵光义人却还在朝堂之上,此人在朝,对自己这个官家的掣肘实在太大,赵匡胤和赵光美要是不管,他基本就只能做这齐王殿下的提线木偶了。
这也不是赵匡胤和赵光美想要看到的结果,没有试验意义啊也。
而除了这件事之外,薛居正打算将精力,放在新农作物的种植推广,新粮种的选育培养,花费的推广使用等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改革上。
所谓的社稷安稳,不就是五谷丰登么。
再多的宏大叙事,什么开疆拓土,能够反映到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好处,都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再说赵光美和赵匡胤珠玉在前,他就算干出再多的事儿,也注定会被挑挑拣拣,也一定会给人一种没啥大不了的感觉。
毕竟,一个完全集权的统治者,他做的任何好事都会被人民所牢记,而一个不能集权,像他这种通过选举接班的方式上位的统治者,做得好是应该的,稍微做得差一点就会被骂昏君。
这其实也是赵宋不做家天下的原因。
那,他何不把精力放在那些真正能够立竿见影的事情上呢?
农业改革相对立竿见影,而且这个活儿就是三司在推,他熟悉啊。
而这件事,其实跟赵光美所要推行的奴隶遣返制度,是有一定的冲突的,因为现在的大宋真正干那些比较辛苦的农活儿的,尤其是集体农场负责种地的,现在都是外地来的农奴。
这个时候搞什么自由身,搞什么遣返,肯定会耽误农业生产,有些奴隶未必会想要自由身,大多数的地主更是从没想过什么解放奴隶的事儿,肯定会出乱子的,肯定也会耽误他的新作物种植计划。
换言之,薛居正的政治主张和赵光美相冲突了,而现在薛居正才是官家,所以这种政务上的事,赵光美还必须得听他的。
相当于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了。
当然他真要是认真的搞的话薛居正肯定还是得听赵光美的话,但那样的话试验的这个意义就没了,赵光美也只好俩手一摊,从善如流。
村里的农奴动不了,城里的奴婢……那就想想办法呗。
其实他是有一套方案的,就是进一步完善开封城,乃至大宋其他城市的用工管理制度,建立保险公司,强制要求城市用工必须上保险,同时自然也就要求用工必须用籍,同时加大义务教育,民间教育的投入,将以前只有禁军子女享受的教育资源推广到所有城市。
花钱肯定是要多花许多的,但也能大大的促进就业,对目前的大宋来说问题不大,但这么大的事儿必然还是只能由他来亲力亲为的。
于是思前想后,赵光美也干脆放弃了开封府尹的职位,将之交给了商贾出身,自己的幕僚入仕的孙连城。
同时,也辞去了自己枢密院直学士,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说是实职,但早就已经不上班不管事儿的宰相官职,功成身退。
彻底放弃了朝廷官员的这个身份,着手成立保险公司去了。
爵位当然是保留的,依然是秦王,但其实他压根也没有封地,不出意外的话大宋以后也不会再出现有封地的贵族了,王爷不王爷的,大概率是不会再有人封了,封也无所谓。
赵家自己都不承认自己是皇族了,一共就这几个男丁,手里都分了商行的股票,子孙后代什么的,就从手里的股票往出分也就是了,不可能给国家再增加负担。
当然最重要的,以后只要是不出什么大事,他就不可能再给薛居正掣肘了。
退,就退个干干净净。
当他的手续办完,一个人带着几名护卫溜溜达达地走出宫城的时候,却见朝中的文武百官已经不知什么时候都聚拢在了宫墙门外,乌泱泱的足有数百人。
大概看了一下,绝大多数都不熟,就认识站在前面的那些头头脑脑,大多数还都是文官,可以说,多年来一直都是赵光美的敌人。
百官在此分裂两派,在赵光美走出来后,却是由赵普带头,所有人难得的朝他行了一个跪拜大礼。
“秦王之贤,纵周公,管仲,亦万不能比,当为圣贤,请受拜!”
说罢,匍匐于地。
要知道,宋代本来就少跪礼,不是没有,但一般非重大场合确实是很少跪的,尤其是薛居正上台之后赵光义搞的重议君臣之礼,别说跪拜了,朝廷官员面对官家的时候都坐沙发了。
结果,现在放眼望去,这些个京官全都跪下了。
而且看起来,恐怕京官里至少来了九成以上,很可能是全来了。
走出宫墙,则是杨业,党进在前,领着两司禁军,黑压压不知多少,似是将所有人都弄来了一般。
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齐刷刷地向他叩拜。
军阵密密麻麻,跪下之后一眼望不到边,后面好像还跟着许多的平民。
当然,洛阳的平民基本都是军属。
“起来吧,尔等甲胄在身,就不必对我施以如此全礼了。”
一众将士仍旧是跪着,谁也没起。
所谓的甲胄在身,不能全礼,说白了无非就是老子有刀,不想给你全礼罢了,真要想行,忍一忍还是能行得下来的。
“哎~,行吧,我走啦,我大宋的江山社稷,从此,就仰赖诸君了,我,赚钱去啦,哈哈哈哈哈。”
说罢,带着自己的护卫上马而走。
却不想这长长的队伍居然一直延绵到了城门口,出了城门之后,居然连城外都有列队恭迎之百姓,虽是远不如城内密集,但淅淅沥沥的,却是出城十里,一直都有。
路过的商贾,道庞的小贩,甚至是附近农村的庄稼人,看热闹地看一下,问一句这是干啥呢,然后就会自发地加入其中,一并站在道路两旁,等上不知多长时间,就为了等赵光美的仪仗和排场路过的时候看一眼,行个礼。
也不知是谁说的,说赵光美这次回开封之后,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来洛阳了,所以这一次如果不拜的话以后可能就拜不着了。
三里,五里,十里,二十里,三十里,走到三十里的时候赵光美自己都率先头皮发麻了。
这是什么情况啊,难道我是死了么?这是回魂呢不成?
三十里啊,居然还有人在相送,这也太吓人了啊。
而且这般的整法,他也没法快马加鞭了,只得是坐回了自己的马车,也不掀开帘子,就这么在护卫的保护下慢慢地往开封走。
结果就是,赵光美硬是走出去五十里后,这路上相送的百姓才明显见少,一路上一直走到了颍川,陆陆续续收到消息的百姓居然都还他娘的有。
因为颍川实际上已经是契丹人和辽国汉人的经济特区么,到了颍川一代的时候居然还有许多的辽人,甚至是辽人中的契丹人在夹道相送。
甚至还有那放声大哭的。
好像他在这些辽人中比汉人中还受欢迎似的。
本来,他听说萧绰现在在颍川,还想去看看儿子的,毕竟他跟萧绰这个关系别别扭扭的,两口子又都那么忙,萧绰还死活都不让他单独见孩子,怕他把孩子给抱走,以至于他那个儿子几个月都不见得能见上一回。
现在,这还见个屁了啊,前边指不定还有多少人在等着呢。
事实上一直到开封城的城门口,这样的送行队伍居然都没停过,而且很显然的,越是接近开封,夹道欢迎他的反而就越是多了起来。
赵匡胤本人也是在城头上一边喝酒一边瞅着赵光美进城,见状,不由得也是苦笑着道:“老子之前直接从皇帝的位置上退下来,也没这待遇啊,这老三,还真是甚得民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