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丁微的快穿修行之路 > 第156章 被攻略的皇帝(十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6章 被攻略的皇帝(十七)

被各种各样的美人儿每天包围着,微微感觉骨头都轻了二两。

真真是温柔乡英雄冢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晟王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司徒伟的威望在民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司徒伟知道,一个国家开始富裕,就会引来周围豺狼虎豹的窥视。

他当然早想到了这个问题,也早就做了应对措施。

在计划一开始,司徒伟就已经有了对军队的训练计划了 。

他将现代军队的训练方法拿了出来,当然也不是生拉硬拽的一切照搬,因为时代的不同,也不能一味的将现代士兵的训练方法直接套用在大晟朝。

司徒伟冥思苦想了很久,又与小仙女一起讨论,最后根据这个时代的特征将现代军人的训练方法和这里原有的对于士兵的训练方法融合在一起,弄出了最符合大晟朝的一套训练方法。

司徒伟吩咐自己的心腹,在每一个军区挑选最优秀的士兵将他们一同带回皇城。

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人无论是悟性还是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顶尖高手。

当然司徒伟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并没有悄无声息,而是大张旗鼓地去挑人,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军中人才。

他直接宣布要成立一所由自己任教的军事学校,军事学校的成绩也将列入以后以后对于军队将领的考核之中。

这件事情虽然遇到了一些阻碍,但是在司徒伟的坚持之下也就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将兵权牢牢的握在自己的手中。

当然还因为司徒伟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他在民间也已经因为棉花和高产粮食的陆续出现而备受爱戴。

他此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威望,很多因为他吃饱穿暖的老百姓,简直将他当神一样供着,甚至还有人给他立了长生牌。

再加上因为小仙女和暗卫的调查,他前一段时间抓了些朝廷的蛀虫杀鸡儆猴,所以司徒伟提出的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朝臣们反对的很少。

军校就这么开办了起来。

司徒伟在郊区弄了很大一片地方,在这里修了一个军事学院。

设施肯定和现代的军事学院没有办法比,但是大体构架差不多。

军校的规章制度也大多数都是按照现代军校的规章制度来的,只是稍微做了些更加符合大晟朝的调整。

军校的学生分为几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家中长辈是军中将领,自己本身也能力突出,品行过关的人,这群人算是军二代。

第二部分人是由勋贵后代组成,他们一般是祖上跟着太祖打江山靠军功封爵的后代。

朝廷对勋贵有诸多限制的。这个时候其实很多勋贵已经开始没落。

爵位已经开始降等,很多勋贵已经知道对于他们来说想要恢复祖上的荣光不容易,已经仙逝的老皇帝,虽然没有卸磨杀驴,但是为了防止他们这些人拥兵自重,也并不允许他们的后辈进入自己祖辈所在的军队。

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可是无奈祖辈很多都是大老粗,当时也是因为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才跟着太祖皇帝干的,他们中很多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后代自然也遗传了这个特性,读书实在是天分有限。

在没有任何出路的时候,这些人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能怎么办呢?只能加入到夺嫡当中,试图通过从龙之功让家族恢复从前的荣光。

如今皇帝想要在勋贵中选出有能力的后辈进行培养,所有勋贵都卯足了劲儿想要让自己的后辈子侄被选中,毕竟有正规的不冒险的方法谁愿意冒着灭满门的危险去夺嫡呢?

第三部分人员的就是宗室子弟,这一类人,其实和勋贵差不多,甚至比勋贵还不如,毕竟勋贵还有机会通过科举上升,可是宗室是没有任何渠道晋升的,他们只能依靠皇帝的宠幸获得荣光。

毕竟他们实在是找不到出路,也不知道当时的太祖是怎么想的,是真的将他们当猪来养的,不能参加科考做官,也就是绝了他们走文官的路子。

至于想要去军中做武官,那更是想都不要想,别人造反,还要想很多借口都要被老百姓唾骂,但是世人对于宗室造反的接受度就高多了,所以皇帝怎么可能让他们沾上兵权?

近宗的日子还过的不错,但是远宗的日子,其实已经和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差别了,连皇城中稍微富裕的人家都不如。

他们亲眼看着远宗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自然不想后辈子嗣也落得那样的下场,怎么办呢?一些胆子大的自然就和很多勋贵一样,也选择了参与夺嫡从而保住自家的富贵生活。

而胆子小些的怎么办呢?对于未来没有任何指望的他们,只能醉生梦死的活着,成为了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

太祖皇帝虽然当时不让宗室出头,但是对于他们的其他待遇却是极好的,要不然当时的宗室也不依啊。

对于大晟朝没有其他贡献的宗室们,无所事事,从此就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就比如有个王爷光儿子就多达一百余人,女儿更是不计其数。

随着宗室人口的迅速增加,宗室领取的俸饷总数目巨大,禄米拨给的总数远超出国家各地一年的岁供给。

国家也因之背上沉重的负担。

反正生了也不用他们自己管。

仅仅是宗室子孙享有特权,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这一点就让司徒伟非常不满。

因为这些没用的废物,不仅仅是朝廷官员对他们不满,御史逮着机会就要参他们一本,就是司徒伟也都恨不得他们去死,他们却总是没有自知之明,到处给自己惹事。

哎!真是个烂摊子啊,想要将这些人的优待全部取消,没有了任何指望的他们可能会疯,所以不能将他们逼急了,要不然这些人狗急跳墙,还不知道要做出什么事儿来呢。

这些东西,利国利民的本事没有,但是破坏力那是杠杠的,一个不注意他们就会给你捅出大篓子。

等以后抽起手来,再慢慢收拾那些祸害,老实本分的就罢了,那作恶多端的他是一个都不想留。

现在劳役需要花费很多银子,为什么不让那些犯了事儿的人去做呢?

自从他来了之后,就再也没有灭人满门了,除了罪大恶极之人,其余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罪行进行劳动改造,什么时候改造完还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既省了银子,还得了好名声,如今谁不说自己仁厚宽容,是明君之相。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是烈士之后,他已经让人统计了出来,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士家人,他都给与了很大的优待,免税收直到所有孩子都成年,给年迈的老人每年发抚恤金,让他们的孩子免费读书,现在又让他们的孩子有机会进军校……

自从这个政策公布出去之后,司徒伟在军中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战士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死了之后家中怎么办了,他们死了之后,不但家人有优待,就算是他们自己也感觉荣幸,毕竟就算是他们死了也会被刻进高高的光荣榜,受后人祭拜,他们会是所有大晟王朝的英雄。

就算因为打仗他们受伤了残废了也不用担心,朝廷会负责他们的以后,皇上出台了很多对于伤兵哥的政策,还会给想要自食其力的伤兵寻找就业机会,自从所有官路被铺上水泥路之后,就有退伍的伤残士兵成立了运输队,和快递公司……

那些因为战争残疾了的士兵,不但每一年可以领抚恤金,还能靠自己的能力上工赚钱,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有很多优荣。

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皇帝,愿意为了国家献出自己的所有,哪怕是生命。

还有一部分是朝廷文官的后代,有被家中强塞进去的纨绔、有家中被排挤的庶出子弟、还有不被父母待见的孩子、被继母苛待的嫡出孩子……只要暗卫调查合格的,司徒伟都会收进去。

当所有人都聚集到军校的时候,这么多来自不同阵营的人群发生了很多次的打架斗殴,只要他们按照学校的规定去专门的地方进行切磋,那学校不会管他们,可是要是私下打架斗殴,那不好意思,他们违反了学校的校规,必须要进行处罚。

从军队选出来的这些人能力突出的同时,自然也是骄傲的。

他们都是各个军区进行比武选出来的最强者,他们看不上其他阵营的人,就算是同样从军队挑选出来的精英,他们也不一定买账。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自然是谁都不服, 很多有本事的人聚在一起,并不一定会互相佩服对方的能力,从而惺惺相惜,最后成为生死相交的战友。

更多的可能是,他们因为自己在同龄人中一直都是被人捧着的角色,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认为自己比其他人都强。

谁也不服谁,自然就干起来了。有时候骄傲和自负真的只是一线之隔,所以司徒伟即使知道了这些人打架也没有管。

他们以后相处的时间还很长,总会在自己的训练下从相互看不顺眼变成可以并肩战斗的战友。

军校的校长自然是司徒伟本人,但是副校长他将已经交了兵权的老将军请出了山。

这位老将军可不是一般人,军事能力出众,曾经算是大晟朝的定海神针。

他带兵打仗非常厉害,在战场上有着近乎野兽一般的直觉,总能化险为夷,甚至能通过些许蛛丝马迹找到反击的办法,他在做将军的时候,打了好几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些战役每一场都能让人津津乐道很久,在司徒伟看来,甚至可以写到军事学校的教材上。

他是老百姓眼中的军神。

这个副校长他当之无愧。

其余的老师,也是司徒伟费了很大的力气找出来的,每一个老师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都是在某一方面有非常突出的能力。

当然了,所有已经退下去的老将军司徒伟都给他们安排了课程。

这些老将军能在那么多战争中活下来,自然有他们的不凡之处。

不说全部教给这些学生,只要能学上三四分他们都已经受用无穷了。

司徒伟既然决定要用他们,肯定就会将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时,也会从心底认为自己依然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其实这些一辈子都在打仗的老将军,再也不能上战场只能困在皇城消磨斗志,即使他们已经年迈,心里依然接受不了。

如今国家需要他们,即使皇上不亲自来请他们,他们也会答应的,更何况是皇帝亲自邀请呢?司徒伟亲自带着孩子们一起挨个拜访这些人,给了他们这么大的脸面,让他们恨不得将一身的本领直接灌给军校的小崽子们。

据说还要将他们的生平经历比如都参与了什么战斗,有什么特别的能力都整理成册印刷出来以供学生瞻仰,那更是一个个都高兴不已。

司徒伟最先拜访的是他选定的副校长百里玄。

百里玄不仅仅打仗厉害,还是个非常会审时度势的人,因为他几乎没有败绩,被民间称呼为百战将军,当然他也不负这个称号。

他一次次带着手下的士兵赢得战斗的胜利,随着他的军功一次次增多,封号也一次次的往上升,当被封侯不久,百里玄就知道可以了,再往上升就实在是太显眼了,皇帝对他的忌惮就会加深到最后无法收场了。

于是没有多犹豫就给皇帝递上奏折请辞,以他常年征战导致身体有很多暗伤需要好好休养为由,想要在有生之年回到皇城和家中的妻儿团聚。

奏折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听的朝上很多大臣都落下了眼泪,这可真是一出君臣信任相互成就的佳话啊,可以名传千古。

自然下面的其他朝臣也是这么拍马屁的,说当时的皇帝比历史上的明君都更加有心胸,正所谓明君得贤臣,国泰民安;贤臣得明君,才尽其用。

一个个跪地高呼,君如玉,臣如棋,君臣相得益彰,共谱天下华章。

皇帝听了臣下的夸奖非常高兴,几番推拒之后,终究允了。

他回到皇城后直接将虎符上交给了老皇帝,也就是司徒伟的爹对他就更加满意了。