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阿苏洞主的遗体被精心地装饰过了,穿着他最华丽的衣服,佩带着最贵重的饰物。他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一无所觉。

祝缨看着这个半熟不熟的人,心里冒出一句话来:停尸不顾,束甲相攻。

祝缨坐在床边的踏脚上,不再说话,也没有什么动作。项乐项安心潮澎湃,纵使在这盛放了逝者的屋子里仍是久久不能平复。阿苏夫人走到床前,在床边坐下,低声道:“他就这么走了。”

祝缨听阿苏夫人絮絮地说着接下来家就要由儿女来当,也不知道将来会如何之类。

祝缨听她说了许多,阿苏夫人终于停下的时候,她说:“我答应过大哥,尽力保护他的儿女。”

阿苏夫人道:“唉,什么时候我也闭上了眼,就不用再管他们啦。”

祝缨道:“阿嫂可要拿定了主意,阿嫂要是来回改主意,寨子里可就真要乱了。”

阿苏夫人看着丈夫的遗容,慢慢地说:“早些将你大哥下葬我才能安心。”

祝缨道:“我也这么想的。”

山上已有了寒意,遗体这么放着也不是个办法。早早地将老洞主埋葬,新洞主也才能尽早地开启属于她的旅程。

阿苏夫人突然问道:“那接下来,你要怎么对待这些儿女呢?”

祝缨仰头看着她,阿苏夫人的线条变得刚硬了起来,她紧紧地盯着祝缨,不肯放过祝缨脸上任何的一丝表情。祝缨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可以让她盯住的,祝缨说:“还同与大哥说好的一样。”

阿苏夫人吁了口气:“你还住原来那个屋子,行么?”

祝缨道:“那很好。”

她和自己带来的十二个人仍旧住在上次住的地方,就在阿苏家的一处屋子里,衙役们紧张而兴奋,但都不敢再喧哗。项乐项安的样子比之前好了不少,项乐去接了阿苏家奴隶端来的热水,项安去铺床。

苏鸣鸾大步走了进来,她穿着洞主的华丽服饰,脸上也泛着兴奋的神采。眼前的这个女子与刚才躺平的那个老者在祝缨的眼睛里渐渐重叠为一,她又将这二者分了开来,说:“还顺利么?”

苏鸣鸾提杖佩刀,来与祝缨对坐,道:“还好。我与哥哥们约定,我们是一家人绝不互相伤害。我待哥哥们的儿女如我的儿女一样,他们也般我的儿女与他们的儿女一般。今天,多谢义父相助。”

她与祝缨说着官话,她的官话发音仍有一点古怪,祝缨看她的随从里有两人是所谓伴读,其中一个还是巫师家的年轻人。于是摇摇头:“没有我,你也能赢。我不过是赶上了。”

“实在棘手,我从没想过要伤害哥哥,被阿浑一弄我就束手束脚了。多谢义父劝说了大哥,不然就很难收场了。”苏鸣鸾有一肚子的心事想诉说,最终都化成了这些放到哪里都不显错误的话。

祝缨看着她的头冠说:“今天是你做洞主的开始,以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呢。我从不担心你坐不稳这个位子。”

苏鸣鸾道:“阿妈想让阿爸尽快下葬,我知道您在山下很忙,不能多做停留,但是还请能参加阿爸的葬礼。”

“当然。”祝缨说,“我还想与你的大哥谈一谈。”

苏鸣鸾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提起手杖说:“您看,这个,它在我手里不在大哥手里,它就摆在眼前,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到,一看到它就会想起来我得到的、大哥没有得到的,这不是靠话能够说明的。”

“就像刀砍在身上,再说不严重,谁疼谁知道。”

苏鸣鸾道:“那义父是……”

“你看我这个人,我见你、与你商议事儿,却总不再与你哥哥说话,有眼睛的人也都能看得到。大哥对我有过嘱咐,他一走我就不理他儿子了,这不好。会让人不安心。”

“是啊。”

苏鸣鸾静了一下,巫师家的年轻人突然说:“老师与洞主这是怎么了?你们都是爽快人,有话便直说嘛!老师也要忙,洞主也要忙,你们有的功夫也不多,不要浪费辰光。”

苏鸣鸾道:“义父……”

“你说。”

苏鸣鸾道:“明天号角一吹,整个大山都知道我阿爸升天了。不管接位的是我还是我大哥,都会引来豺狼觊觎。免不了再要打一架的!我要补些兵器,还请义父成全。”

祝缨道:“防范是应该的。”

苏鸣鸾道:“我拿阿浑的家产来抵!可是我等不得朝廷那样的来回请求批复。”

祝缨问道:“要多少?”

苏鸣鸾道:“寨子里本有一些,这回只要一些补给。”她也知道这些东西是朝廷严控的,也不多要,大头是弓箭。弓箭这东西,朝廷不会严禁民间使用,朝廷禁的是弩。苏鸣鸾现在也不要弩,因为弩比弓更精密但是更容易坏,不好修理。其次是一些刀具之类,数目也不多。但是山下的手艺比山上的好,与同族打起来足够用的了。

祝缨道:“好。”

只要不是朝廷明令禁止的东西,可给可不给的,她倒不介意。她现在也需要苏鸣鸾尽早稳定阿苏家的情况。

祝缨又问山上的茶树、橘树之类的情况:“与阿姐聊天的时候说起山下橘子快好了,忽然想到山上好像也有,有多少?都怎么收拾的?还有茶,你有什么打算?”

苏鸣鸾道:“都还好。义父不会忽然提起来这件事儿,难道有什么安排?”

祝缨道:“你这里如果不方便,可以让他们收购转卖。细务,你们与商人自己打交道。”

苏鸣鸾道:“好。”她很快也想明了其中的关节,但是她现在的心思并不在这个上面,对一旁的另一个姑娘使了个眼色,姑娘算来是她族妹,对她点了点头。

祝缨又说:“你可一定要稳住啊,山上如果乱了,对谁都不好。”

苏鸣鸾道:“我也不想让我的家出事。义父,阿爸还在的时候,咱们就说过上表的事情。我们不懂朝廷里的事儿,不知道义父有什么主意?接下来咱们要怎么做才合适呢?”

祝缨眼角的余光瞥到她握杖的手抽搐一样地用力一紧,不动声色地道:“你已上表称臣了,请求一个敕封是合适的,能有地图最好。这个地图呢,你画的就是你的,但是你现在不好与索宁家、利基族起太大的冲突,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苏鸣鸾的手松了一点儿,她换了一只拿杖,掌心在裙子上抹了一抹。清清嗓子,重新开口:“是,图的意思我懂了,有争议的地方多画一点儿,别把他们老家也画进来。那请求什么样的敕封呢?”

祝缨道:“莫慌,我给你讲过羁縻。这个敕封是世袭,至于称呼,洞主在往来文书里并不雅观,听起来也不够气派,恐怕是要改一改的。你可以自己想一想,想要什么?”

苏鸣鸾笑道:“我要是口气太大,这事儿恐怕是不成了的。”

祝缨道:“也不要太小嘛!终归还是要你自己能够立起来!”她认真地对苏鸣鸾说,“我在这里不知几年要回,你遇到的下一任县令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南府如今无知府,也不知下任知府是何方神圣。”

苏鸣鸾认真地将她的话都记了下来,问道:“如果义父离开了,朝廷新派来的人无礼,我可以不理会他们吗?”

祝缨道:“你还可以上表告状,也可以打他一顿,还可以不再理会朝廷。”

苏鸣鸾的眼睛瞪大了一点:“不理会朝廷?”

“难道要我教你,朝廷派了恶人来欺负你了,你也得挨着?因为那是‘朝廷派来的’?”祝缨笑了,“怎么可能嘛。朝廷有本事,你自然会服,朝廷没本事,百姓揭竿而起的事过一阵儿就会来一遍呢。书都怎么读的?”

苏鸣鸾笑了起来:“义父还是那个义父,一点也没变。”

“变什么变?不过我呢还是想你不要远离朝廷,我希望你能走出去,看远一点。你既归顺了朝廷,就该有心参与这天下!小妹,你知道天下有多么大吗?”

苏鸣鸾不再矜持,她一如还在山下向祝缨请教时那样,不自觉地往祝缨身边凑,问道:“天下?”

祝缨道:“是啊,天下很大!我从京城到这里两千七百里。从寨子到县城,要走两天,从县城到京城,要走两个月,三十倍!”

苏鸣鸾一时无法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广博,不由心驰神往,过了一阵儿才叹息道:“我只有这一个寨子——”

“我什么都没有,”祝缨说,“我终会站在朝堂上议政。”

苏鸣鸾道:“咱们不一样,你是他们的人,我是……蛮夷?”说着,她吃吃地笑了起来。

祝缨道:“有什么不一样的?你才说‘咱们’。敕封之后,你可以与朝廷谈论一些事了。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啦,你现在先将家里的事情料理干净吧!有些人不能留,有些人必须留。”

苏鸣鸾叹了口气:“我懂的,我有四个哥哥呢!太多了,动不了,不能动。只好杀掉像阿浑那样的人,让他们不要借我哥哥们的名义生事。”

祝缨道:“你明白就很好。”她也不要苏鸣鸾现在就感恩拜服,求着朝廷设县管辖。这事儿不现实,不提苏鸣鸾是什么样的人,单就这山地、这寨子,它就难管。语言不通、没有文字,就算现在苏鸣鸾想报户口,她都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人口数。

再征税征役?这些人第二天就能拖家带口消失在更远的深山里。或者……跟官府再来干一架。到时候乐子可就大了!

且苏鸣鸾也确实只有这么大的地盘,再往远了,人家也不跟她是一条心,不说天天打,每年至少得来那么两回。

不过这样也行,祝缨想:散有散的好处。

苏鸣鸾见祝缨也没有趁火打劫,也没有当她是傻子似的骗,颇为高兴:“就依义父!我这就写奏本!可惜我们的图也不很准。”

祝缨道:“天不早啦,你该与阿嫂商议葬礼的事情,再看好寨子。这个时候是最需要关注家里的时候。奏本慢慢写。你去找阿嫂,我去找你哥哥们聊一聊。”

“好。”苏鸣鸾笑着说。

——————————

苏鸣鸾去找阿苏夫人说葬礼的事情,祝缨先往大侄子住处去。

大侄子还住在大屋里,苏鸣鸾把阿浑那所舒适的大宅连同大宅里的家具、奴隶分给他,他还没有搬过去,一家人正坐在火塘边。

看到祝缨来,大侄子起身叫了一声:“义父。”

祝缨到火塘边坐下,说:“前两年,大哥下山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有这个心。”

“瞧不上我。”

“不,他把你整个儿看在眼里呢,你很好。”祝缨说。

大侄子笑笑,把一碗米酒递给祝缨,又想起来她好像不喝酒,想收回的时候,祝缨已经接过来喝了。火光映着二人的脸庞,祝缨说:“跟利基族的人打架、理这个寨子就现在这个样子,你可以的。你这儿四个孩子。你阿爸四个孩子,你又四个孩子,每个孩子生四个,多少?这寨子还能盛得下吗?”

大侄子道:“分小寨就行,我葬了阿爸之后就同小妹讲,我再去寻个地方,建个小寨,不与她争就是了。”

祝缨道:“要是像你想的这样,大哥就不用让小妹做洞主,把她和你其他的兄弟都分出去小寨不就行了?又或者,他活着的时候就分你一个小寨子。他是想一家人在一起都越过越好,能穿更好的丝绸衣服,有更锋利的兵器……”她展示了一些自己她山下带来的东西,又举例了一些开榷场之后山寨里生活的变化。

大侄子道:“那是好了一些啊。”

祝缨道:“都是一家人。我与小妹说过了,她也说,那是为了防备阿浑。”

“阿浑。”大侄子说,“还是我走的好。”

“那也不要是现在,”祝缨说,“不要让你们阿妈伤心。”

“在这里吵架阿妈才会难过。”

祝缨想了一下,说:“这样吧,你别走远,让我能够找到你。只要我还在,就会像帮助小妹那样好好帮你,你们自家兄弟姐妹不能争斗啊。”

大侄子看着火塘,想了一阵儿,忽然喝干了手里的酒,说:“好!”

祝缨道:“去看看你阿爸吧。不管怎么样,我总在那里。”

大侄子没有再起争斗的意思,事情就方便得多了。苏鸣鸾有两个哥哥站在她这边,倒没费太多的口舌。苏鸣鸾的妹妹份量原本就不太重,也无异议。祝缨跑了几处,与侄子侄女们都聊了一阵儿,直到半夜才回到房里睡下。说

第二天天刚亮,外面镶银的号角被吹起,是一种与平常号角略有不同的低沉声音,又夹着一种比还的笛子尖锐刺耳的竹笛声。沉郁又尖利,是之前祝缨参加过的山寨丧礼所没有的声音。

其他方面就差不多了,亲人们依次往棺材里放入各种财宝。阿苏夫人放完,苏鸣鸾往里面放。苏鸣鸾的身后跟着一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祝缨以前从来没见过。她被苏鸣鸾抱着,往里面放了一对明珠。她低声向苏鸣鸾叫:“阿妈。”

祝缨往那边看了一眼,没作声。

祝缨带来了几匣子礼物,原本是要送活人的,现在她又打开了匣子,将一匣子一匣子的东西往棺材里面放。搭上阿苏家给老洞主陪葬的东西,整个棺材沉了上百斤,不得不临时加了杠子又多加壮丁才能抬起来。

苏鸣鸾将父亲的葬礼安排得十分盛大,以显示自己是“正统”。

地上的鲜血还没有洗刷干净,阿浑一家消失在了寨子里,寨子的秩序却恢复了。兄妹几个都约束住了自己的手下,将一场葬礼办完。

从葬山归来,祝缨又在阿苏家住了一晚,这一晚寨子里上下灯火通明,大家喝酒、唱歌、跳舞,为送走老人、迎来新洞主而庆祝。

祝缨与阿苏夫人坐在一起,两人身边坐着那个小姑娘。阿苏夫人说:“可算回来啦!”

“这是小妹的孩子?”

“是啊……她阿爸死了。”

苏鸣鸾如今二十多了,有个女儿是不稀奇的,祝缨觉得比较奇怪的是,为什么不说呢?

阿苏夫人低声道:“她生的时候不好。”

当年苏鸣鸾还是个少女的时候,阿苏洞主是打算招一个能干的女婿,女儿女婿一同帮助长子管理寨子。女婿是个高大健壮的青年,能打能说。小两口也过得不错,大家都很看好他们。天有不测风云,女婿在与利基族互相砍人头放血的过程中惨胜回来,人受了重伤,抬回来就死了。

小姑娘就生在她的父亲死的时候,因此被习俗里认为是不祥,一直养在外面。直到苏鸣鸾登上洞主之位,才将女儿接了回来。

小姑娘五、六岁的样子,一双眼睛还带着点懵懂。祝缨摸摸她的头,她像只受惊的雏鸟缩了缩脑袋。祝缨将头托在她的脑后,等了一下,等她放松了下来,再摸一摸。慢慢地同她讲话,问她的名字。她说:“小妹。”

也是小妹啊……

祝缨两指一搓,从指端冒出一朵小花,小姑娘的眼睛亮了一下,祝缨对她招招手,将她抱到了膝上。

——————————

山下事多,祝缨不能在山上久留,第二天便要启程。

苏鸣鸾为她准备了许多礼物,又将祝缨请到自己的屋子里,一只小匣子郑重地递给了祝缨:“义父,这是我自己写的,还请义父指正。”

祝缨打开匣子一看,是一张画在布上的地图,图画得很简略,简单地标了个山川的样子,上面写着“瑛族阿苏家地理”。然后是奏本,写的是她的父亲去世了,按照父亲的遗命,她做了洞主,请求朝廷的敕封。

奏本里写,主要是因为祝缨向她宣讲了皇帝的仁义,让她下山学习一段时间,她又看到了山下生活的“怡然自乐”、“衣食丰足”,同时因为之前开设榷场等,皇帝对她家十分讲信用,是个“信人”。她的表哥也在京城读书,说京城之文明。

她“心生向往”,所以请求朝廷敕封,她愿意为朝廷管理一众山民。

祝缨点头道:“好。我也写一封奏疏,代你解说。你要好好干,好好保重。”

“义父放心。”苏鸣鸾眉眼舒展开来。

二人又闲谈几句,祝缨道:“我看到小妹了。”

提到自己的女儿,苏鸣鸾的头也昂了起来:“我接她回来了!”

“嗯,”祝缨说,“你知道花姐的,对吧?”

“大娘是个温柔的好人。”

“她看的病人里,有一半儿的妇科病,多数是从产育上来的。你现在正在要紧的时候,别急着再生。”

苏鸣鸾难得的脸红了一下:“还是义父呢,跟我说这个干嘛?”

“就是亲近才提醒你。那可比生病还狠,生病只是几天,一服药吃了就好。这个……呵,你这上上下下,你有功夫耽误一年?花姐的病人里,怀孕、流产、生产、难产、死胎、月子没坐好,一生的病痛折磨,精力差一点儿的人都被抽干了,命差一点儿的就不是花姐在看而是归小江管了。当然也有能生好几个还没事儿的,你现在试不起。”

苏鸣鸾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道:“是。”

祝缨道:“好啦,我也该回去了。”

她来的时候满心的猜测,回去的时候倒是一派潇洒。赵娘子没有马上回来,而是留在阿苏家陪嫂子住一阵儿。祝缨回程更加的自由。

她回到县衙的时候,县衙里那股开心的劲儿还没褪去。顾同没有跟她上山,这些天都在后衙“彩衣娱亲”,陪着祝大和张仙姑说话。

祝大和张仙姑比福禄县的乡民算见过世面的,虽然字也丑,有时候说话也不太靠谱。但是因为他们是祝缨的父母,在顾同眼里就是“质朴感人,所以才能教养出老师这样的人”。他再看锤子小朋友,也觉得既然是老师领回来的,他就应该大度,也教锤子写字。

锤子的记性极佳,这让顾同教起来非常的有成就感。与之相反的是石头,学几个字,头天学、后天忘,顾同气得跳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啊?”难道是他想错了?这俩一块儿的孩子,不是老师要亲自教养的?不对呀,那怎么带回家来了呢?

他疑惑了几天,祝缨就回来了,他又将两个孩子放到了一边,迎了上去问道:“老师辛苦,老师,有什么事情么?”

祝缨道:“还好。哎,你怎么不着家啊?”

“这儿就是我的家,不行么?”

祝缨笑笑,看到锤子,招招手,问道:“这几天你又学会多少字啦?”

锤子道:“我会六篇了!”

“嗯,挺好,这跟吃饭一样,桌子上的饭菜都是你的,就不用急着全扒进嘴里了,细嚼慢咽。要是赶时间,又有人催你,再大口先吃下去,混饱了再说。”

锤子笑了,一张小脸有了神采:“是!”

“哎呀!一回来就又开始忙了!”张仙姑从屋里走出来说。

顾同连忙把锤子和石头都扯走,害!这石头简直不像是老师家的人,等一下,曹……好像也……

祝缨将带回来的东西都交张仙姑和花姐收拾,祝大问道:“有茶不?”

祝缨说:“有。”

张仙姑道:“看你那样儿,家里还有呢!你就又眼馋那个了!”

“我喝这个比什么上贡的茶好喝多了!那个没味儿,这个够劲儿。”

祝缨道:“喜欢就都给你。”山上的茶品质比起贡茶来差不少,价格上也差不少,胜在新鲜,祝大又说喜欢,这个是供得起的。祝缨觉得,让他喝茶比喝酒强。

祝大抱着茶先往自己房里一放,再出去找侯五聊天去了。

祝缨换了衣服,又出去安排接下来的事务。她计划今年将福禄县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种上宿麦,福禄县几年下来水利工程做得好,这两年她又用心积肥,料想应该可以做得到稻麦两季而收成增加的。

此外又有思城县,本来跟裘县令说好的,先试种个公廨田,现在黄十二郎被她抄了。她手里又多了许多的土地,她又有麦种,便决定将试种的面积扩大,除公廨田外,现在她手里的这些土地也种一些。

因为黄十二郎已经为她做了准备——兼并,黄十二郎已然将许多的土地吞并之后连成一片。祝缨分田的时候也不是跟秃斑似的左一切、右一切、中间再掏一块分给某人,都是挨着次序的分,这样也便于管理。现在留在她手里的这些,都是一整片,无论计划什么都比较省力。

除此之外,祝缨现在最大的一件事是写个奏本,将苏鸣鸾的奏本给递上去。

她给皇帝的上书也是这那么个节奏:先歌功颂德,写因为皇帝的仁德所以“四夷宾服”。然后再写阿苏家的事情,是“其族风俗”,阿苏洞主把洞主之位传给了女儿苏鸣鸾。用“苏鸣鸾”的名字,是因为落在纸上这三个字看起来比较吉利,也比较的看不出性别。

再写苏鸣鸾是“久慕王化”,自己也教她读了些书,奏本就是她自己写的。又写了一点苏鸣鸾推广农耕之类的事迹,“无恒产者无恒心”,她有心安定呢,总比当山匪按点儿下山打劫强。

现在是苏鸣鸾请求敕封,想要个比较正式的品级。自己的建议是,阿苏家的地盘也不算太大,连山加水的,也就比福禄县的地盘大一些吧。比阿苏家更远的地方还有一些其他的部族,阿苏家夹在中间,也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与阿苏家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建议朝廷答应。就是羁縻,一个“土官”。

听说几十年前朝廷差点儿就能给羁縻了,后来有了变故,现在终于续上了,这都是皇帝的仁德所致啊!恭喜皇帝!御极三十年,威望可真是高啊!

中间丁点儿没给自己表功,尽量轻描淡写自己的贡献。

然后又写了一封给冷云的信,这样的朝廷大事,事先跟郑熹等人透露是不好的,郑熹现在许多人盯着,给他写这样的信容易出事儿。冷云就不一样了,他是本州刺史,完全可以跟他通个气。祝缨就不客气地写信给冷云,请他给盯着点儿。

写好之后,祝缨将奏本、地图等都封好,快马发往京城。屈指一算,快马过去,京城再商议一下,估计得扯个皮,比如苏鸣鸾一个女人能不能有这个敕封,再比如要给她几品的敕封,再比如这个敕封的名号怎么弄。再给个批复、派人连官衣、官印之类送过来,再有个使者过来陪她一起去寨子里给苏鸣鸾册封一下。至少是两个月开外,运气不好磨蹭到年后也说不定。

快慢看朝廷怎么扯皮。

她估计,敕封能下来,品级应该是在从五到正六之间,从五可能性不太大,六品应该能拿到手。困难的可能是名号,朝廷给女人喜欢封个夫人、县君之类的。一看就不是正经的朝廷官员。但是苏鸣鸾是个“洞主”,她是主事人,不是靠丈夫才有的今天。祝缨也只能在奏本里浅提一下,这个“官号”是要能够“世袭”传下去的。这样朝廷代代省心,阿苏家代代安心。

祝缨发出奏本之后就往思城县去,亲自盯着思城县种麦的事情。

这日她正在思城县里,顺便看一看水渠改道的事儿,忽然觉得微微地摇晃。身边的人也都发出点疑惑的声音,祝缨问道:“怎么回事儿?”

田里有经验老农脸色有点变:“怕不是地龙翻身了吧?小老儿小时候遇到过一回,比这个狠一点儿。大人小心!”

祝缨道:“这么空旷的地方,能怎么样呢?又不怕房梁掉下来砸着了。咱们呐,该干嘛干嘛吧。”

她面上装作不在乎,回到县衙却下令询问两县有无感觉,有无灾情。心道:这不是吉兆啊!

果然不是吉兆,没过两天,祝缨就收到了消息——地震。

从南府往京城的路上发生了地震,路给震坏了。她派出去的信使被堵在了路上。南方多山,出了南府再往京城走,路上山陵不少。如果天气不错,走在官道上还是可以的。遇到暴雨之类,路也会被冲坏。现在是地震,就更不好说了。

地震之后没几天,不幸又震了一次,这一回祝缨在福禄县,也有所感觉。因为震得不严重,县里的人还算安静。祝缨暗叫倒霉:信又要耽误了。

更倒霉的事儿还在后面,第三次地震来了,这一次小一些,几乎没有感觉。

祝缨对地震了解不多,只知道这东西涉及范围会比较大,绕路还不知道绕到哪儿去,不如等着。幸亏信使没有受伤,第三次地震之后又等了一个月,信使才勉强重新上路。这回等他到了京城,怕不都得到新年了!

事情就又要耽误了,祝缨数着自己在福禄县的任期,过年就迈入第五个年头了!眼瞅就要任满了,如果能再给她三年当然是更好,但她得做个最坏的打算。她开始后悔,没有再写个奏本,请求再任三年。也不知道朝廷要多久才能批下来。

直等到年末,她的奏本送没送到京城不知道,京城却来了两道诏书——皇太后崩了,崩完没多久皇后也崩了。

天下缟素。

祝缨只得带着县衙里有官职的人换了素服哭一哭。帝后之崩也有规定,普通的百姓哀悼几天就算完,官员久一些,还要禁婚姻、禁喜庆。京城的百姓为帝后戴孝的日子比其他地方久,京城的官员哭的日子也比其他地方久。

总的来说,离京城越远,时间越短、要求越低。

二位一崩,这个新年就不能过得太热闹,不少人的心里还有另一件事:三次地震呢?下一个死谁啊?

都在心里想着,但是却是连父母兄弟也不敢轻易去讨论这个猜测。

祝缨对“第三次地震”是一点也不惶恐的,她在乎的是,如果真的再死一个,她的奏本朝廷还有没有功夫讨论?别再给皇帝扔哪个犄角旮旯里垫桌脚了才好!

心里这么想着,祝缨也不敢写信给郑熹或者冷云去讨论这个事儿,有些话说出来都有风险,落到纸上更是作死。她只能祈祷着:不要耽误我的事儿才好!

到得开春,二月初,麦子还没开镰收割,京城忽然来了快马!马蹄阵阵,直敲在了所有人的心头。带队的是个年轻人,五官端正,一身青色的官服,来宣祝缨进京面圣。

来人带了两道旨意来,随着另一道旨意而来的是一身红色的官服,皇帝将祝缨的散官官阶升为从五品,从今天开始,她是朝散大夫了。皇帝让她着红衣进京。

祝缨接了旨意,起身问道:“这是为了什么?”

来的年轻人道:“或许,是想图个喜庆吧。”

他也说得有气无力的,三次地震、二后崩逝,然后政事堂把祝缨的奏本给递了上去,皇帝疑神疑鬼的,祝缨赶了个巧。

祝缨问道:“我的奏本,批下来了吗?”看皇帝这个反应,应该不是不高兴。

年轻人说:“就是要大人进京面圣奏对,才好决断嘛!”

祝缨懂了,合着这是拿她冲喜呢?

祝缨道:“好!我这便准备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